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高盛近日發布一份針對中國人形機器人供應鏈的實地調研報告。高盛表示,大多數公司打算在接獲實際訂單后逐步擴大規模,因此當前規劃未必意味著供應過剩風險迫近。高盛仍對人形機器人技術的長期趨勢持積極看法,但需要監控關鍵機器人產品的性能和具體的終端應用,以評估技術拐點是否即將到來。
報告顯示其于11月3日至6日調研了九家中國機器人產業鏈企業,包括三花智控(002050.SZ)、拓普集團(601689.SH)、雙環傳動(002472.SZ)等市場熱門公司,當中沒有一家證實獲得確定性大額訂單,也未能提供清晰的量產時間表。
然而,這些公司都正積極規劃中國及海外產能,年化產能規劃介于約10萬至100萬臺機器人當量,但高盛對2035年全球機器人出貨量的預測為138萬臺。這一對比凸顯供應鏈企業對行業增長前景樂觀,也引發市場“產能過剩”的擔憂。
該報道引述某電新行業分析師指,不宜對“產能過剩”過早下結論。全球范圍內,人形機器人的具體應用場景和技術路徑都在摸索發展階段,不要因為短期的訂單真空而輕易否定人形機器人的中長期產業趨勢,當前的“訂單荒”更應被理解為產業發展初期,新興產業發展初期必然存在試錯的成本和時間。
該分析師認為,供應鏈企業基于對未來的預判進行前瞻性產能布局,是應對潛在需求爆發的必要準備,未來的需求體量和技術演變仍有很大變數,在訂單到來之前,對“產能過剩”的擔憂下定論為時尚早。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