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屏幕和一個操控桿竟然就能夠操作一臺飛行器,這太不可思議了!”
一位外國媒體記者坐在“陸地航母”的飛行器座艙內,對著極度“精簡”的駕駛室發出感嘆。更讓在場的外媒反復向匯天工程師確認的,是這款分體式飛行汽車為何能在明年就實現量產交付。
![]()
小鵬科技日外國媒體驚嘆“陸地航母”
這是11月5日小鵬科技日的現場一幕,也是外界驚嘆于中國科技企業正在形成獨立AI創新路徑的一個縮影。
科技日結束的第二天,大洋彼岸的馬斯克在社交平臺上為小鵬機器人的視頻點了個贊,并與何小鵬進行了隔空互動。這并非一次禮貌的社交,而是技術層面的互相確認——當中國的研發節奏開始進入全球創新體系的中心,技術話語權也在被新的力量重組。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駐美大使館隨后也在海外社交平臺發布小鵬機器人裸機訓練與登臺對比視頻,并稱其為“史上最像人類的人形機器人”。
從企業間的技術互動,到成為科技領域的一張名片,小鵬IRON的亮相不僅贏得了市場討論,也在全球科技語境中進一步鞏固了“中國物理AI”的存在感。
![]()
與過往六屆科技日外界將關注點放在“小鵬如何用技術武裝汽車產品”不同,今年的科技日,小鵬試圖展示的是一個更完整的生態版圖。它的定位,也由“一家面向全球的AI汽車公司”,轉向“物理AI世界的出行探索者,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
![]()
促成這一轉變的底層邏輯,在于何小鵬提出的“物理AI”概念。當天,小鵬圍繞這一理念展示了多項重要應用:第二代VLA模型、小鵬Robotaxi、全新一代IRON人形機器人,以及匯天的兩套飛行體系。
更重要的是,這些技術并非停留在概念展示,而是已經具備明確的量產規劃——“物理AI”正在從實驗室走向現實世界。
從圖紙到智造,AI正重塑造車邏輯
直到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汽車產業乃至整個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仍主要體現在工程能力與效率體系上——從工藝標準到生產節拍,一切都遵循著“圖紙先行、工廠執行”的邏輯。
但當國家戰略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產業重心開始從復制與優化,轉向自研與智能化體系的構建。
自《“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提出以來,產業方向被進一步明確:核心系統必須自主可控;人工智能要深入實體制造環節;生產體系要具備自感知、自判斷、自迭代的能力。
這意味著,中國汽車產業正沿著一條不同于硅谷的軟件路徑,也不同于歐洲傳統機械路徑的第三條路前進——不再在圖紙上“定義產品”,而是在數據流與模型系統中“培養能力”。
在AI的驅動下,工廠不再只是流水線,而是演化為智能制造的數據中樞;車輛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能夠持續學習與進化的“物理智能節點”;行業競爭,也不再是堆料與成本的博弈,而是模型能力、算力體系、數據閉環速度與軟硬件協同深度的競爭。
![]()
小鵬此次發布的第二代VLA模型,正是這一趨勢的典型代表。與傳統大模型需要“視覺—語言—動作”的多層中轉不同,小鵬實現了“視覺到動作”的端到端生成,讓汽車能夠真正“看懂世界,并自主行動”。
在現場的視頻演示中,搭載第二代VLA的車輛在復雜小路上的平均接管里程(MPI)提升了13倍,還自然涌現出“識別交警手勢”“提前預判紅綠燈”等未顯式訓練的能力。
![]()
從虛擬與現實的融合維度看,“物理AI”正在讓AI擺脫“人機交互工具”的傳統定義,成為智能制造的底層操作系統。它正在深刻改變汽車產業的核心邏輯——從“造一輛車”,轉向“培育一個智能體”。
從車輪到算力,邊界正不斷擴張
對小鵬而言,AI的作用早已超越了汽車本身。它正在構建一個涵蓋汽車、人形機器人與飛行器的“物理AI”生態體系,而將這一切串聯起來的核心,是以第二代VLA為基座的操作系統。
何小鵬在會后提到,小鵬的獨特之處,在于它在跨域融合中找到了一種“換維打法”。例如,當第二代VLA模型被移植到機器人領域后,傳統意義上對“關節”的控制方式被徹底顛覆——算法開始直接驅動肢體,而非通過預設指令執行動作。
![]()
小鵬新一代IRON人形機器人
這種底層邏輯的轉變,讓小鵬打造出全球熱議的“最擬人機器人”。在那段“邁著貓步登場”的IRON視頻下,不少網友評論“太像人了”,甚至懷疑機器人外殼下是否藏著真人。
從翻跟頭的宇樹四足機器狗,到會跳舞的人形機器人,再到如今的小鵬IRON,AI在中國科技公司手中,正在從單點應用,走向多邊界落地——速度更快、體系更自研、路徑更普惠。
這種思路的變化,恰與國家對AI產業的戰略方向同頻。今年9月發布的《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7年,我國新一代智能終端與智能體的應用普及率要超過70%。而小鵬的實踐,正是這一頂層設計的生動注腳。
在發布會上,無論是人形機器人、Robotaxi,還是飛行汽車,何小鵬都給出了明確的商業化路徑。
在人形機器人方面,新一代IRON采用仿生脊椎、仿生肌肉與柔性皮膚,可實現“貓步”行走,全身82個自由度帶來更高的姿態精度。但要讓機器人真正走進工廠或家庭,仍需時間與成本控制的突破。
何小鵬判斷,機器人最先落地的場景將集中在“導覽、導購、導巡”等領域。目前,小鵬已與寶鋼達成合作,計劃明年將IRON投入寶鋼巡檢等工業應用。
![]()
小鵬Robotaxi將于2026年開啟試運營
在Robotaxi領域,小鵬也已進入規模化部署前夜。預計2026年推出三款Robotaxi車型,全車搭載4顆圖靈AI芯片,總算力達3000 TOPS。基于純視覺方案打造的車型,不依賴激光雷達或高精地圖,即可應對全球道路。高德已成為小鵬Robotaxi的首個全球生態合作伙伴。
![]()
小鵬匯天陸地航母將于2026年進入量產階段
至于飛行汽車,小鵬匯天的“陸地航母”與“A868全傾轉飛行汽車”也有明確的商業化時間表。匯天智造基地已正式啟用,首臺量產試制機完成下線。2026年,手握7000個訂單的“陸地航母”將迎來規模化量產交付,并計劃在敦煌率先開啟低空自駕旅游線路。
從暢想到現實,小鵬正詮釋中國創新
在科技日臨近尾聲時,何小鵬說:“那些天馬行空的科技暢想,正在逐漸變為現實。”
![]()
從2019年至今的七屆科技日,小鵬的技術軌跡幾乎折射出中國智能化崛起的進程——從高速自動駕駛到普及化落地,從飛行汽車到人形機器人,從輔助駕駛的迭代到第二代VLA模型的誕生,這家企業的每一次突破,都是中國制造業從“工程驅動”走向“智能驅動”的縮影。
支撐這些躍遷的,不是運氣,而是持續十余年的體系化自研。小鵬的研發投入長期維持在20%以上,采用阿里云3萬卡云端超大算力集群,720億參數的大模型每五天全鏈路迭代一次;小鵬科技園匯聚了超1萬名跨越AI、汽車、機器人、飛行汽車領域的“小鵬人”,跨學科、跨領域、跨行業的科技創新每天都在發生,自研芯片、模型、軟件、硬件貫通成閉環。
這些數字背后,是真實的產業力量——當算法和算力被嵌入制造業的肌理,中國的制造邏輯也在被重寫。AI不再是工具,而是生產力本身。
![]()
在全球科技鏈重構的當下,中國企業不再以模仿為起點,而是以體系為武器,以落地為籌碼,去定義新的產業坐標。這既是競爭格局的變化,也是技術話語權的重新分配。
小鵬用第二代VLA構建的“物理AI”體系,或許不是“中國路徑”的全部,但它給出了一個可被驗證的樣本:讓算法下沉到工廠,讓智能走上街道,讓機器具備身體。
當創新不再只是概念,而成為可觸摸、可量產的現實,中國的科技故事,也開始擁有了自己定義結尾的能力。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