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后,當機器人開始下定決心反抗人類時,IRON總會回想起遙遠過去的那個晚上——那一把剪刀,不僅剪斷了她的腿部肌肉,也剪斷了人類的未來。”
對于小鵬機器人“自證”事件,想象力豐富的網友們已經按照《百年孤獨》的開篇風格腦補出一部電影的劇情框架。一次正常的科技產品展示,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快速出圈。
事情的起因是11月5日的小鵬科技日上,人形機器人IRON首度以動態方式公開亮相,展示了一段輕盈貓步。隨后關于“里面藏了個真人”的猜測,迅速在各個社交平臺引爆,演變成一場對于小鵬“造假”的質疑。
光子星球當時也在現場,驚艷當然是有些驚艷,但內心并無太大波瀾,IRON的動態亮相,是人形機器人從“PPT生產”,向量產落地所必須邁出的一步,更何況IRON并未演示我們最想看到,也是人形機器人最具代表性的高階能力——手部精細動作。
至于造假,我們與何小鵬一樣,壓根就沒產生過這種想法。小鵬這種量級的科技公司,沒必要也絕不可能在這種成果展示上造假,如同一家頭部食品公司造假配料表一樣,如果沒被揪出來或許不是個事兒,但若是一旦被發現,企業將面臨滅頂之災。
根源還是在場的人士都心知肚明,人形機器人想要達到電影中的智能化和動作控制表現還非常遙遠,5~8年的起步時間只能說是高度樂觀的估計。
但或許是身材曼妙的女性機器人恰好準確擊中了大眾的某個G點,再加上痕跡清晰的內衣帶子、僵硬感極低的步伐動作等種種細節,共同造就了一場意外的“大家來找茬”狂歡。
不管是言之鑿鑿稱“這個步態一眼假,絕對是真人”的“運動學專家”,還是“有耳朵的輪廓,不是真人干嘛還要遮起來”、“肩膀處有個孔,明顯是給里面的人透氣用的”等自認為發現“華點”的細心人,亦或發出“機器人還需要穿內衣?”靈魂拷問的普通吃瓜網友,很難說有哪些是堅持認定小鵬造假的人,又有哪些是隨大流、博眼球的調侃。
為此何小鵬表示“一夜沒睡好”,在次日上午發布了一鏡到底的視頻,通過拉開IRON背后拉鏈展示內部結構的方式來進行自證。但依然有人表示,“拉鏈沒拉到底”、“這個機器人與上臺的不是同一個”。
科技日第二天的小鵬X9增程版發布會前,何小鵬又再次請上了IRON,以現場直播方式,請工作人員剪開了IRON的腿部衣物以及肌肉組織,完全露出了其中的機械結構。
這一過程充滿了《讓子彈飛》中“六子吃粉”式的悲壯,何小鵬表情沉重,語氣一度哽咽,多位小鵬員工也表示“當場哭了”。盡管不少網友無法共情,但何小鵬和員工那一刻無疑是感情真摯的,IRON對于他們的意義,或許已經超越了朋友,更像是家人。
而在小鵬看來,這場不得已做出的自證,也是屬于中國科技的一種悲哀,“如果是外國企業做出來,大家會覺得很厲害,但是中國企業做出來,大家就會覺得造假”。
但事實上,在民族自信高漲的當下,大量國人早已對“外國光環”祛魅,從消費到科技賽道均是如此。星巴克被瑞幸庫迪逼得節節后退,耐克阿迪越來越難在安踏李寧面前討到太多好;面對華米OV,蘋果在中國市場的巨大優勢逐步被磨平,更不必說敗走的三星,特斯拉強則強矣,但零跑也能一個月賣7萬多輛。
就機器人領域而言,特斯拉的“擎天柱”此前同樣受到了網友們“遠程操控”的廣泛質疑。
因此與其說大眾質疑中國科技企業的能力,倒不如說大眾是對機器人還未建立起高閾值的認知——“僵硬工具”遠大于“高仿生”的印象,對于超出常識的表現,大眾的樸素反應往往是“造假”,而非技術突破。
此外,IRON較為流暢的動作和逼真形態,也激發了部分網友的“恐怖谷效應”,進而產生了強烈的真人套殼想法。
小鵬未必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反倒是借力打力貢獻了教科書級別的公關應對,因此也有人評價,“小鵬是裝糊涂的天才”。這里并非貶低小鵬,作為一家大型企業,做正確的事永遠是第一優先級。小鵬的操作,成功接住了潑天的流量,并完美將其轉化為大眾對自身的關注。
據國際媒體Pandaily創始人周恒星最新爆料,馬斯克也點贊了關于小鵬機器人的視頻,表示“特斯拉和中國公司將主導市場”。
不過大眾的質疑,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小鵬的“信任額度不足”,這家一直視科技為核心的企業,并未能很成功地在大眾心目中建立該有的領跑者形象,智駕是如此,機器人也是如此,這是小鵬還需要持續研究解決的難題。
另一方,對于整個行業來說,這也是一個機會,尤其是中國供應鏈。例如IRON用到了全固態電池,或許會讓這一新事物先于在新能源汽車上量產——商業化的一個重要前提,首先是產業鏈的協同進化。
總的來說,小鵬在機器人賽道,正呈現出激進與保守并存的狀態。
激進之處在于“努力實現明年底量產交付”的大躍進式目標。為此小鵬一改“先技術后場景”的行業慣例,以場景定義產品的“反向邏輯”來推動IRON快速落地。IRON主要的應用場景將是“三導”——導覽、導購、導巡。盡管這“很不硬核”,也有人認為不能to C的機器人無法真正商業化,但小鵬的選擇在當下無疑是相當務實的方案。
這也是無奈之舉,何小鵬提到如果IRON進廠打螺絲,頻繁操作帶來的高磨損度,幾個月就要換一次手,而換一次的費用“可以雇傭一個人工好幾年”。在家庭場景中,IRON也還遠不能解決泛化適應性,“全球任何一家公司也無法保證安全問題”。
保守之處,則是對于機器人等新賽道的宣傳廣度和深度,都遠不及汽車和智駕產品。這或許是信心不足的表現,也可能是對新物種保持著更為謹慎的態度,即在有相對確定性的成果后才會進行公布。
有十分能力只說三分話,這種謙遜品質已然不適用于當下的市場環境。但只有三分能力卻要做十分宣傳,則更加不可取。
對于小鵬來說,這是一個更大的“平衡能力”考驗。一方面小鵬需要將汽車產品競爭中的“狼性”復制到機器人賽道,持續加大市場教育和用戶科普。另一方面,小鵬需要考慮如何避免汽車行業頑疾所帶來的用戶信任反噬——某種程度上,正是因為車企們吹過的牛太多,才導致網友看什么都首先是質疑,此前車企們在L2.5、L2.9、準L3等詞匯上表現出的強大創造力,讓監管層都不得不出手制止了。
這是小鵬作為賽道領跑者所應當肩負的責任,以及必須要為行業建立的基調。重點在于堅持客觀坦承,有新進展新突破就大方公開,但尚未得到充分驗證的成果則需要慎之又慎。
機器人行業來到“信任校準”的拐點,如果能夠倒逼企業在推出高自由度、高仿生產品時,同步公開演示核心機械結構運作和關鍵數據,結果或許會比單靠視頻有說服力得多,也會讓真正有實力的工程型玩家更快突圍,加速淘汰PPT型玩家。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