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四木相對論,作者:關注AI的
最知名的投資機構之一 a16z 又來分享了。
在 a16z 舉辦的 Runtime 閉門峰會閉幕對談上,兩位創始合伙人 Marc Andreessen 和 Ben Horowitz 聊了聊當前 AI 領域的熱門話題。
對談中,他們重點分享了大模型的能力邊界、AI 的創造力與智能的關系、AI 領域泡沫、具身智能等話題,也重點提到了中國在 AI 領域的飛速進展。

我們整理了其中的一些核心觀點:
創造力的本質: 對“AI 無法真正創新”的批評是不對的,因為絕大多數人類也無法做到這些要求。無論是科學突破還是藝術創作,本質都是對前人工作的“改造”和“組合”。真正的“概念性突破”在人類中也極其罕見。
智力不是一切: 認為“更智能的 AI 終將統治人類”的假設是錯誤的。現實世界并非總是由“最聰明”的人來負責決策。領導力和成功還需要心智、勇氣、感知力等非智力因素。
AI 沒有成為泡沫: 目前的 AI 領域并不算泡沫,因為“當所有人都在問這是不是泡沫時,它就不是泡沫”。真正的泡沫發生在所有人都已“投降”、堅信其只漲不跌時。而 AI 的基本面依然成立,只要技術有效,用戶就會愿意付費。
AI 還處在早期階段: 我們今天所見的聊天機器人和搜索引擎遠非 AI 的終極形態。我們正處于 AI 的“文本提示詞”時代,就像1992年之前的個人電腦。AI 的“圖形界面(GUI)”或“瀏覽器”時刻尚未到來,產品形態仍有巨大的創新空間。
行業變化非常快:AI 領域將會持續以非常快的速度發生變化,創業者們需要提高警惕。不管是產品形態,技術瓶頸,還是供需關系,都可能發生快節奏的遷移。尤其是供需關系,在一個供需市場里,造成“過剩”的永遠都是“短缺”。
競賽的“第二階段”: 美國與中國的 AI 競賽仍將繼續,真正的決勝點將會出現在“第二階段”,那就是機器人。由于西方在過去幾十年中選擇了“去工業化”,中國在硬件、供應鏈和制造生態上擁有巨大優勢。即使美國在軟件上保持領先,也可能在硬件上被中國趕超。
AI到底有沒有創造力?
Erik Torenberg(本次對談的主持人,a16z 合伙人):Marc,最近有很多關于大模型局限性的討論,說它們無法實現真正的新科學發明,無法展現真正的創造性,因為它們所做的只是“組合”或“包裝”。你對此有什么看法?
Marc Andreessen:我經常會遇到兩類問題:第一,語言模型是否智能,即它們能否像人類一樣處理信息并實現“概念性突破”?第二,語言模型或視頻模型是否具有“創造力”,能否創造新藝術并實現真正的“創意突破”?
我會對這兩個問題反問:人類能做到這些事嗎?
這里有兩個問題。首先,即便有些人是所謂“智能的”,能產生原創的、概念性的突破,那有多少比例的人能真正做到這一點?我只見過少數幾個,他們中的一些就在這個會場里,但數量并不多,大多數人永遠也做不到。
然后是創造力。到底有多少人是真正具有創造力的?你可能會指著貝多芬或者梵高說:“看,這就是創造力。”是的,這確實是創造力。但歷史上又有多少貝多芬和梵高呢?顯然,數量非常非常少。
所以,第一點是,如果這些 AI 能超越 99.99% 的人類,那它本身就已經非常智能了。
我們再深入挖掘科技史,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重大突破,通常都至少需要 40 年前期工作的積累。事實上,語言模型本身是過去八十年工作的結晶。
藝術領域情況也完全一樣。小說、音樂和其他藝術領域,顯然存在創造性的飛躍,但同樣也受到前輩們的巨大影響。
所以,如果一個 AI 達到世界的前 0.001%,可能就已經完全達到目標了。
當我在使用 AI 時,我的感覺是:“哇,它們似乎聰明得可怕,也具有驚人的創造力。”
大多數人都不智能,所以也不必苛求AI
Erik Torenberg:當人們談論大模型的局限性時,似乎提到一個共同主題。它們能做遷移學習 (Transfer Learning) 嗎?
*遷移學習:跨學科將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
Marc Andreessen:人類能做到嗎?這就像橫向思維,或者說,是在“分布內”(inside distribution)推理還是在“分布外”推理?
*分布內推理:模型已擁有的知識。
情況是這樣的:我認識很多人,他們非常擅長在“分布內”推理。但我到底認識多少擅長在“分布外”推理并進行遷移學習的人呢?
屈指可數。我認識幾個人,無論你什么時候問他們一個問題,你都會得到一個極具原創性的答案,但通常這個答案會涉及多個領域。
比如,你問某人一個關于金融的問題,他會給你一個融合心理學并且更恰當的答案。或者你問一個心理學問題,他會給你一個結合生物學的答案。
在我認識的一萬個人中,大概只有三個人能做到這一點。這個比例并不高。
這非常鼓舞人心。因為看看我們人類,盡管有各種局限性,卻依然能做到今天的這一切。看看我們展現的所有創造力,所有那些了不起的藝術、電影、小說,以及了不起的技術發明和科學突破。
所以,我們訓練 AI 是否需要讓它達到 100% “創新思考”的程度?我認為不需要。
更聰明的AI不會“統治”世界
Erik Torenberg:有很多人會認為,“更智能的東西會統治那些不那么智能的東西”。
Marc Andreessen:任何養貓的人都不會這么說。
你看看今天的世界,你認為我們總是被全世界最聰明的人們領導著嗎?
我認為有兩件事是真的。
第一,我們可能低估了智力的重要性。過去一百年里,“智力”因種種原因成了一個極具煽動性的話題。即使是“有些人確實比其他人更聰明”這個觀念本身,都會讓人抓狂。
但情況確實是,智力幾乎與每一種人生結果相關。在社會科學中,他們會告訴你,所謂的“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或者 G factor(G因子),它與幾乎所有事情(教育成果、職業成果、收入,甚至生活滿意度)都有 0.4 的相關性。
另一方面,那些身處涉及智力領域的人可能又都高估了智力。集體層面一個著名的觀察結果是:你把一群聰明人放進“烏合之眾”里,他們絕對會變得更蠢。
因此,某些 AI 圈子里的那種,“聰明的東西將統治愚蠢的東西”的假設,非常容易,也非常明顯地被證偽了。
Erik Torenberg:這就引出了一個后續問題,有哪些技能是在智力之外的?更具體地說,為什么 AI 系統不能學會它們?
Marc Andreessen:你認為除了智力之外,還有什么因素決定了領導力、創業精神或組織方面的成功?
Ben Horowitz:很多事情。很大程度上,成功的人要能以正確的方式進行對抗。這其中有一定智力成分,但更多的是真正理解你在和誰說話,能夠解讀對方的想法。
對創始人,要通過公司員工的眼睛,而不是你自己的眼睛來決策。這是一種需要不斷與人交談、理解對方在說什么來培養的技能。這當然不是一個智商問題。
Marc Andreessen:這是一些勇氣、激勵以及情感理解和心智的結合。
“全身體驗”的必要性,機器人的必要性
Marc Andreessen:有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表明,人類的認知不是純粹的大腦活動。
著名的“心身二元論”(mind-body dualism)是不正確的。人類的體驗,并不僅通過大腦的理性思考,還因為全身體驗。
我們的神經系統,我們的腸道菌群到荷爾蒙等各種生物化學方面,它們一起構成了生命。
人類的認知是一種全身的體驗,遠超想象。這也是目前 AI 領域的重大基礎挑戰之一。
機器人革命肯定會到來。當我們把 AI 放入在世界中移動的物理物體中時,就成了“具身智能”。這時的 AI 將更接近整合了智力、物理的體驗。但這些都非常早期,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我們正處于AI泡沫中嗎?
Erik Torenberg:我們來談談“泡沫”。
黃仁勛、Amin Vahdat(谷歌工程院 Fellow 兼副總裁)、Jeetu Patel(思科總裁兼首席產品官)、和 Matt Bornstein(a16z 合伙人)都談到了正在建設的、物理基礎設施的巨大規模。
AI 的資本性支出 (Capex) 占到了 GDP 的 1%。我們應該如何思考這個“泡沫”?
Ben Horowitz:我認為“它是一個問題”這件事,就意味著我們沒有處于泡沫之中。泡沫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心理現象。
如果真的達到泡沫的程度,那每個人都必須相信它不是泡沫。
就像在互聯網泡沫時代,價格飛漲,巴菲特開始投資科技股。他曾發誓永遠不會投資科技,因為他不懂。如果連他都“投降”了,那確實是泡沫了。
現在如果你回過頭看看,互聯網顯然不是泡沫,它是真實的東西。雖然在短期內,確實發生了價格錯位,因為當時網絡上根本沒有足夠的人來讓那些產品運轉起來。
在 AI 領域很難看到這一點,因為短期的需求如此之大,我們現在沒有需求問題。而且,“我們五年后會遇到需求問題”的想法,在我看來非常荒謬。
會不會出現像“我們沒有足夠的冷卻能力”這樣的奇怪瓶頸?也許會。但就現在而言,如果看需求和供應,以及市盈率,這根本不像是一個泡沫。
Marc Andreessen:順便說一句,很多 VC 也不知道是不是泡沫,他們只會感到沮喪。當創業者們拿到更高的估值時,VC 們會感到情緒上非常沮喪,這讓他們很生氣。
這導致有很多人在情緒上“希望”它是一個泡沫,沒有什么比錯過一個交易,然后看著這家公司取得巨大成功更糟糕的了。“那個估值太離譜了!” 在我們的行業里,你可以為此憤怒 30 年。
所以我總是說,把對話帶回到“基本面”。
兩個最大的基本面是:第一,技術是否真的有效? 它能兌現它的承諾嗎?第二,客戶是否在為它付費?如果這兩件事都是真的,那么只要這兩件事保持穩固,通常事情都會步入正軌。
AI巨頭與新貴誰能贏
Erik Torenberg: 有人曾說 ChatGPT 對 Google 來說是一個“珍珠港時刻”。當我們回顧關鍵的時代轉折點時,是什么決定了是“在位者”獲勝,還是“新進入者”獲勝?
Ben Horowitz: 對變化做出反應是很重要的。我認為 Google 確實把頭抬起來了,所以它不會被徹底碾壓,但我也不認為 OpenAI 會消失。
部分原因是速度,這是在一個很長時期內的執行力。這些非常大的公司中,有一些在不同程度上已經失去了執行能力。
微軟在 Google 搜索上栽了跟頭。微軟仍然非常強大,但它錯過了整個搜索機會,也錯過了移動互聯網。但它仍然憑借 Windows 壟斷地位如此龐大,以至于他們可以在其他領域發展。
所以新公司贏得了新市場,但這并不意味著上一代的巨頭會消失。
Marc Andreessen:我也認為我們還不知道最終產品的形態和形式。現在常見產品形態,要么是聊天機器人,要么是搜索引擎。
Google 面臨的問題是“創新者的窘境”。你是否要顛覆“10個搜索結果鏈接”的模式,換上 AI 答案?畢竟這會顛覆廣告模式。而 OpenAI 的問題是,他們有完整的聊天產品,但他們還沒有廣告或 Google 規模的分發渠道。
所以,你可能會說:“好吧,這是一個非常清晰的、一對一的場景。”
但是,這種思維方式可能犯的錯誤是,它假設了5年、10年、20年后,人們將要使用的主要產品形態,將是搜索引擎或聊天機器人。
一個明顯的歷史類比就是,個人電腦從1975年發明到1992年,它一直是一個“文本提示詞”(text prompt)系統。在當時,一個“交互式文本提示符”相比于打孔卡系統,已經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了。到了1992年,17年后,整個行業突然轉向了 GUI(圖形用戶界面),并且再也沒有回頭。
又過了5年,行業又轉向了“網絡瀏覽器”,再也沒有回頭。
所以,用戶體驗的形態和本質仍未定型。我敢肯定20年后還會有聊天機器人,但我同樣非常確信,無論是現有的聊天機器人公司,還是許多新公司,都將找出許多種類的、我們甚至還不知道的、截然不同的用戶體驗。
“短缺”終將成為“過剩”
Erik Torenberg:當你指導企業家時,這個時代還有什么讓你感覺不同的?你還想給他們留下哪些這個時代的獨特建議?
Ben Horowitz:我認為你說了正確的事情,那就是:這是一個獨特的時代。所以,試圖學習過去的組織設計經驗,或者試圖從上一代人那里學到太多東西,可能是具有欺騙性的,因為事情真的不一樣了。
人們建立公司的方式,在很多方面都非常不同。大家對 AI 博士研究員的觀察,就和一個傳統的全棧工程師非常不同。
所以我認為必須從第一性原理去思考很多事情,因為它就是不同的。
Marc Andreessen:我只想提供一點:我認為事情會發生變化。我認為產品的形態和形式將會改變,仍然有很大的創造空間。
我還認為,在一個供需的世界里,造成“過剩”的一直是“短缺”。當某個東西變得過于稀缺時,就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激勵,讓很多人去搞清楚如何釋放新的供應。
當前這一代的 AI 公司正在與 AI 研究人員和工程師的短缺作斗爭。然后他們受到了基礎設施容量、芯片、數據中心和電力的短缺的挑戰。
我不想預測轉變的時間點,但總會有一天,這兩樣東西都會變成“過剩”。
先來說研究人員/工程師。中國正涌現出卓越的模型,它們來自多家公司,特別是 Deepseek、Qwen 和 Kimi。
值得關注的是,創造這些模型的團隊,很大程度上并不是那些名字出現在所有論文上的“大牌人物”。中國正在成功地把年輕人帶入這個領域并把他們培養好。
Ben Horowitz: 嗯,xAI 很大程度上也是如此。
Marc Andreessen: 是的。所以我覺得信息正在被傳遞到環境中,人們正在學習如何做這件事,未來會有更多的人知道如何構建這些東西。
當然,也還有 AI 正在構建新的 AI,工具本身將會變得更擅長為此做出貢獻。我認為這是好事,因為目前工程師的短缺程度太束手束腳了。
在芯片方面,我不是一個芯片專家,但芯片行業的每一次短缺最終都導致了過剩。因為短缺帶來的利潤池太大了,利潤率變得太高了,激勵著其他人進入并找出如何將該功能商品化的方法也太多了。
所以,英偉達或許擁有芯片領域有史以來最好的地位。但盡管如此,我很難相信,5年后基礎設施還會面臨這種程度的壓力。
Ben Horowitz:是的。假如未來某一天基礎設施內部的瓶頸轉移了,比如它變成了電力或冷卻,那么肯定會遇到芯片過剩。
Marc Andreessen:我們大家在五年后所面臨的挑戰,將會是不同的挑戰。
AI競賽的“第二階段”,要看中國
Erik Torenberg: Marc,你提到了中國。我們應該如何理解美國與中國之間的 AI 競賽?
Marc Andreessen:如果只觀察目前的情況,特別是像 Deepseek,Qwen 以及那些來自中國的模型,我想說,美國和西方在“概念創新”(conceptual innovations)方面,一直領先。
但中國極其擅長獲取創意,并將其執行、規模化和商品化。他們在整個制造業世界都是這樣做的,而且他們現在在 AI 領域也做得非常成功。
所以我想說,中國在“追趕游戲”中跑得非常好。當然,他們渴望的不止于此,中國有很多非常聰明和有創造力的人。所以,現在看看概念上的突破在多大程度上會開始來自那里,以及他們是否會超越,這將是很有趣的。
但是,這是一場全面的競賽,是一場賽跑,而且賽況非常激烈,分毫必爭。我們不會有5年的領先優勢,我們可能最多只有 6 個月的領先優勢。
軟件的競賽感覺還算不錯,我認為我們真的非常擅長軟件。但是當這件事進入以機器人形式出現的“具身智能”時,我認為事情會變得可怕得多。這就是我現在花時間在華盛頓特區,試圖真正教育人們的事情。
美國和西方在過去40年里,選擇了在一定程度上“去工業化”(de-industrialize)。中國現在擁有一個龐大的工業生態系統,用于制造各種機械、電氣、半導體和現在的軟件,同時也包括各種設備,比如手機、無人機、汽車和機器人。
AI 競賽將有第二階段,那就是機器人技術。它很快就會到,當它到達時,即使美國在軟件上保持領先,機器人也得被立刻制造出來。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單一公司能做到的,它必須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就像汽車工業當年一樣,整個行業不是只有三家公司,而是有成千上萬的零部件供應商。
機器人技術也將如此,而且,這一切正在中國發生。
所以,即使中國在軟件上永遠趕不上我們,他們也非常有可能在硬件上直接“套圈”我們,然后比賽就結束了。
但美國正在意識到這件事。我持謹慎樂觀地認為,美國將在這方面取得一些進展,但確實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作者:關注AI的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