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季度,其單季銷售費用為3.94億元,占當期4.55億元營收的87%。這意味著,公司在三季度每收入100元,就有87元被用于銷售推廣。
文 | 嘯 天
中文在線再次交出一份矛盾的業績。10月28日發布的三季報顯示,中文在線營收與虧損同步放大。前三季度實現營收10.11億元,同比增長25.12%;然而歸母凈虧損額卻高達5.2億元,同比擴大176.64%。
這種“增收不增利”的態勢在第三季度尤為明顯,單季營收4.55億元,同比增長31.43%,但凈虧損2.94億元,同比擴大673.14%。
財報數據直指,營收增長的核心引擎——海外短劇平臺FlareFlow,也正成為吞噬利潤的“黑洞”。高企的銷售費用、對單一賽道的重度押注,以及歷史上“頻追風口”的戰略搖擺,讓這家公司的財務健康狀況備受拷問。與此同時,其海外業務模式曾深陷“抄襲”維權風波,野蠻生長背后的合規風險正逐漸浮出水面。
5.2億元虧損背后
中文在線虧損的直接原因,在于成本失控,尤其是銷售費用的激增。
2025年前三季度,中文在線銷售費用達6.60億元,同比激增93.65%。公司在財報中解釋,主要系海外業務推廣費增加所致。三季度,其單季銷售費用為3.94億元,占當期4.55億元營收的比例達87%。這意味著,公司在三季度每收入100元,就有87元被用于銷售推廣。
這些費用絕大部分流向了其新一代海外短劇平臺FlareFlow。據DataEye數據,FlareFlow自2025年4月底上線至三季度末,累計投放素材超14萬組,日均投放量一度突破1萬組。
與銷售費用一同增長的還有研發費用。前三季度,中文在線投入研發費用5337.03萬元,同比增長41.86%,財報解釋同樣指向海外業務的研發投入。
高昂的投入換來FlareFlow的用戶規模。截至三季度末,FlareFlow累計下載量突破1900萬次,日活躍用戶約60萬,上線作品超3000部。Omdia預測2025年全球微短劇市場規模將達110億美元,這片藍海是中文在線不惜血本押注的動因。
為構筑壁壘,中文在線試圖打出“IP儲備+AI技術+本地化運營”的組合拳。公司依托560萬種內容儲備及450萬名作者資源,應用“中文逍遙”大模型輔助劇本生成和智能投流,并在北美、日本等地組建了約350人的本地化團隊。
然而,FlareFlow已是中文在線在短劇出海賽道上的“背水一戰”。
在此之前,中文在線曾依靠參股公司CMS旗下的ReelShort,在2023年下半年一度登頂美國iOS娛樂榜,引發公司股價連續三個交易日20CM漲停。但好景不長,2023年5月,因公司減持CMS股權,ReelShort不再納入合并報表范圍,其運營成果未能持續轉化為中文在線的報表收益。
隨后,中文在線于2023年12月倉促推出Sereal+平臺,但因投放效果不佳,至2025年7月底已基本停投,相關團隊與FlareFlow合并。FlareFlow實質上接過了Sereal+的“殘局”和ReelShort未竟的“野心”。
這種對單一風口的重度押注,在中文在線的發展史上屢見不鮮。
2016年被視為“二次元游戲元年”,中文在線高調入局,先后斥資超17億元收購二次元手游發行商晨之科的全部股權,并投資了彼時知名的二次元社交平臺Acfun。然而,A站在2018年一度關停,流量大不如前;晨之科則在并表當年即開始虧損,到2019年上半年虧損擴大至3767萬元。最終,中文在線以3.24億元的價格“甩賣”晨之科,二次元布局宣告失敗。
2023年,AIGC概念爆發,中文在線迅速跟進。公司曾透露已上線3款AIGC產品,并與國內多家模型公司磋商數據采購。但時至今日,相關產品“尚未產生實際收入”。
從二次元到元宇宙,再到AIGC和短劇出海,頻繁的戰略搖擺消耗了大量資源。
即便是公司寄予厚望的IP運營業務,也難以緩解當下的財務壓力。2023年,中文在線斥資1.38億元收購寒木春華51%股權,將知名IP“羅小黑”納入麾下。2025年7月18日,《羅小黑戰記2》上映,累計票房5.33億元,豆瓣評分8.7分。但財報顯示,這筆票房收入尚未計入三季度報表,僅靠IP衍生品銷售,短期內無法對沖5.2億元的巨額虧損。
持續的“燒錢”導致公司現金流狀況堪憂。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其經營性現金流凈額為-1.73億元,同比減少215.49%。與此同時,股東的耐心似乎也在消耗。2025年9月,騰訊旗下深圳利通產業與閱文集團宣布合計減持2%股份;5月,公司多名高管亦公布了減持計劃。
被指“調色盤”式抄襲
中文在線在海外短劇市場“高舉高打”的A面是營收增長,B面則是其商業模式背后潛藏的巨大合規風險與版權爭議。
就在中文在線全力押注FlareFlow的同時,其“前輩”ReelShort在2025年7月遭遇了一場來自國內同行的集體“圍剿”。
2025年7月25日,短劇頭部廠牌北京點眾快看科技有限公司(點眾科技)和聽花島相繼發布聲明,公開指控中文在線旗下海外子公司楓葉互動(Maple Studio)運營的ReelShort平臺,存在系統性、規模化的內容抄襲。
根據點眾科技的聲明,ReelShort未經授權發布多部與點眾作品“基本相同的侵權劇集”。例如,點眾的《出走后,兩個竹馬悔瘋了》被抄襲為《Don't miss me when I'm gone》,后者在ReelShort站內播放量超7000萬次。此外,《女王》、《尊老愛幼》等熱門短劇也被指遭到抄襲。
聽花島的聲明則更為具體,直指ReelShort上線的《The Seamstress Is The Duchess》抄襲了其版權短劇《賣菜大媽竟是皇嫂》。聽花島指出,兩部劇在人物設置、人物關系、核心劇情(如“救儲君獲信物”、“皇帝被誤認乞丐”等)及情節起承轉合上高度相似。另一部《Mated to My Brother-in-Law Alpha》則被指抄襲《冷面小叔寵嫂無度》。
有短劇從業者指出,ReelShort的這種操作在業內被稱為“調色盤”式抄襲。其具體模式是:在國內搬運、盜取已經得到市場驗證的爆款短劇,在自家平臺進行投放測試,一旦數據表現良好,便迅速組織本地化團隊,進行“一幀一幀”的復刻式翻拍,隨后在海外市場大力推廣。
這種模式的“經濟賬”十分清晰。目前國內制作一部原創短劇的成本已升至50萬至100萬元人民幣,且試錯風險高。而“調色盤”式抄襲則完全節省了劇本打磨和市場驗證的成本,只需投入約20萬元的本地化拍攝費用,就能以極低的成本博取高概率的爆款收益。
數據顯示,楓葉互動(ReelShort運營主體)2024年的營收同比增長324%,達到29億元。這種高增長背后,上述“抄襲”模式被指“貢獻”不小。
諷刺的是,中文在線作為“數字出版第一股”,一直以版權運營為核心業務之一,并且是中國版權協會微短劇工作委員會的首批發起單位。其海外業務深陷“抄襲”風波,無異于“監守自盜”。點眾科技董事長曾公開表示:“短劇第一出海平臺,應當塑造正面形象,而不是讓海外覺得,‘中國第一短劇公司=第一抄襲公司’,這不是文化出海,這是丑聞出海。”
盡管面臨國內同行的集體聲討,但中文在線和楓葉互動彼時并未對此作出公開回應。
這背后,也暴露了短劇“出海”維權的現實困境。法律界人士指出,短劇版權的跨境維權存在極大難度。由于侵權行為發生在美國,內容發布于美國平臺,維權方(如點眾、聽花島)一般需要在美國提起訴訟,這帶來了高昂的訴訟成本。
另外,常規的跨國版權訴訟,從起訴到終審判決平均耗時2至4年。而一部短劇的生命周期往往只有幾周到幾個月。等到判決下達,侵權短劇早已賺取巨額收益并下架,維權方即使勝訴也難以彌補損失。
短劇的法律界定也存在盲區。如何界定劇本、分鏡、核心“爽點”等元素構成“實質性相似”,目前尚無細化的司法解釋,導致舉證過程極其復雜。
對中文在線而言,FlareFlow正沿用著與ReelShort相似的“國際化選題+本地化改編”路徑。財報顯示,FlareFlow近90天投放的TOP20劇中,19部為本土劇,題材仍集中于“女頻復仇”、“萌寶”等國內驗證過的“套路化”內容。這套高增長、高風險的打法能否持續,以及是否會重蹈ReelShort的“抄襲”覆轍,正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