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類要駕馭更高級的技術工具,就應具備更高水平的科學素養。”11月7日,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正式開幕。會議期間,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龔克接受南都N視頻記者專訪。龔克提出,隨著人工智能應用的快速普及,對個人的科技素養、提問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
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龔克。受訪者供圖
今年以來,AI智能體已成為科技企業紛紛下注的重要方向,被視為未來流量與服務的重要新入口。事實上,“智能體”這一概念出現時間較早,為何近年如此“火熱”?
龔克表示,隨著大模型加速迭代,各種功用模型的大量涌現,智能體成為人類與人工智能之間的“接口”,以往人與人工智能的聯系通過直接使用大模型實現,現在中間增加一個“工具”,通過智能體可同時調用多個AI模型及其它工具,不僅能理解交辦的任務、感知相應的執行環境,還能采取相應的行動、完成任務。
他舉例道,如果你擁有一個個性醫療化健康智能體,它了解你的基礎健康信息,比如病史、忌用物等,只要向智能體傳達“我發燒了”的信號,它就能迅速作出判斷,教你如何初步用藥、物理降溫,如果情況比較嚴重,甚至幫你線上掛號,出門打車……智能體能夠調用不同模型和數據集提出全流程解決方案。
今年初,Manus的爆火一度讓外界對AI智能體的發展前景充滿期待。但經過數月的探索,不少廠商上線的智能體備受“不好用”“不靠譜”等爭議。在具體使用場景中,只能執行少數標準化任務,無法完全滿足復雜場景下的用戶需求。
龔克表示,某個技術產品的“折戟”不等于這種技術的不成功。AI智能體的發展也要經過一個過程。值得特別提醒的是,應用AI工具需提升自身的智能化能力,適當、明確地向AI工具(如智能體)提出問題、交代任務并明確其回答問題、完成任務的“邊界”;通過提升自身科學素養和價值判斷能力對AI(智能體)的輸出結果作出科學的、符合倫理、事實和邏輯的判斷。
“一個常見情況是,如果提問得不好,無法讓AI智能體或模型準確理解,會導致大模型產生錯誤的結果。就像我們開車,你開一個慢行的車,可能駕駛技術一般就足夠了。但你要駕馭跑車,那么對駕駛技術的要求會高很多。”龔克說。同理,當人類要駕馭更高級的技術工具,就應具備更高水平的科學素養,包括倫理素養、邏輯素養等,以及適合AI理解的準確表達問題和下達任務的能力。
“大模型時代,提出問題的能力比解決問題更重要。”龔克強調,AI技術的發展降低了對人們掌握解算問題能力的要求,但“發現問題,找到問題之間的關鍵,并且正確地表述問題,這不是件容易事。判斷AI生成的結果是否符合事實?是否符合科學原理?是否符合倫理道德和法律法規?這更不容易。所以我們說,人工智能的意義是提升人的能力,而不是替代人。”
龔克直言,AI智能體期待值走低的經歷,也與當前人工智能賽道可能存在泡沫有關,具體體現為投資過熱和媒體過熱。不過,“泡沫是會破的,但那并不是技術的失敗。比如,互聯網泡沫破滅后發展得更好了,人工智能泡沫破裂以后,我相信會發展得更好。”
自2023年生成式AI爆發以來,國內產業格局已歷經多次變化。談及AI技術下一步演進的關鍵方向,龔克提出四點看法。
首先,從單模態到多模態是智能化發展新階段的一個重要趨勢。從文生文,到文生圖、音頻、視頻、代碼等等,目前AI已初步跨越了模態,將向這個方向進一步發展。
同時,人工智能發展還將走向“知行合一”,即具身智能的崛起。從感知、認知、謀劃行動,開始走向“實踐”,與真正的物理實體實現交互。“具身智能的‘具身’主要指具有行動能力,人類的智慧不僅在于善思考,最后還會付諸行動。”
生成式AI出現以來,一直存在開源與閉源的技術路線之爭。今年DeepSeek的爆火,為開源添了一把火。龔克認為,開源是未來大模型發展的重要趨勢。全球大多數AI應用的構建都是以開源模型為底座,開源意味著技術在“眾創”中加快迭代進步,技術具有更高透明度,可以更好地實現安全控制。
此外,綠色轉型勢在必行。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訓練過程需要巨大的算力支持,這直接導致了大量電力、用水等需求,未來應更好利用風電、光電等綠色能源。同時,針對智能硬件的資源消耗問題,必須走向循環利用的道路。AI可以賦能新能源發、儲、用的優化調度,將“變化的用能和變化的供能”合理匹配。總言之,AI的“綠色化”涉及AI軟硬件和應用自身,AI賦能千行百業兩大方面。
“如果前三個方向是‘實然’的話,最后一個方向是‘應然’,是我們人類價值觀的驅動方向。”龔克表示,智能化與綠色化深度融合、協同發展,符合中共中央關于“十五五”規劃建議中強調的“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要求。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樊文揚 發自烏鎮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