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零售圈
一個時代的記憶,總有它特定的氣味。
20年前,超市的氣味是質樸的,混雜著米面糧油的香氣,以及清晨六點為幾枚“破殼”雞蛋排起長龍的人潮氣息。雞蛋,這枚代表著“民生”與“剛需”的橢圓形符號,曾是線下零售業百試不爽的流量引擎。
今天,新零售商超的氣味變得濃烈、復雜。
6月底,西安成山農場龍湖天街店重新升級開業時,人群如開閘的潮水般瘋狂涌入,保安不得不拉起警戒線限流。引爆這一切的,正是其搭載抖音爆炸傳播的“19.9元/斤”的榴蓮促銷。
這個堪稱“擊穿底價”的數字(榴蓮市場價普遍在30元以上),展現了恐怖的引流效應。據知情人士透露,早在開業前,成山農場光抖音渠道,榴蓮預售就已賣了上萬單。
不止成山農場,盒馬、山姆、永輝、錢大媽紛紛打出“榴蓮牌”;社交媒體上,“19.9元榴蓮”成了新一代流量口令。可以說,無低價榴蓮,不新零售商超。
那么,為什么新零售的“流量之王”,從人畜無害的雞蛋,變成了渾身是刺的榴蓮呢?我們和幾位行業資深專家聊了之后,發現答案隱藏在消費者及其心智的迭代之中。
從雞蛋到榴蓮:零售業的流量遷徙
“低價雞蛋和低價榴蓮,引來的是兩種不同的客戶,”菁心優選合伙人、成山農場前電商負責人田壯坤,一語道破了這場變革的本質,“雞蛋引來的是老年人,而榴蓮,引來的是年輕人。”
零售的故事,從來都寫在顧客的變化里。當引流品從雞蛋換成榴蓮,真正變的,其實是商超要討好的那群人。
雞蛋的黃金時代,對應的是一個以家庭和中老年用戶為核心的存量市場。他們的消費信條很簡單——生活剛需與極致性價比。在那個“過日子”的年代,商超的核心競爭力是“近”,服務的是方圓兩公里內的熟客。因此,一枚價格敏感的雞蛋,足以成為撬動整個家庭購物車的支點。
把雞蛋這種日常必需品價格壓到足夠低,就能吸引源源不斷的顧客上門,順勢帶動米、面、油等基礎消費。 本質上,玩的仍是一種以地理半徑與剛需消費為核心的流量邏輯。
但當線上電商碾過,購物中心虹吸走人流,這套邏輯正在失靈。因為過去那批為雞蛋排隊的主力客群正在慢慢淡出, 取而代之的是年輕人。
數據顯示,中國消費者基數主要集中在 20-35 歲區間,他們“存錢少、花得快、線上消費多、比父輩更傾向于品質消費而非單純便宜”。《中國自有品牌發展研究報告(2024-2025)》指出,25—35 歲人群已成為自有品牌消費的主力,占比高達 42.3%,而 35 歲以下消費者貢獻了超過 60% 的總消費額。
一切都表明——年輕群體正在重塑零售與服務的消費范式。
得年輕者得天下,正成為零售行業的鐵律。因為他們不僅是流量的中心,更是話語權的源頭。此時他們的偏好會決定整個行業的供給方向。
那新一代年輕人的特點、偏好是什么呢?答案是既要、又要、還要。
他們既要求品質,也要求性價比;既要便捷,也要社交;更愿意為“體驗”“情緒”買單,而不是為“便宜”而奔波。對他們而言,“為了省幾塊錢跑一趟超市”機會成本太高;但“為了一個‘報恩’的榴蓮跑半座城”卻甘愿付出。
而且一旦他們被吸引,消費的動能就會從線下反哺線上,再從社交媒體擴散至更廣范圍。比如發抖音、小紅書,成了他們消費的動能之一,或瘋狂吐槽,內容不斷裂變,這種“注意力外溢效應”,讓年輕人成為零售行業新的增長引擎。
因此,當流量的邏輯從“地理半徑”徹底遷移到“注意力半徑”,當消費者不再只為生活所迫,而是為情緒、體驗、社交等買單時,雞蛋的故事就結束了。
那么,為什么是榴蓮——這個曾經小眾的水果,接替了雞蛋,成為了新一代的“流量之王”,被推上了新零售商超的神壇?
新王當立:榴蓮何以引爆新零售?
當零售的靶心轉移至年輕人,商超們必須找到一把能擊穿他們心智的“新武器”。而榴蓮,恰好是一枚被層層“buff”加持的精準武器。
榴蓮的勝利,首先是產品特質的勝利。它不再是簡單的果腹之物,而是一種情緒商品——既滿足味蕾,又滿足表達。 它精準踩中了當代年輕消費者的心理坐標:既要品質,又要性價比,還要情緒價值。
首先是獵奇口感。榴蓮的味道極端且兩極分化,“愛的人上癮,恨的人避之不及”。這種強烈的感官對立,本身就具備傳播力。對于習慣在社交平臺記錄生活的年輕人來說,買榴蓮不是為了果腹,而是為了“嘗鮮”與“曬圖”。他們追求的不只是“吃”,而是“可被記錄的體驗”:能曬、能發抖音和小紅書,能被網友點贊和評論。
這種曬還體現在“高價、網紅”,尤其是“盲盒屬性”上。
榴蓮并不便宜,這使它天然帶著“輕奢水果”的光環。相比十幾年前的雞蛋,榴蓮象征的是“越級消費”——一種可負擔的儀式感。它既能讓消費者感到被犒賞,又不會貴到負擔。這正契合了當代年輕人“在有限預算內制造高光時刻”的消費哲學。
當然,從“天價水果”到一定程度上的“榴蓮自由”,背后是供給側結構性變化的結果。
正如行業專家荊焰老師指出的,前幾年東南亞榴蓮果園的大量擴種,產量在近兩年集中爆發,供給激增帶來價格下行,而消費端認知卻未同步更新。這為零售商操盤“低價高質”策略提供了充足的利潤空間和寶貴的信息差:當消費者舊有“榴蓮很貴”的認知尚未刷新,零售商于是以“低價+高質”的姿態制造心理沖擊。
在零售邏輯里,這是一種典型的“信息差套利”:供給端的產能紅利 + 消費端的認知延遲 = 鎖客機會。
榴蓮真正讓年輕人上癮的是,那種可以被轉化為內容的儀式感和戲劇體驗。
榴蓮的消費過程本身就是一場小型儀式。剝殼、分瓣等每個環節都帶著期待與懸念。它像泡泡瑪特一樣,是“被裝進果殼里的內容盲盒”。買榴蓮的人,并不只是買水果,而是在購買一次充滿不確定性的“劇情體驗”——那種“報恩也好,報仇也罷”的戲劇張力,恰好擊中了當代消費文化的娛樂內核。
獵奇、社交、盲盒、戲劇感……榴蓮,最終憑借這些特質,成為了擊穿Z世代心智,引爆新零售流量的完美武器。
但想要真正引爆,還需要一個舞臺——流量和渠道的放大器。
算法的偏愛和商超的精算
一款產品要引爆,僅有“產品力”還不夠,它還需要一個舞臺。
如果說供給側是基礎,那么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就是榴蓮引爆的“地利”。田壯坤的觀察一針見血:“抖音對榴蓮這個單品是自帶流量的。”
榴蓮,是算法眼中的完美素材。
在短視頻語境中,算法偏好高客單價、視覺沖擊強、情緒對立明顯的內容,而榴蓮恰好全占了——貴、有戲、有味道、有爭議。
無論是“19.9 元搶到大果”的幸運視頻,還是“開出壞果”的翻車現場,都能輕易引爆評論區,并在算法的加持下,成為病毒式傳播的完美素材。
最終,雞蛋只能講價格,榴蓮卻能講故事。在這場注意力經濟的賽跑中,榴蓮天生就是一顆“會自己制造內容”的水果。
而在這場由算法助推的狂歡中,商超并非被動迎合,而是主動出擊的“操盤手”。對于渴望捕獲年輕注意力的商超而言,榴蓮是投其所好的完美戰術“抓手”。
首先,榴蓮是天然的高價值客群篩選器。田壯坤指出,買榴蓮的用戶,也極可能是山竹、車厘子甚至高端海鮮的潛在消費者。商超賣榴蓮,哪怕不賺錢,本質上也是在用榴蓮這張“門票”,將最有價值的客戶群體篩選出來,并鎖定在自己的門店池子里,再通過其他高毛利商品實現轉化。
其次,它是建立心智的肌肉秀。榴蓮供應鏈復雜、品質難控。當一家商超能持續提供質優價廉的榴蓮時,本身就是一場對外界的實力展示。
這會在消費者心中快速建立起“這家店連榴蓮都能搞定,別的肯定也不差”的品牌認知,為整個賣場的“質價比”形象打下堅實基礎。
最后,榴蓮是引爆聲量的最強武器。尤其在新店開業時,沒有什么比榴蓮更能制造火爆場面、拉高數據。田壯坤透露:“一個水果店開業如果能賣3萬,榴蓮至少要占到1萬5。”而有無榴蓮引流,營業額可能相差三倍。
這種立竿見影的效果能迅速帶來第一波口碑傳播,其價值遠超榴蓮本身的虧損。因為此時,低價榴蓮不只是水果,而是商超用以篩選“新上帝”、重塑質價比認知、引爆聲量場的三合一武器。
零售商的內外功與下一個“榴蓮”
商業世界沒有永恒的秘密武器。當低價榴蓮從奇招淪為行業標配,競爭就迅速從閃電戰轉入了考驗供應鏈、品牌力和精細化運營的深水區。
此時,所有玩家都必須回答兩個終極問題:第一,你是否有能力將“榴蓮”這張牌打到底?第二,榴蓮之后,下一個引爆點在哪里?
要回答第一個問題,就必須看清這場變革的本質。從雞蛋到榴蓮,零售業的引流邏輯已完成一次時代切換。這背后,是零售商必須修煉出新的“內外功”。
首先考驗的,是零售商精準捕捉時代變遷的“內功”。零售商必須理解“人心”為何而變。這輪變遷的核心,是消費哲學從生存主義到悅己主義的躍遷;是決策路徑從價格驅動到內容驅動的革命;是從滿足功能到提供情緒共鳴的升維。
但光有洞察還不夠,零售商必須要有實力去回應消費趨勢的變遷。
比如對榴蓮供應鏈的深耕能力,當所有人都能賣榴蓮時,你憑什么能持續提供“質優價廉”的榴蓮?這考驗的是深入產地、掌控冷鏈、建立品控標準的硬核能力。
又比如內容化的運營能力。背后其實考察的是零售商和他們的主要客群對話的能力。雞蛋的運營靠貨架,榴蓮則靠“種草”與“測評”。這意味著商超必須學會用年輕人的語言對話。零售競爭已進入體驗與內容的博弈階段:你的門店能否成為“開盲盒”的劇場?一個商品能否被轉化為“可被分享的內容”?
最后,當低價和內容都成為標配時,真正拉開差距的,是長期積累的品牌“內功”。同樣是 19.9 元一斤的榴蓮,在名不見經傳的夫妻店,和在盒馬、山姆這樣的品牌渠道,帶給消費者的心智沖擊和信任背書是截然不同的。品牌力,才是這場“深水區”戰爭中,最堅實的護城河。
然而,比打好榴蓮牌更核心的拷問是:榴蓮之后,下一個引爆點是什么?
“零售發展到今天,已經沒有作業可以抄了。” 荊煙老師的這句話,為所有從業者敲響了警鐘。榴蓮的勝利,并非一種水果的勝利,而是對一個時代、一個特定客群消費心理深度洞察的勝利。
此時商超們真正的出路,不是去尋找下一個“通用”的爆品,而是要回答一個更本質的問題:你的核心客群,他們自己的“榴蓮”是什么?
對于瞄準中產階層的零售商,你的“榴蓮”可能是一塊M7級的和牛;對于深耕銀發經濟的業態,你的“榴蓮”或許是一款有技術壁壘的保健品;對于服務單身家庭的便利店,你的“榴蓮”也許是一份頂級的預制菜。
榴蓮模型的底層方法論早已清晰——找到一個能同時引爆“價格感知、體驗欲望、社交傳播”的價值錨點, 再用供應鏈和內容力,把它變成品牌長期心智的一部分。能否做到這一點,決定了一家零售商的未來天花板。
因為零售業的終局,從來不在貨架上,而在消費者心中。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