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轉載于新智元
人類群星閃耀之時!
當這6個人聚在一起,坐而論道的時候,你就知道事情并不簡單!
這一次訪談非常寶貴,能把這6位AI天團巨佬湊在一起。
![]()
本周,英偉達CEO黃仁勛、meta首席AI科學家Yann LeCun,以及頂尖計算機科學家Yoshua Bengio、Geoffrey Hinton、李飛飛和Bill Dally共同榮獲本年度伊麗莎白女王工程獎。
在這次訪談中,大佬們各自分享了自己職業生涯中的頓悟時刻。
這些「啊哈」時刻不僅給他們指明了研究方向,也徹底改變了人類社會科技的前進方向。
并且這次6個人都圍繞一個核心問題展開激辯:
我們人類,是真的處于一場真實的AI產業革命之中?還是AI是一個即將破裂的,史上最大的泡沫?
1
四十年等待,只為一個「頓悟」時刻
主持人說他們是這個星球上最杰出、最有影響力的6個人。
這絕非夸大其詞。
![]()
這場AI革命從何而來?
答案不是某個天才的靈光一閃,而是一群人的漫長堅守。
思想的火花,在40年前就已點燃。
AI教父Geoffrey Hinton回憶起1984年,他用當時極其簡陋的計算機,訓練一個微型模型來預測序列中的下一個詞。
「我發現它竟然能學到詞語的含義!」他說。
![]()
這,就是今天所有大語言模型最原始的雛形。
一個在黑暗中被點亮的、穿越了40年時光的想法。
Yann LeCun則坦言,自己年輕時是個「懶惰」的工程師,不想一行行編程去創造智能,而是著迷于「讓機器自己學會智能」。
![]()
這個看似偷懶的想法,正是機器學習的核心哲學。
但光有想法還不夠,革命需要燃料和引擎。
時間來到2006年,當時還是年輕教授的李飛飛發現,所有算法都受困于一個問題:數據太少了。
![]()
一個孩子在成長中會看到海量的信息,而我們的機器卻在數據荒中挨餓。
于是,她和團隊做了一件在當時看來無比瘋狂的事——耗時三年,手動標注了1500萬張圖片,創建了名為ImageNet的數據集。
![]()
這桶「燃料」被澆灌到AI領域后,瞬間引燃了整個行業。
與此同時,在英偉達,黃仁勛和他的同事們也在打造一臺越來越強大的「引擎」。
他們最初為游戲設計的GPU,意外地被發現是進行深度學習計算的完美工具。
2010年,一個歷史性的早餐上,斯坦福的吳恩達教授告訴英偉達的科學家Bill Dally,他用了16000個CPU在網上識別貓。
Bill Dally和同事回去后,用僅僅48個GPU就復現了實驗。
![]()
那一刻,他頓悟了:「我們應該為深度學習制造專門的GPU。」
這些故事串在一起,就是一部AI誕生的「前傳」:
思想的火花在AI寒冬中,早已點燃,只待數據的燃料和算力的引擎到位,一場革命便無可阻擋。
六人頓悟時刻(精華版)
Yoshua Bengio
讀到Hinton早期論文。直覺:或許有如物理定律般的簡單原則解釋智能、建造智能機。
ChatGPT出現兩年半后警覺:機器理解語言、有目標、卻難控。若更聰明或被濫用怎么辦?于是轉向安全與對策研究。
Bill Dally
90年代末「內存墻」頓悟:用「流」連接內核,做更多算術、少訪存。為GPU計算奠基。
2010年與吳恩達早餐:Google用16000 CPU找「貓」。受其啟發,2011年與同事用48 GPU復現。
結果驚人:下決心讓GPU專用于深度學習,并持續優化。
Geoffrey Hinton
1984年做小型語言模型:用反向傳播預測下一個詞。模型自動學到詞義特征及交互。思想與今天的LLM相同,只是很小、樣本僅100。
阻礙在于算力與數據不足。但當時并不自知。
Jensen Huang(黃仁勛)
2010年左右同時收到多倫多、紐約大學、斯坦福的深度學習的早期信號。發現用「框架、結構化表示」開發軟件,與芯片設計高度類比,可擴展。
頓悟:一旦算法在單卡并行奏效,就能擴到多卡、多機、數據中心。剩下的就是工程推演:數據多大、網絡多大、能解什么問題。
Fei-Fei Li(李飛飛)
2006–2009年頓悟:難點不只在算法,而在數據。由此構建ImageNet:1500萬圖、2.2萬類,眾包標注。大數據驅動機器學習。
2018年任Google Cloud AI首席科學家:AI是「文明級技術」,影響所有行業與個體。回斯坦福共創HAI,提出「以人為本的AI」。
Yann LeCun(楊立昆)
本科即著迷「訓練而非編程」的智能觀。1985結識Hinton,從多層網絡可訓練性切入。
與Hinton曾辯論:監督vs無監督/自監督。
ImageNet的成功一度讓全域轉向監督。
2016–2017再次強調自監督;LLM是典范。下一步是視頻等非語言數據,自監督仍是關鍵挑戰。
1
狂熱的當下,我們正身處泡沫之中嗎?
好了,歷史講完,回到當下最尖銳的問題:
英偉達市值沖上云霄,全世界都在談論AI,這一切到底是真實的價值,還是又一個互聯網泡沫?
![]()
對此,黃仁勛給出了一個堪稱絕妙的回答。
在21世紀初的互聯網泡沫時期,整個行業鋪設了巨量的光纖,但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未被點亮的「暗光纖」,需求遠遠跟不上建設。
而今天,幾乎你能找到的每一塊GPU,都在被點亮并投入使用。
為什么?因為AI從根本上改變了「價值」的生產方式。
老黃表示,我們正在創造一個全新的行業,一個智能工廠。
![]()
過去的軟件是「工具」,你買來使用即可。
而AI,第一次,成為了「生產力」本身。它不是內容,而是實時生成的智能。
你不能提前生產好智能,再把它存起來。
每一次你問ChatGPT問題,它都在為你「生產」答案。
這個生產過程,需要巨大的計算能力,就像工廠需要機器和電力一樣。
因此,我們需要價值數千億美元的「AI工廠」(數據中心),來服務于一個建立在智能之上的、價值數萬億美元的全新產業。
我們正處在構建這個產業的初期,怎么會是泡沫呢?
換句話說,這是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之后,一場全新的「智能革命」的基建時期。
我們正處在為新世界鋪設水電煤氣管道的階段,而需求,才剛剛開始。
不過李飛飛和LeCun當場還進行了一場「辯論」。
李飛飛強調AI仍然是一個非常年輕的領域,除了語言之外,還存在廣闊的「空間智能」等前沿領域有待開拓。
Yann LeCun則指出,泡沫在于「認為當前的大語言模型范式最終能夠發展到人類水平的智能」這一想法,他個人并不相信,并認為需要根本性的突破。
1
終極的未來,「人類級AI」還有多遠?
這是整場對話最精彩的高潮。
當被問及「我們離那種與人類相當的智能還有多遠」時,桌邊的六位大腦,給出了六幅截然不同的未來圖景。
「務實派」黃仁勛
這個問題不重要,而且它已經發生了。
已有足夠「通用智能」轉化為大量有用應用。
是否「人類級」并不重要;關鍵是持續應用解決重大問題。
他認為,我們已經擁有了足夠強大的AI,可以解決大量現實問題。
糾結于一個學術上的「奇點」定義沒有意義。
技術正在以驚人的速度進步,我們應該專注于應用它。
「協作派」Bill Dally
這壓根就是個錯誤的問題。
他說,我們的目標從來不是創造AI來取代人類,而是「增強」人類。
就像飛機一樣,它會飛,但它和鳥的飛行方式完全不同。
AI將是我們強大的助手,幫助我們處理我們不擅長的事(比如記住22000種物體),讓我們能專注于創造、共情等獨屬于人類的領域。
AI 擅長分類、解難題;人類擅長創造、共情、社交。
是否「人類級」并不確定,但助力巨大。
「開拓派」李飛飛:
她認為我們甚至還沒搞懂「智能」的全貌。
機器將在部分維度「超人」(如識別 2.2 萬物體、翻譯百種語言),但不會與人類智能同形。
像飛機會飛,但不像鳥。
人類智能仍是核心。
她提醒我們,人類的智能遠不止語言。
我們在空間感知、與物理世界互動方面的能力,是今天最強的AI也望塵莫及的。
她說,AI作為一門學科才70多年,而物理學已經400多年了。
「還有廣闊的前沿等待我們去征服。」
「懷疑派」Yann LeCun
靠現在這條路,走不到終點。
不會是單一時刻。不同能力會漸進擴展。未來 5–10 年或出新范式,整體會比想象更久。
他直言不諱地指出,當前的大語言模型范式,無法通向真正的人類級智能。
我們需要一些「根本性的突破」,才能造出哪怕和貓一樣聰明的機器人。
「我們仍然缺失了某些非常重要的東西。」
「預言派」Geoffrey Hinton
他給出了一個具體的時間——20年。
這位AI教父用一個非常具體的標準定義了問題:「多久以后,你和一臺機器辯論,它永遠都能贏你?」
他的答案是:「我相當肯定,在20年內我們會做到。」
「敬畏派」Yoshua Bengio
充滿不確定性,但警惕指數級加速。
他認為最終AI可做「幾乎人類能做的一切」。
但時間高度不確定,人類應做好預案。
他認為未來難以預測,但有一個「游戲規則改變者」——當AI開始具備自己研究AI的能力時。
那時,AI將成為自己的「加速器」,自我迭代的速度可能會遠超我們的想象。
1
AI時代杰出的6個人
雖然這些大佬都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還是簡單介紹一下他們。
這六位大佬覆蓋了從硬件、體系結構、并行計算、基礎理論與算法到大規模視覺數據等多個維度,他們的貢獻協同推動了今日AI與工程系統的巨大飛躍。
Jensen Huang,黃仁勛,英偉達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從3D圖形時代起便領導英偉達,并推動了人工智能計算平臺的轉型。
![]()
Yann LeCun,楊立昆,法國計算機科學家,現任meta首席AI科學家,長期兼任紐約大學(NYU)教授。他是現代深度學習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
Geoffrey Hinton,杰弗里·辛頓,被譽為「深度學習之父/人工智能教父」之一。老爺子可以說是現在AI領域第一人,任何介紹都多余。
![]()
Yoshua Bengio,約書亞·本吉奧,加拿大計算機科學家、蒙特利爾大學教授、蒙特利爾學習算法研究所(MILA)科學主任,被稱作深度學習的關鍵人物之一。
![]()
Fei-Fei Li,李飛飛,在計算機視覺、大規模數據集建設和以人為本的AI方面影響深遠。主導創建了著名的大規模視覺數據庫ImageNet。
![]()
Bill Dally,比爾·達利,美國計算機科學家、教育家,曾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斯坦福大學系主任,后加入英偉達擔任首席科學家和高級副總裁。他在高性能并行計算機體系結構、互聯網絡、路由/同步/通信機制等方面做出基礎性研究。
![]()
參考資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zXSrsKlm5A
點個“愛心”,再走 吧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