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商用衛星“吉林一號”發布多張涵蓋臺灣地區的高分辨率圖片,引發兩岸網友熱議。11月5日,國臺辦發言人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隨著科技水平持續提升,丈量國土更精準,守護家園更堅實,擁抱未來更篤定。
從衛星鏡頭掃過新疆戈壁遭車輛毀壞的“為人民服務”地標,到拍攝日月潭等臺灣地區標志性景觀,“吉林一號”高光背后離不開長光衛星科研團隊多年的耕耘。
![]()
長光衛星拍攝的修復后的戈壁灘字樣畫面。圖據長光衛星
![]()
“吉林一號”拍攝到的臺灣部分地標俯瞰影像。圖據長光衛星
嘉賓
鐘興,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
![]()
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鐘興。圖據長光衛星
兩大“殺手锏”
星座規模和光學技術
2025年10月11日,山東海陽附近海域,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吉林一號”寬幅02B07星等三顆衛星發射成功。這是“吉林一號”衛星工程第31次發射。至此,該工程組網衛星增至141顆。
十年前的2015年10月7日,“吉林一號”組星成功發射,開創商業衛星應用先河。十年間,該衛星系統實現大規模組網,成為全球最大亞米級商業遙感衛星星座。
其高光背后,是長光衛星科研團隊“十年磨一劍”的鉆研和追求。這家成立于2014年的遙感衛星“獨角獸”企業,由吉林省政府、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社會資本及技術骨干出資成立,是首家集衛星研發制造、運營管理和遙感信息服務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商業遙感衛星公司。
時間回到20年前,時任長春光機所所長的宣明根據國內外衛星技術發展趨勢,提出自籌經費開展以載荷為核心的衛星技術研究。彼時的鐘興還是長春光機所在讀研究生,了解到招募信息后他毫不猶豫報了名,并成為研究團隊首批成員。
如今已成為長光衛星總工程師的鐘興介紹,現在的“吉林一號”衛星工程是一個由141顆組網衛星組成的龐大星座,通過散布太空的“攝像頭矩陣”,每天能實現對任意地點38-40次過境觀測。
“‘吉林一號’系列衛星最高分辨率優于0.5米,意味著在500公里高空也能看清地面某一廣場站了多少人。”鐘興表示,影像分辨率數值越小,代表分辨率越高,拍攝細節越清晰。
“吉林一號”系列遙感衛星運行在500公里以外的太空環境,能做到想拍哪里就能拍哪里,源于兩大“殺手锏”——星座規模和光學技術。
成本優勢突出
民用服務可隨時下單
“亞米級衛星單星的重量從第一代400多公斤減至最低20多公斤,成本從8000多萬元降至400萬元左右。”鐘興表示,新一代亞米級遙感衛星的特點是,提升成像質量、提高數據獲取能力的同時,衛星重量和成本降低一個數量級,生產周期顯著縮短。
他透露,隨著“吉林一號”在軌衛星數量不斷增多,正著力開放影像數據使用渠道。除基礎影像外,還上線了測距、標注等標準化通用工具,方便用戶使用。目前,影像拍攝服務最低13元一平方公里,100平方公里起拍也只需千元出頭。
![]()
“吉林一號”拍攝的遭破壞的地貌和字樣畫面。圖據長光衛星
“吉林一號”衛星不停運轉,捕捉地面影像是否“毫無目的”?答案是:并非隨機拍攝,接收地面指令后才會啟動拍攝。
“普通用戶提前一天預約,就能購買定制衛星拍攝服務。”長光衛星宣傳主管張宜坤告訴記者,此前為拍攝修復新疆戈壁灘“為人民服務”標語,博主花費約1800元購買了該點位衛星影像。了解到訂單背后是公益行為,便決定將后續拍攝任務全免費處理。
鐘興告訴記者,長光衛星深耕光學遙感衛星領域,通過光學衛星獲取全天時、高分辨、高重訪光學遙感數據,已為14個領域提供150多項精準服務。除最近熱議的“高光”應用場景,已陸續在耕地土壤墑情與作物干旱監測、農業災害監測和農作物產量預測等領域大展身手。
![]()
“吉林一號”衛星工程組網示意圖。圖據長光衛星
從“天邊”到“身邊”
讓衛星服務融入日常生活
據了解,長春光機所曾參與“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工程”等多項重大項目,研制航天光學載荷正是其特長。依托長春光機的科研底蘊和團隊積累,“吉林一號”已實現全產業鏈實力與成本優勢。
據介紹,傳統衛星設計理念是“平臺+載荷”,兩者彼此獨立。鐘興透露,長光衛星從設計伊始就采用全新技術路線。以載荷為核心設計整星是第一代星的鮮明特點;第二代則是星載一體化,即平臺和載荷融為一體;第三代以去平臺化為最突出特點。
“吉林一號”高分05B星入軌,標志著長光衛星 “星載一體化”整星設計制造技術實現第四次技術飛躍。鐘興表示,第四代星的設計理念是“星載深度融合”,其變革性升級是采用“中央計算架構”的部件級功能重構,這是衛星各部件傳統設計高度成熟后,讓衛星設計真正從科研產品向工業產品設計轉變的一個技術演進趨勢,也是為大規模星座批量生產而設計的衛星產品終極形態。
發展至第四代星,衛星分辨率等各項指標進一步提升。此外,還應用了星地激光數傳技術,并開展了星地激光高速通信試驗,有助于解決星地通信“瓶頸”。
在鐘興看來,長光衛星的目標已不僅是造衛星,而是借助小衛星帶動機械、光學、光電傳感等上游產業,推動自由遙感信息處理等下游領域發展。
他認為,商業航天發展的未來是將應用場景從浩瀚“天邊”帶到百姓“身邊”。只有讓越來越多的普通受眾參與其中找到應用需求,完成從數據到應用的轉變,才能進一步反哺火箭和衛星制造市場,實現航天產業鏈閉環發展。為此,要構建開放合作生態,對接民眾需求,聯合社會力量挖掘航天技術的民用價值,推動商業航天市場持續壯大,讓衛星服務融入日常生活。
鐘興表示,要讓衛星遙感服務更多百姓,還要解決應用門檻問題,這需要隨時可得、不需要任何專業知識就能用的工具和軟件。最后是數據及時性,不管圖像清晰度多高、分析結果多好,如果不及時,百姓一定不感興趣。數據及時,需要大規模星座,大規模星座建設需要航天產業強力支撐。無論長光衛星開展的國產星座建設,還是有關部門主導的低軌互聯網星座建設,隨著星座部署的實施和多網融合應用,分辨率越來越高的遙感圖像一定會更快呈現在百姓手機上。
身處大航天時代,讓鐘興和同事更加堅定前方道路。在他眼中,衛星遙感技術給人類觀測地球帶來革命性變化。衛星遙感與信息技術結合,已讓它成為很多行業不可或缺的信息來源。
封面新聞記者 趙雨笙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