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雙11期間,消費者在社交平臺反映部分預售商品總價高于直接購買價格、商品價格頻繁波動以及優惠機制復雜等問題。
“付了定金比直接買更貴?那付定金的意義是什么?”社交平臺上,一位用戶分享了自己今年雙11購物時發現的問題:雙11大促的商品定價+尾款的總價高于直接下單的價格。
不少消費者在社交平臺上分享了本次雙11購物時有關價格的糟糕體驗,價格仍是電商大促節日的核心話題。其中預售價買貴了、大數據殺熟等問題是投訴“重災區”。
“算法殺熟”形式多樣
第一財經記者搜索發現,用戶吐槽的點集中在部分預售商品總價高于直接購買的價格、雙11期間商品價格波動會導致“買貴了”、優惠機制復雜等方面。
網經社表示,“算法殺熟”也是今年的投訴重災區。“不同時不同價”和“不同人不同價”正成為今年雙11價格套路的兩大表現。消費者常常發現自己剛加入購物車的商品,半小時后價格就上漲了200元;而同一商品,不同用戶看到的價格竟相差50元之多。
這種“魔幻”劇情背后,是電商平臺采用的動態定價系統。通過實時抓取庫存、競品價格和用戶行為等數據,電商平臺運用機器學習模型動態調整價格,調整頻率甚至可達分鐘級。
北京消費者程立(化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今年因為裝修,計劃在雙11購入多款家電產品,包括加濕器、凈水器等。在決定好款式后,考慮到雙11的促銷屬性,程立認為雙11期間商品價格至少不會高于其他大促,因此決定在雙11購買。
結果程立發現,同款商品在雙11期間價格出現多次變動。程立計劃購買的某款加濕器包括定金在內的總價是1753.92元,程立將同款商品放入購物車后,發現不僅直接購買價格低于預售價,而且該款加濕器直接購買的價格在一小時內從1522元漲至1676元,再漲到1691元,他錯過了1522元的活動最低價。程立為此詢問了品牌客服,得到的回復是“店鋪(雙11)的活動有時效,不同的時間段活動不同。”
程立提供的截圖顯示,某品牌的凈水器包括定金在內的總價是1935.5元,而直接購買時價格為1864元。
從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雙11消費預警”看,今年雙11消費者重點投訴的問題為“預售價”反超“現貨價”,上述受訪者程立和劉語都有類似的遭遇。網經社表示,大數據“殺熟”,平臺無疑應該承擔首要責任。
浙江省消保委網絡消費維權專業委員會委員、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建議,品牌方應建立多平臺實時價格監控系統,及時發現并處理異常價差。
程立后續退了預售訂單,在另一個平臺完成了電器的購買。他對第一財經表示,他所購買的家電商品整體價格與年中大促持平,部分商品價格低于年中大促。但想要達成“買得便宜”,十分考驗用戶的比價能力。他希望雙11能直接打折,少些套路多些優惠。
另一位消費者劉語(化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她也遭遇了類似程立的情況,只能選擇退貨重買。她發現今年活動規則更復雜,平臺會時不時彈出來一些閃券(限時優惠券)。如果用上閃券,商品價格會更便宜。對消費者而言,如何用最低價下單是個考驗。同時,有些店鋪還推出了有限時間內下單送贈品的活動,如果消費者沒有用好所有的優惠券,并且想要取消訂單重新下單,可能會錯過贈送商品的時間。整體看,劉語認為今年雙11促銷機制更復雜,充滿了不確定性。
第一財經記者實際體驗發現,部分商品雙11期間的價格高于日常價格。
以一款儲物柜為例,雙11期間疊加優惠券后,售價為2062元,而平臺顯示4月9日將該商品加入購物車時的價格為1992元。記者為此詢問了商家,商家表示無法對這一情況作出明確的解釋,并表示“這個計算方式不清楚是按什么來取值的,(我們)有時候不清楚平臺機制”。
網經社的調查顯示,今年的消費套路還包括換貨需“補差價”“保價”虛設等。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上海申浩律師事務所律師李曉曦建議,優先勾選平臺“價保30天”服務;價保期內降價,系統應自動退差,拒不退差的,保留價保規則截圖即可直接索賠。
實際體驗看,不少用戶對于平臺的改變并不滿意。對于消費者吐槽今年雙11“不便宜”,曹磊表示最直接的原因是大促期間營銷、物流成本增加,商家需平衡利潤,無法一直降價。此外,部分商家通過下架商品或更改鏈接來規避價保責任。
商家:雙11持續讓利
雙11價格高于日常價,商家會如何處理?上述商家表示,“我們雙11肯定是最低價,有差價也是支持退的。”商家提出,可以根據用戶提供的價差進行退款。
不少品牌方也表示,雙11的活動價是年內的最低價。
廣西美申園主營柳州螺螄粉,集團董事長黃海對第一財經表示,雙11依然是一年中價格最低的階段。“雙11我們會做一些活動,肯定是比平時會便宜一點。”在黃海看來,螺螄粉屬于低客單價的食品,行業在今年雙11表現穩定,整體單量增長,美申園預計今年雙11全渠道銷量能增長10%到20%。
雙11給出最低價的同時,商家雙11是否有利潤?黃海表示,雙11的策略是薄利多銷,雖然讓利給消費者,但企業不會虧本銷售。
廣東藍天注塑機工廠負責人楊謀略對第一財經表示,今年雙11他關注到的一大變化是,商家從追逐成交總額創下新高轉變為考慮利潤。楊謀略表示,過去商家在雙11的目標是沖銷售額搶排名,現在更關心是打完折、付完推廣費、做完滿減后還能賺多少錢。對于楊謀略,雙11在讓利的同時也會保證一定的利潤。
電商人張云飛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雙11期間通過促銷活動獲得了較大的流量。“在沒有參加滿減活動之前,GMV一天大概1萬元,參加之后一天GMV可以達到1.5萬元,促銷活動對消費者的刺激比較直接。”他同時表示,雙11的價格是他店鋪今年的最低價。
張云飛認為,大促下消費者正在發生變化。在他看來,目前消費者對商品的品質要求更高,對價格也較為敏感,商家需要在品質、價格和服務等方面提升。
今年雙11價格問題受到關注,也與“低價”標簽被日常的促銷淡化有關。曹磊表示,日常促銷的增加在客觀上削弱了雙11作為“唯一低價”的絕對存在感,因為“全網最低價”的標簽正在失效。消費者也變得更加理性,“按需購買”取代了“為便宜而囤貨”。同時,人們對雙11復雜的規則和套路感到疲憊。
曹磊表示,從整體趨勢看,線上電商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競爭焦點已從單純的商品價格,延伸至流量分配、內容生態和用戶時長的爭奪。事實上,消費者對“真實低價”的渴望和敏感度在空前提升,但同時,他們對“復雜游戲”的耐心和信任度在急劇下降。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