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因高度擬人的外觀和走出驚艷“貓步”,全新一代IRON人形機器人引發了廣泛關注,但也伴隨著對其“真人扮演”的質疑。為回應公眾疑慮,研發人員當眾“解剖”了處于運行狀態的IRON機器人腿部,這場硬核的“自證清白”,將人形機器人再度推至輿論中心。
![]()
@小鵬汽車
人們不禁思考:既然機器人越像人越嚇人,為何還要研發人形機器人?讓機器人像人主要難在哪兒,未來應用場景何在?就以上問題,科技日報記者11月7日邀請相關專家進行了解答。
第一問:機器人是不是越像人越好?
北京大學前沿計算研究中心助理教授、銀河通用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王鶴表示,大家有“恐怖谷”效應,覺得機器人越像人越別扭,這是很正常的心理反應。事實上,研發人形機器人,并非為了刻意模仿人類外形,而是基于一個核心且務實的原則:我們所處的世界,本就是為人類身形所設計和建造的。
無論是家居環境、辦公空間、工廠車間,還是樓梯的高度、門把手的位置,一切設施都依據人類的雙手、雙腳與身體結構來構建。如果希望機器人能無縫融入這些環境,替代人類完成枯燥、骯臟或危險的工作,那么人形就是最高效、最無需改造現實世界的形態。
人形機器人憑借其與人類似的肢體結構,具備在人類世界中通行與操作的“通用性”。“我們追求的并非外表上酷似,而是功能上高度適配,能最大限度地復用人類現有環境、工具和流程。當機器人真正成為人類得力助手,將人們從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時,最初的‘陌生感’便會逐漸被‘不可或缺’所取代。”王鶴說。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專家也表示,若制造多足或其他形式機器人,在平地上可能效率很高,但面對人類環境中一道道“人為”關卡——開門、上樓、使用現有工具等將束手無策。現實中,不可能為了遷就機器人,去徹底改造所有環境和工具,這種成本也是無法想象的。
第二問:哪些技術在支撐機器人像人?
讓機器人像人一樣行動與操作,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最關鍵的能力,是讓機器人適應不同環境,并對各類物品進行精準操作。
王鶴解釋說,機器人實現像人的靈活協調動作,遠非一個“人形外殼”所能及。這背后是運動控制、智能感知與人工智能(AI)決策等一系列關鍵技術的集中突破,可通俗理解為“大腦”“小腦”和“肢體”的協同進化。
首先是“小腦”與“肢體”——運動控制與動態平衡能力。人類行走看似簡單,其實是毫秒級的動態平衡。機器人要在復雜路面行走不摔倒,甚至能跑跳,對其關節、傳動系統及實時平衡的算法要求極高。
其次是“手”與“感知”——精細操作能力。人手是極其精妙的工具。機器人要能拿雞蛋不碎,又要能大力擰瓶蓋,這依賴于精密的力控技術和觸覺傳感器,讓它能“感知”力道。
“最關鍵的是‘大腦’——AI的認知與決策能力。”王鶴介紹,以大模型為代表的AI技術爆發,為機器人裝上了“智慧大腦”。過去機器人只能執行預設程序。現在,你可以用自然語言命令它。比如要它“去廚房拿瓶水”,它需聽懂指令、通過攝像頭“看清”環境、規劃路徑、辨認目標,從一堆瓶瓶罐罐中“識別”出哪一瓶是水,并協調“小腦”與“手”完成任務。這是機器人從自動化到智能化的根本跨越,也是實現像人一樣思考和行動的基礎。
第三問:人形機器人未來用在哪兒?
上述業內專家指出,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可能分三步走:從工業到商用,最后到家用。
第一步,規模化落地將率先發生在工業制造領域。如汽車、3C電子(電腦、通信、消費電子)等柔性生產線崗位,工作內容枯燥又繁重。機器人憑借其通用性,可直接“上崗”替代人工,從事擰螺絲、質檢等工作,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
第二步,走向商用服務和特種作業領域。隨著成本下降與智能提升,它們將出現在物流、導購、醫療輔助護理及餐廳傳菜等場景,更能替代人類進入地震廢墟、化工廠、核電站等危險環境,執行搜救、巡檢等任務。
第三步,進入家庭。因為家庭環境高度復雜、非結構化,機器人成為保姆、管家,要完成做飯、清潔、照料老人小孩等任務,對其安全性、通用性和交互能力要求最高,所以這是難度最大最長遠的目標。
“長遠來看,人形機器人將賦能千行百業、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人類生活與工作的可靠伙伴。”王鶴說。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