日前,黃仁勛、杰弗里·辛頓、李飛飛、楊立昆、比爾·戴利(英偉達首席科學家)、約書亞·本吉奧(著名計算機科學家)六位AI領域的頂尖人物,因為獲得2025年伊麗莎白女王工程獎而罕見同臺,展開了一場關于人工智能的巔峰對話,其中,大咖們對AI泡沫論的觀點,引起了廣泛討論。
黃仁勛認為,在21世紀初的互聯網泡沫時期,整個行業鋪設了巨量的光纖,但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未被點亮的“暗光纖”,需求遠遠跟不上建設。而今天,幾乎你能找到的每一塊GPU,都在被點亮并投入使用。他說,我們正處在構建一個“建立在智能之上的、價值數萬億美元的全新產業”的初期,怎么會是泡沫呢?
李飛飛強調AI仍然是一個非常年輕的領域,除了語言之外,還存在廣闊的“空間智能”等前沿領域有待開拓。
楊立昆(Yann LeCun)則指出,泡沫在于“認為當前的大語言模型范式最終能夠發展到人類水平的智能”這一想法,他個人并不相信,并認為需要根本性的突破。
這些頂尖大咖的觀點碰撞,是整個人工智能領域歧見紛紜的縮影。
資本市場也必然會有所反應。實際上,meta公布2025年第三季度財報后,股價大跌逾11%。表面上這是meta一次性計入所得稅而致利潤銳減的結果,實際上卻是投資者對其巨額AI資本開支的恐慌引發。
美股市場的震蕩,讓“AI泡沫”的爭論聲量迅速放大。
近幾年,“AI泡沫”論不時冒出,但2025年四季度以來爭論格外尖銳。不少論者將其與2000年互聯網泡沫比較,似乎歷史將再度重演。
這一次,會有不同嗎?
![]()
(六位人工智能頂尖大咖同臺對話)三個標桿:OpenAI、英偉達與特斯拉
OpenAI已成為此輪AI狂熱的象征。
截至目前,這家公司與英偉達、AMD、甲骨文、軟銀等科技巨頭達成總額超過1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和芯片協議。據估算,這些合作涵蓋了超過20吉瓦的AI算力規劃產能,相當于20座核電站的輸出功率。
更引人注目的是,市場傳聞OpenAI的估值已飆升至萬億美元,但其年營收預計僅130億美元(據2025年財務預測)。這種估值與營收的嚴重失衡,讓人聯想起互聯網泡沫時期“.com”公司的虛高。
如果說OpenAI代表的是尚未盈利的新興AI公司,那英偉達則是現實世界不折不扣的AI大象。
美東時間10月28日,黃仁勛在GTC大會上披露了英偉達2028年技術路線圖,展示了下一代Vera Rubin架構,并宣布“到2026財年的Blackwell和Rubin芯片訂單已積攢5000億美元”,這些消息直接推動公司市值突破5萬億美元。這一創紀錄的數字,令人咋舌。
特斯拉那廂,已經在11月6日的股東大會上,以75%的支持率通過了馬斯克的萬億美元薪酬激勵方案。馬斯克要拿到全部薪酬,必須將特斯拉的市值從現在的1萬多億美元,拉升到8.5萬億美元,年利潤達到4000億美元,而該公司去年的利潤僅為170億美元。
這種激勵方案下的特斯拉,絕而普通制造企業,而是一家人們從未見過的人工智能公司。
當然,美股市場從來不缺豪賭的禿鷲。
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截至2025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持倉報告(13F),以2008年做空次貸危機成名的大空頭伯里(Michael Burry),買入了100萬股英偉達看跌期權(名義價值1.86億美元)和500萬股Palantir看跌期權(名義價值9.12億美元),總計逾10億美元,占其基金倉位的80%。這兩家均是近兩年人工智能大潮下漲幅最兇猛的公司。
伯里的做空行為,雖然在整體市場占比極低,但凸顯了部分機構對AI過度投資的擔憂。
史上最大的分歧:泡沫向左,激進向右
以英偉達為代表的七家科技巨頭,總市值已抵達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它們龐大的AI開支背后,堪稱史上最大的分歧。悲觀者警告泡沫即將破裂,激進者則堅信革命剛剛起步。
前不久在意大利都靈舉行的意大利科技周上,高盛CEO蘇德巍(David Solomon)直言不諱地說:“我認為,大量已部署的資本最終將無法帶來回報。”
比爾·蓋茨在一次訪談中將當前的AI泡沫直接比作25年前的互聯網泡沫,警告“絕對有大量的投資最終將是死胡同”。
但AI捍衛者則迎頭而上。投資機構Atreides Management管理合伙人加文·貝克認為,“我們今天并未處于人工智能泡沫之中”。對比2000年,當前AI投資資本回報率(ROIC)在增加資本支出后提升了約10個百分點。而英偉達目前的市盈率也遠低于泡沫時期的思科(150-180倍)。
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的觀點很有意思。他指出,AI資本既是投機者,也是奠基者,這與互聯網泡沫時期“暗光纖”(97%光纖閑置)的浪費形成鮮明對比。今天,AI基礎設施如GPU供不應求,根本沒有“閑置”資源。AI熱潮是一場“工業泡沫”,科技公司大修算力中心,即便破滅,也會留下“有益遺產”。
比爾·蓋茨在發出預警的同時也強調,人工智能是“我一生中見過的最偉大的技術”。
這種矛盾觀點揭示了泡沫的辯證性,人工智能投資也許存在泡沫,但泡沫消除后,真正偉大的企業將脫穎而出。
并且,強者恒強。比如,特斯拉的市值如果達到8.5萬億美元,意味著它還有8倍的增長空間。
用什么來支撐呢?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明確表示,AI熱潮并非另一場互聯網泡沫,“這些企業確實有盈利……具備成熟的商業模式、穩定的利潤”,投資由長期判斷驅動,而非廉價資金。
“成熟的商業模式、穩定的利潤”,這才是人工智能企業賴以發展的核心。
以OpenAI為例,毫無疑問,它的投入直接流向了硬件和算力基礎設施,這些算是數字經濟的“新基建”。但是以年化100多億美元的營收,支撐萬億美元的估值,就需要無比宏大、無比激進的想象力。
業內討論比較多的,是OpenAI、微軟、英偉達們建立的“完美閉環”:你買我的服務,我買你的算力,不是兩家這么做,而是多家交叉,相互投資。它們實質上創造了價值嗎?是的,它們創造了價值,然而,再進一步,是否構成了增值?這是有不同看法的。
還有一個令人擔心的現象。亞馬遜宣布2025年資本支出將達到約1250億美元,2026年還將繼續增加,主要用于AI相關的數據中心、電力和芯片基礎設施。但與此同時,亞馬遜還開啟了高達3萬人的裁員計劃。而前陣子曝出以1億美元薪酬四處狂挖AI人才的meta,其AI部門很快就傳出了裁員600人的消息。也就是說,人工智能正在以降本增效的名義產生擠出效應。
人工智能的第一個目標,是通用人工智能(AGI)。借用貝索斯的話,即使AI泡沫破裂,它投入形成的算力中心和模型底座也不會消失,它們將成為AGI時代的“水和電”。
但問題的關鍵是,AGI什么時候到來,5年還是10年,甚至更遙遠?如果它確定是在遠方等待著奔跑的人工智能企業,前提是你得活下來,堅持到那個時間。但幾乎可以確定的是,大批企業是無法支撐到那個時候的。
人工智能將一往無前,所以,泡沫論的分歧,并不意味著發展中的分叉路口,而是企業家和投資者長跑的耐力測試。悲觀者落袋為安,激進者要么兩手空空要么盆滿缽滿。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