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11 月 10 日消息,繼麻省理工學院(MIT)近期一項研究指出,95% 的企業尚未從其 AI 投資中獲得正向回報,最新數據進一步表明:許多企業正重新召回此前為推行 AI 而裁撤的部分員工。

人力分析公司 Visier 多年來持續追蹤就業與招聘數據。其 2025 年度報告顯示,通常情況下,被解雇員工中約有 5.3% 會被原雇主重新聘用;然而,2025 年末的重新雇傭比例顯著上升,達到 2018 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據IT之家了解,Visier 本次分析覆蓋全球 142 家企業的共計 240 萬名員工數據,研究顯示約 5.3% 的被裁員工最終被原雇主重新錄用。
Visier 研究與價值部門負責人安德莉亞?德勒(Andrea Derler)向《Axios》表示,這一現象清晰反映出當前企業普遍存在由 AI 驅動的“先裁員、后返聘”用人模式。
“所謂‘AI 即將徹底取代所有工作崗位’的說法,迄今仍未得到實證支持,”德勒指出。
事實上,這種返聘現象暴露出企業在人才戰略上的誤判。
Visier 強調,企業領導者亟需審慎思考以下關鍵問題:“哪些崗位可由 AI 替代?實施成本與潛在風險如何?對于被留下的人員及其技能,又應制定怎樣的轉型與安置計劃?”
德勒指出,問題的根源在于:多數管理層并未真正理解 AI 的實際價值及其適用邊界,亦未深入評估其潛在影響,僅是被動追隨技術熱潮,“許多高層管理者根本沒有足夠時間去厘清 AI 究竟能做什么(以及至關重要的是,不能做什么),以及相較于仍無法被替代的大量任務與崗位,部署 AI 究竟需要投入多少成本。”
她總結道:“裁員從來不是零成本之舉。”盡管短期或許能節省薪資支出,但企業還需計入 AI 系統針對特定任務的訓練成本;而對缺乏高效提示詞(prompting)技能的員工而言,這一過程往往令人沮喪。更重要的是,在某些崗位上,人類所具備的靈活性與綜合能力,目前仍無法被 AI 取代。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