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
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的核心賽道之一,美國資本市場對AI的投資熱情也達到空前高度。前不久英偉達CEO黃仁勛、三星電子集團會長李在镕等企業家只是一起吃了一頓炸雞,竟然也能帶動韓美股市禽類加工、炸雞機器人等領域企業股價的飆升。這種無視規律、“沾邊就漲”的混亂現象,反映出市場投資中越來越強的情緒化傾向。
與狂熱情緒同時存在的,是草木皆兵的緊張感,二者形成了鮮明對比。日前OpenAI被爆已致信白宮,請求美政府為其巨額基礎設施項目提供貸款擔保。雖然其CEO奧爾特曼緊急澄清,但依然加劇了外界對AI行業融資能力和泡沫的擔憂,引發美股科技股一輪顯著下跌,納斯達克100指數一度下跌1.9%。
由技術敘事驅動的市場過熱,美國歷史上也不是第一次了。19世紀美國的鐵路鋪設熱潮中,不少毫無經濟價值的“鬼鎮”拔地而起。1873年主導北太平洋鐵路融資的杰伊·庫克銀行破產,引爆了美國的全面金融危機。互聯網泡沫時期,資本基于“網絡流量每100天翻一番”的夸張預測鋪設了海量光纖。結果到2005年,全美約85%的光纖容量處于閑置,電信公司紛紛破產。但要說這些泡沫全無價值也有所偏頗:前者為美國西部開發奠定了基礎,后者催生了谷歌、亞馬遜等網絡科技巨頭。這也在美國投資人中留下了一種刻板印象:“泡沫”不可怕,即便破裂了,留下的基礎設施也能“化作春泥更護花”。
然而,當前的AI泡沫可能承擔不起“化作春泥”的代價。一方面,資本規模空前龐大,投入與回報比嚴重失衡。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美國AI相關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占比高達92%,占據了絕對主導地位,但這種“GDP奇跡”并沒有轉化為企業層面的盈利能力。OpenAI在2025年上半年收入43億美元的同時,凈虧損高達135億美元,第三季度單季虧損更是超過115億美元。麥肯錫調研顯示,近80%部署AI的企業未能實現凈利潤提升,95%的生成式AI試點項目沒有帶來直接財務回報。同時,全球科技垃圾債發行量正逼近2020年歷史高點,企業與機構整體債務規模恐在今年底突破6萬億美元。
更令人擔憂的,是隱性杠桿的不斷積累。OpenAI等美股科技“七巨頭”通過交叉持股、大額互簽訂單等方式深度綁定,甚至將數據中心長期租約證券化、打包出售。這種“花花轎子人抬人”的循環融資模式,創造了一個看似完美、但缺乏真實經營性現金流支撐的資本閉環,長此以往恐將積聚成不容忽視的系統性風險。
中國在AI領域的差異化競爭策略與不斷產出的成果,也加劇了美國市場的焦慮與自我懷疑。與美國企業押注通用人工智能、追求技術極致不同,中國選擇了產業應用驅動的務實路線。截至2025年7月,中國已發布1509個公開大模型,占全球總量近四成,不少模型已躋身全球第一梯隊。這種高質量替代品的涌現,對依賴高昂API調用費和模型許可費的商業模式構成根本性沖擊。
當技術競賽從單純的資本比拼轉向應用落地能力的較量時,過度依賴財務杠桿而非真實價值創造的模式,顯然難以支撐長期競爭。
與美國歷史上的泡沫相比,當前AI泡沫的特殊風險,在于其過度的資本集中與系統性關聯。“七巨頭”預計今年將在AI基礎設施上投入近4000億美元,這一數字約占2025年上半年美國GDP增長的一半。這些AI概念股已深度嵌入標普500指數,其權重高度集中于少數巨頭,一旦市場情緒逆轉,將帶來巨大的回調壓力。屆時不僅會沖擊資本市場,還可能通過信貸收縮、投資放緩傳導至實體經濟,形成“去杠桿—就業下滑—消費疲軟”的惡性循環。
當然,我們也不能簡單將AI投資熱潮等同于泡沫。AI作為顛覆性技術,其商業價值的釋放需要漫長的培育周期。盡管做空的聲音不少,但市場對AI的長期價值依然有堅實共識。互聯網泡沫破裂后谷歌、亞馬遜的崛起,已證明了前沿技術投資往往伴隨著階段性的估值波動。問題在于,如果企業將精力過多用于資本炒作而非技術迭代與應用落地,再有潛力的技術也可能被泡沫吞噬。
美股AI過熱也給我們留下了啟示:對企業而言,應摒棄“為AI而AI”的跟風思維,聚焦真實業務痛點,讓技術回歸降本增效的本質。對投資者來說,應警惕估值與基本面脫節的風險,避免被市場裹挾而盲目跟風。對政府而言,與其為企業激進投資“兜底”,不如構建更完善的技術監管框架和勞動力轉型支持體系,引導資本流向真正具有創新價值的領域。
對非理性擴張的糾偏,也是行業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真正的技術革命不是短跑賽,而是一場馬拉松。在這場長跑中,只擅長講資本故事無法摘得最終的桂冠,勝利終將屬于那些能夠將技術轉化為真實生產力、創造可持續價值的企業和國家。(作者是財經評論員)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