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11 月 9 日消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員國 11 月 5 日正式通過首個面向全球的神經技術倫理準則性框架 ——《神經技術倫理問題建議書》。該建議書將于 11 月 12 日生效。它確立的關鍵保障措施將確保神經技術在改善最需幫助群體生活的同時避免損害人權。
![]()
IT之家從報告獲悉,雖然神經技術獲得的媒體關注度不及人工智能,但其發展同樣迅猛。教科文組織報告顯示,2014-2021 年對神經技術相關企業的投資激增 700%。
神經技術包括可直接與神經系統交互以進行測量、調控或刺激的工具。該技術在醫療領域前景廣闊:腦深部刺激可緩解抑郁癥、帕金森病癥狀;腦機接口讓殘障者能通過意念控制假肢或溝通交流。
盡管神經技術的醫療應用已受到嚴格監管,但在其他領域仍普遍缺乏規范。許多消費者通過智能頭帶、耳機等日常設備無意識使用該技術,而這些設備利用神經數據監測心率、壓力或睡眠,采集的高敏感數據可能泄露思想、情緒、反應,并在未經同意情況下被共享。
新出臺的教科文組織標準性文件呼吁各國政府確保神經技術的包容性和可負擔性,同時建立保護人類思想不可侵犯性的防護機制。
除對精神隱私的潛在侵犯外,《建議書》還指出神經技術的其他風險,尤其是對大腦尚在發育階段的兒童和青少年群體而言,并建議將該群體的神經技術應用限制在治療用途。同時,《建議書》警示在職場中使用神經技術監測生產力或建立員工數據檔案的行為,強調必須取得明確同意并確保信息透明。
《建議書》還強調,急需確保消費者獲得清晰易懂的信息,以強化監控可能影響行為或導致成癮的產品。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