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由上海市委宣傳部、市科技工作黨委、市科委共同主辦的“為國擔當 勇為尖兵”先進事跡報告會科技專場舉行,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嘉鳴,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出席會議。報告會聚焦上海“十四五”期間的重大科技進展,邀請七組先進團隊與個人分享創新事跡。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腦機接口團隊,攜上海首例腦機接口植入術患者小董共同登臺,展示了腦機接口技術如何幫助高位截癱患者重獲運動功能,彰顯了上海在腦機接口這一前沿領域的科技攻堅實力與“以人為本”的創新溫度。
![]()
腦機接口(bci)是實現大腦與外部設備信息交互的交叉前沿技術。其原理是通過植入的電極,采集大腦活動時產生的腦電信號,再通過計算機解碼,將信號變成機器可以理解的指令,用以控制機械手、外骨骼或鼠標鍵盤等外部設備。腦機接口技術在醫療方面潛力巨大,華山醫院腦機接口團隊已在研究中取得多項進展。
華山醫院神經外科腦機接口團隊吳澤翰醫生在演講中介紹,團隊在這一工程中正扮演“超級樞紐”的角色,將患者與科研、產業創新連接起來。這份底氣源于華山神經外科七十多年的傳承。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史玉泉教授開創中國最早的神經外科,到本世紀初周良輔院士帶領團隊進入“精確導航時代”,實現毫米級手術定位 ,再到如今步入華山醫院院長、腦機接口團隊帶頭人毛穎教授帶領的功能神經外科時代,團隊得以解碼大腦活動 。吳澤翰表示,正是站在一代代前輩搭起的“人梯”上,團隊才有了技術和人才的底氣,成為患者與創新企業之間的橋梁。
![]()
報告會現場,患者小董應邀登臺。他于2020年因車禍導致高位截癱,手術前“手上是一點勁兒都沒有的”。2024年11月,小董在華山醫院接受了上海首例全植入腦機接口植入手術。術后一年,他在現場分享了喜人的康復進展:出院后訓練第九天,手就能微微舉起圓球;術后半年,可以輕松抓舉磚塊和杠鈴;術后一年,已開始握筆練習寫字。吳澤翰醫生也展示了小董親手寫的“謝謝”二字,這與他初見時“手連動都動不了”的狀態形成鮮明對比。
毛穎教授用“驚喜”來形容他再次見到小董的心情。他指出,幫助患者恢復手的運動功能只是第一步。未來,團隊更宏大的目標是實現語言功能的重建,解碼患者心中所想,讓失語者“說話”。毛穎進一步暢想,未來技術或能將信號輸回大腦,讓盲人“看見”世界,甚至通過意識喚醒長期昏迷的患者。“這條路很長,但我們堅信,這是通向未來的方向。”毛穎說。
華山醫院腦機接口團隊的探索是我國在該顛覆性技術領域自主創新的縮影。為打通從實驗室到病床的“最后一公里”,上海已啟動建設“腦機接口未來產業集聚區”。華山醫院作為國家神經疾病醫學中心建設的主體單位之一,牽頭發起了“腦機接口臨床試驗與轉化創新聯合體” 及“ibrain侵入式腦電數據聯盟”,正構建“臨床引領-技術突破-產業落地”的閉環,全力推進腦機接口的臨床研究,切實履行服務國家重大科技戰略的使命擔當。
喜歡就獎勵一個“”和“?”唄
上觀號作者: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