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取代人類,正在成為現實?
日前,美國科技巨頭亞馬遜宣布高達3萬人的裁員計劃,在美國科技圈引發了行業巨震。
關于AI是否會導致失業的討論早已有之,“AI教父”辛頓近年來也持續警示相關風險,但在亞馬遜大規模裁員前,主流敘事仍偏樂觀——認為AI將取代部分崗位的同時,會創造更多新機會。
中國目前尚未出現明星企業大規模裁員的現象,主流AI企業多處于擴張階段。而且,國內AI企業在產品開發中,普遍強調人機共存的理念,試圖走出與美國不同的發展路徑。
中美AI發展模式的差異根源何在?人類該如何更好地應對飛速迭代的AI技術?這類議題已不容再回避。
亞馬遜為何大裁員?
10月28日,亞馬遜自金融危機以來最大規模的裁員計劃被媒體曝光。亞馬遜官方給出的裁員人數是1.4萬人,但據路透社報道,最終的裁員人數會達到約3萬人,占到公司全部35萬白領雇員的近十分之一。
在對外口徑上,亞馬遜試圖淡化AI與裁員的關聯。亞馬遜首席執行官安迪·賈西 (Andy Jassy)稱,裁員是為了糾正疫情時期發生的過度招聘和官僚主義問題。
這樣的說法有一定道理。疫情期間,線上經濟的的爆發式增長加速美國電商滲透率,亞馬遜無疑是最大的受益者。加之美國政府推出了如海嘯般的“放水”政策,在賬面上改善了企業盈利。這都導致美國互聯網科技企業大幅擴張雇員人數。
2019年亞馬遜的員工總人數為79.8萬,但2021年高峰時已經超過160萬,翻了一倍以上,目前也還有155萬。
![]()
隨著疫情過去、宏觀經濟政策的變化和居家辦公的結束,企業不可避免地會重新審視自己的人力成本和結構。
但不可否認的是,正是AI的發展給了亞馬遜裁員的底氣。今年6月,賈西在一篇給員工的文章中表示,人工智能提高的效率將使公司減少勞動力數量。
更多的美國公司則直接承認了AI與裁員的直接關聯。10月,美國線上教育公司Chegg宣布裁減45%人力,給出的理由就是人工智能;9月份,Salesforce也裁減了4000個客服職位,其CEO表示,人工智能正在承擔這些工作。
看待亞馬遜裁員的另一個角度是,企業未來將如何重新分配裁員節省的資源。大多數媒體和分析師都認為,亞馬遜的行動是“戰略性重組”,以便將節省下來的巨額資源重新投入到生成式AI的昂貴競賽中。
這意味著,這筆資金或許也可以在其它地方創造就業,而英偉達等算力供應商無疑是直接受益者。
更長遠來看,亞馬遜的35萬白領員工,在其全球155萬總雇員中只占了較小的比例,另外還有為數眾多的倉儲、物流等一線藍領員工。在機器人真的成為現實之前,如果AI技術的應用能夠繼續提升電商和云服務等業務的業績,這些藍領崗位無疑也將成為受益者,不排除亞馬遜將繼續擴大崗位的可能性。
中國有什么不同?
與美國不同,中國迄今為止尚未有大企業因為AI應用而大規模裁員。
相反,隨著互聯網巨頭逐漸走出此前的收縮周期,很多企業都釋放了大規模招聘的消息。例如,今年早些時候,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蔡崇信就公開指出,經歷了幾輪裁員之后,阿里的員工數量已經觸底,接下來阿里將重新開啟大規模招聘。
為什么同樣是大力發展AI,中美呈現出兩條不同的路徑?答案首先在于兩國價值取向的差異。
其實,審視亞馬遜的裁員,有一個重要的視角。過往的企業裁員往往發生在經營業績下滑之際,但是亞馬遜非但沒有下滑,反而業績表現強勢。
2025年第三季度,亞馬遜給出了遠超預期的業績表現,營收同比增長13%至1802億美元,凈利潤為21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9%。
可以說,即使員工人數擴張真的帶來了官僚主義問題,這也并沒有阻礙公司良好的發展勢頭。在這個時候大規模裁員,完全是出于企業自身追求更大利潤的主動選擇。
很顯然,美國大型公司面對資本市場與通脹周期,選擇了“利益優先”的價值觀,更強調“效率曲線要立刻抬升”。當AI能被用來優化人力時,這就被視為“應有之義”,而無視了企業的社會責任。
與美國相反,中國AI企業的發展主旋律,并非單純追求自身的利潤增長,而是聚焦向全社會賦能。
這一方面體現在,中國企業的目光往往能夠超越眼下的經濟利益,而去衡量更大的社會收益。
例如,“AI國家隊”科大訊飛可以算是最典型的代表之一。盡管科大訊飛遠不如美國同行那般財大氣粗,但是其AI技術路線始終秉持著全棧自主可控的目標,以暫時犧牲短期業績為代價,堅持投入國產軟硬件生態體系的研發。
其次,在產品層面,國內企業在追求大模型技術進步的同時,更注重把AI做成“放大器”和“助理”,讓AI工具與千行百業的勞動者協作共存。
就在不久前的科大訊飛全球1024開發者節上,科大訊飛把“更懂你的AI”定義為路線圖。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真正在推動AI以軟硬一體形態進課堂、進診室、進工廠、進會議室,指向的不是“替代誰”,而是“把誰武裝到牙齒”。
這種“企業利益優先VS社會價值優先”的差異,也造就了中美之間產品路徑的分野,即“精英工具VS普羅賦能”。
在美國,AI巨頭企業和行業精英可謂是集萬千寵愛與一身。在AI熱潮之下,大型科技企業無論是業績還是市值都在水漲船高。上個月,英偉達市值已經突破5萬億美元,亞馬遜的市值如今也超過2.5萬億美元。在個人收入層面,OpenAI上個月完成的最新一輪融資中,其團隊成員已經套現66億美元;meta此前則不惜開出1億美元年薪來招攬人才。
可是在財富向少數人集中的過程中,無數普通勞動者卻成為了被裁員的犧牲品。
而在中國,AI產品更多關注的是如何提高普羅大眾的勞動技能和收入水平。
在教育領域,訊飛星火大模型把“錯因標簽體系”與智能批閱、教師助手結合,從“批得快”到“講得透”,把備授課和因材施教變成小時級閉環;
在醫療領域,訊飛“智醫助理”等人機協同試點讓基層醫生的診斷合理率顯著提升、病歷書寫時間減半,強調的是“把普通醫生變強”;
在通用辦公與行業研究領域,訊飛等廠商推出“AI員工/行業分析師”,強調開箱即用、可托付,目標用戶并非少數超級工程師,而是大量“不會寫代碼也能用好AI”的職場人。
因此,中美兩國正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AI發展愿景:
在美國,“AI替代人”的敘事更容易與股價、利潤率對齊;在中國,“AI幫助人”的敘事更容易與社會就業、公共服務與產業升級對齊。前者聚焦“效率的頂端”,后者強調“普惠的底座”。這不是誰更先進的問題,而是制度、市場與文化選擇的差異。
什么是負責任的AI企業?
在亞馬遜大規模裁員之際,我們再也無法回避一個問題——企業在追求利潤之外,究竟該承擔多大的社會責任?
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25年未來就業報告》預測,技術、經濟、人口結構和綠色轉型等領域的全球趨勢不斷變化,預計到2030年將創造1.7億個工作機會,但同時會淘汰9200萬個工作崗位,最終讓就業機會凈增加7800萬個。其中,AI和信息處理技術是影響最大的趨勢,會創造1100萬個工作機會,并替代900萬個工作機會。
![]()
盡管宏觀數字看起來樂觀,但落到每一個個體身上,更重要的是,那些被AI替代掉的勞動者,能否順利找到并適應新的工作崗位?
當AI創造出如此巨大的財富時,如何更好地分配財富就成了重要問題。大企業從技術進步中獲利的同時,也在客觀上淘汰人類員工,那么企業是否也應該承擔起對這些失業者的培訓義務,幫助他們重塑自己的勞動技能?
事實上,中國AI企業已經給出了很多為勞動者賦能的案例。
中國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超級制造業大國,在制造業場景中,人類的操作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天然存在著人與AI協作共存的需求。也正因如此,上述報告中把藍領崗位列為未來增長潛力更大的領域。
基于為制造業勞動者賦能的目標,2025年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和賦能新型工業化。會議強調,要以工業智能體為抓手深化人工智能工業應用,帶動工業數據集、工業大模型的創新迭代。
作為“人工智能+制造”的典型案例,今年9月在合肥舉辦的2025世界制造業大會上,科大訊飛就帶來了大量工業場景的AI應用產品,包括能檢出0.01毫米飛機致命裂縫的AI工業內窺鏡,以及擁有132個“超級耳朵”的AI聲學成像儀等。
![]()
這種AI聲學成像儀已經應用在華北某鋼鐵集團薄板廠,用于煤氣負壓泄漏點檢測。過去,這項工作是靠工人拿肥皂水“涂一涂、等泡泡”的傳統方式完成的,在應用AI之后,檢測效率由原來5小時縮短到30分鐘,效率提升10倍,但后續維修工作仍要由人工完成,并不會直接取代工作崗位。
此外,科大訊飛正讓星火大模型“扎根”央國企,賦能各行各業。從油氣田的智能巡檢機器人精準定位泄漏點,到鋼鐵廠的算法模型優化轉爐冶煉參數;從銀行的智能風控系統毫秒級識別風險,到民航的機務排故助手快速給出維修方案……在諸多大型央國企“人工智能+”行動中,星火大模型都是重要的大模型合作伙伴。
據悉,在央國企市場落地以來,星火大模型已支持20家央國企打造安全可控的行業大模型,開發超過300個智能體應用,已落地應用在油氣、冶金、金融、民航等行業。
AI在教育行業的應用前途也值得關注。如果AI工具能夠幫助下一代人類從小就獲得更高質量的教育,掌握與AI協作的勞動技能,無疑也將形成更好的正循環效應。
有意思的是,如今中國企業正在美國的AI教育類應用市場上霸榜,而在國內,科大訊飛等企業也早就在深耕教育場景。截至目前,科大訊飛已為全國32個省級行政區、5萬余所學校、1.3億師生提供智慧教育產品和解決?案,以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
這些實踐都在印證著:AI不是替代人的工具,而是賦能人的伙伴。
AI時代競爭的本質是發展理念的較量。中國以“社會價值優先”的AI路徑,不僅為全球應對技術變革提供了新范式,更讓我們看到:當技術與就業保障、產業升級、公共服務同頻共振,當科大訊飛這樣的企業持續以AI賦能千行百業,就能讓技術紅利惠及更多人,最終實現AI與人類的共生共榮。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