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似乎時不時就能在社媒上看到新能源車自燃的視頻。
10 月 23 日,上海一輛理想 MEGA 在行駛中底盤爆出火花,數秒內整車爆燃;
10 月 24 日,西安一輛保時捷 Taycan 在無碰撞情況下起火,燒成空架;
更早前的 10 月 5 日,福建寧德一輛阿維塔 06 在停車場靜止狀態下副駕冒煙,引燃周邊 7 輛車,損失超百萬元。
![]()
盡管后續調查陸續排除車輛電池熱失控可能——理想 MEGA 則因冷卻液腐蝕導致熱失控,屬特定批次缺陷,目前已經開啟了召回;阿維塔 06 起火并非電池自燃,官方已排除三電系統故障。
但公眾對新能源車「電池安全」的關注再一次被激起,「買車到底選三元鋰還是磷酸鐵鋰電池」的討論也不斷發酵。
三元鋰「敗走麥城」
三元鋰電池曾經是「高端新能源」的代名詞之一。
在今年之前,20 萬元以上的新能源車型幾乎都使用三元鋰電池,其市占率最高時曾達 60% 以上。社區內甚至一度形成了鄙視鏈,24 年理想 L6 更換為磷酸鐵鋰電池之后,一度被當作是為了省成本偷工減料。
![]()
▲ 理想官方回應質疑
然而,今年下半年以來,三元鋰電池的市場份額正在被磷酸鐵鋰不斷擠壓,目前磷酸鐵鋰電池的裝機占比已穩定突破 70%,車企宣傳時也不再將三元鋰電池作為一個賣點進行大肆營銷。
磷酸鐵鋰電池后來居上,最直接的原因是——成本。
在中國新能源技術發展的早期,國家的新能源補貼是很多車企重要的收入來源,最開始的政策將補貼額度與電池的能量密度強掛鉤。
于是三元鋰電池憑借 200–300Wh/kg 的能量密度,天然碾壓當時僅 120–140Wh/kg 的磷酸鐵鋰,在政策激勵下,車企紛紛轉向三元鋰。
更何況在當時補能設施尚不完善,新能源車主普遍有嚴重續航焦慮的現狀下,三元鋰電池「續航更長」的標簽,也促使其市場份額進一步上升。
![]()
▲ 「三元鋰電池」與「長續航」往往被關聯在一起
但隨著國家補貼慢慢退坡,車企之間的價格戰愈發激烈,三元鋰愈發高昂的成本劣勢開始在此時顯露無疑。
結合高工鋰電等機構的數據,三元鋰電池一度電成本約 450 元,而磷酸鐵鋰僅為 300 元左右。以一臺搭載 100kWh 電池包的車型計算,采用三元鋰將多出 1.5 萬元成本.
此時,磷酸鐵鋰電池在技術上也取得了不少突破。
2020 年,比亞迪推出「刀片電池」,采用 CTP 無模組技術,取消傳統模組,直接將長條形電芯集成進電池包,使體積利用率從 40% 躍升至 60% 以上。同樣尺寸的電池包,可容納更多電芯,「空間換續航」策略讓磷酸鐵鋰車型續航輕松突破 600 公里,直逼三元鋰水平。
![]()
寧德時代的神行超充電池、極氪的金磚電池等新一代產品,也紛紛采用磷酸鐵鋰路線。
續航差不多,成本卻低了不少,于是自 2021 年 6 月裝機量首次反超后,磷酸鐵鋰市場份額一路狂飆,逐漸成為了市場主流。
材料只是安全的起點
除了在成本上的優勢,磷酸鐵鋰電池是否真的比三元鋰電池更安全呢?
答案是,確實更安全,但并不絕對。
從電化學本質看,磷酸鐵鋰材料(LiFePO?,簡稱 LFP)與三元鋰材料(如 NCM811、NCA 等)在安全性上確實存在顯著差異,這種差異根植于它們的材料結構與熱力學特性。
簡單來講,磷酸鐵鋰采用橄欖石型晶體結構,其中磷(P)與氧(O)通過強共價鍵結合,性質更穩定,在高溫、過充或內部短路等極端條件下,其化學鍵極難斷裂,不會釋放氧氣助燃。
正因如此,磷酸鐵鋰電池在針刺測試中通常僅出現局部溫升、冒煙,極少發生明火或爆炸。
▲ 磷酸鐵鋰長這樣
此外,磷酸鐵鋰電池熱失控起始溫度普遍在 500℃以上,部分高純度改性產品甚至可達 700–800℃,遠超日常用車可能遭遇的任何環境溫度。
相比之下,三元鋰電池的正極材料由鎳(Ni)、鈷(Co)、錳(Mn)或鋁(Al)組成層狀氧化物結構。
這類材料雖能提供較高的能量密度,但但其金屬-氧鍵在約 200 度左右的高溫下極易斷裂,釋放出活性氧觸發熱失控。在多家機構的標準針刺測試中,高鎳三元電池往往在 10 秒內溫度飆升至 400–600℃,伴隨噴焰、爆燃甚至殼體破裂。
此外,磷酸鐵鋰失效通常是「漸進式」的,熱失控前有較長預警窗口;而三元鋰,尤其是高鎳體系,一旦越過臨界點,熱失控發展迅猛,BMS(電池管理系統)往往來不及干預。這也是為何早期電動車起火事故中,三元鋰車型占比偏高。
![]()
▲ 比亞迪做的電池穿刺對照實驗
所以公眾普遍認為「磷酸鐵鋰更安全」 并無問題,但另一個被忽視的問題是,電芯層面的化學性質安全性,能否直接等同于整車系統的實際安全表現?
當然不能。
真實世界的車輛安全,從來不是單一電芯性能的簡單外推。一輛車是否起火,不僅取決于電芯是否「耐燒」,更取決于它是否遭遇機械損傷(如托底、碰撞)、電氣故障(如絕緣失效、繼電器粘連)、熱管理失效(如冷卻液泄漏)、外部引燃(如車內打火機暴曬),乃至軟件策略缺陷(如 SOC 估算錯誤導致過充)。
即便使用最穩定的磷酸鐵鋰電芯,若電池包缺乏底部防護、隔熱設計薄弱、BMS 響應遲緩,仍可能在復雜工況下失守;反之,一套設計精良的三元鋰系統完全可以在單體熱失控后有效阻斷蔓延,實現「5 分鐘不起火」的國標要求。
![]()
▲ 阿維塔 06 的電池安全結構
換言之,材料是安全的起點,系統才是安全的終點。將整車安全簡化為「選對電芯」,既低估了工程的復雜性,也可能掩蓋真正的風險源頭。
事實上,近期幾起事故的調查結果恰恰印證了這一點。
阿維塔 06 火災被消防部門定性為「外源性失火」,起火點不在電池包;理想 MEGA 問題源于冷卻液設計缺陷。
這些都不是「換種材料就能避免」的問題,而是對整車系統集成與品控,乃至日常用車習慣的考驗。
而在電池系統安全這點上,國家或許比你更在意。
雖然被稱為「史上最嚴電池國標」的《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5)要到一年后的 2026 年 7 月 1 日才正式實施,但幾乎所有主流主機廠幾乎均已宣布,旗下車型正在使用的動力電池產品,已經通過了新國標的檢驗。
![]()
▲ 吉利神盾電池安全系統
在公眾最為關注的「熱失控」部分,新國標要求整個電池包的部分電芯,起火短路以后不會引爆其他電池。
也就是說,主機廠要要做好電芯和電芯之間的隔熱和散熱,不能一部分電芯出故障,導致整塊電池都燒起來。
并且在動力電池出現「熱失控」情況后,2 小時內「不起火、不爆炸」,依然要在 5 分鐘內發出報警,發出報警后的 5 分鐘內,電池煙氣不能侵入乘員艙。
所以在大部分情況下,通過「新國標」的動力電池,幾乎在大多數意外情況中都不會出現劇烈的起火、燃爆現象;再差的情況,也能夠為乘員的逃離留足時間。
▲ 新國標認證書
最后回到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我該怎么選?
答案不是「避開三元鋰」,而是選擇通過新國標認證、具備完整熱失控防護設計的車型,且在日常使用中規避高溫暴曬、私改電路等高風險行為。
如果非要一個答案,從使用場景出發,建議北方用戶選低溫性能更好的三元鋰,南方用戶選磷酸鐵鋰。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