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訊(記者 嚴沁雯)低利率時代,中間收入成為各家銀行轉型的發力方向。隨著投資市場回暖,居民投資偏好與資產配置出現調整,給銀行中收業務帶來積極影響。近期A股上市銀行披露的三季報顯示,整體而言,上市銀行的中收業務走出了此前的負增長態勢。
Wind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42家A股上市銀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合計約為578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約4.6%,一改此前的下滑頹勢。在42家A股上市銀行中,有27家銀行前三季度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實現同比增長;而在2024年同期,僅11家銀行錄得正增長。
江浙地區中小銀行同比增速領先,最高超360%
中收規模方面,國有大行以絕對優勢領先。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位列前四,前三季度分別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908.68億元、896.68億元、698.77億元和655.9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0.6%、5.31%、13.34%和8.07%。
股份行中,招商銀行中收規模位列第五,前三季度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562.02億元,同比增長0.9%。此外,中收規模靠前的還有中信銀行及興業銀行,前三季度的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均在200億元以上。
中小銀行中,寧波銀行及江蘇銀行中收規模排在前列,兩家銀行前三季度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均超40億元,較去年同期實現正增長。
同比增速方面,前三季度區域性中小銀行表現較為亮眼。在42家A股上市銀行中,增速超10%的有12家,包括兩家國有大行,其余10家均為區域性中小銀行。
在此之中,地處江浙地區的常熟銀行增幅最為明顯,前三季度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3.02億元,同比增長364.75%。此外,處于同地區的瑞豐銀行、張家港行、紫金銀行、寧波銀行及蘇農商行,同比增速均在20%以上。
上市銀行中收整體實現改善,資本市場回暖被視作重要推手。中金公司研究部銀行業分析師林英奇在報告中指出,前三季度上市銀行凈手續費收入同比增長4.6%,同比增速較上半年繼續提升1.5個百分點,走出2022年到2025年一季度的持續負增長區間。中間收入表現持續改善,主要由于資本市場表現回暖,權益類財富管理產品增速回升,帶動財富管理收入增速上升,以及前期費率下調措施影響逐漸過渡。
在近期上市銀行的業績說明會上,亦有管理層提及投資者偏好及資產配置的變化。
在存款利率下調、市場環境變化特別是投資市場顯著回暖的大背景下,居民投資偏好與資產配置出現了調整,對投資收益更為敏感、對收益回報需求不斷提升,從而加速存款向其他資產類別轉移。光大銀行董事會秘書張旭陽在該行業績會上指出,6月以來,從光大銀行客戶資產配置行為上看存款產品到期資金承接及新發生銷量有所下降。同時,居民資產配置更加多元,在理財、公募基金、保險、三方存管以及黃金等品類的投資交易量和規模顯著提升。
15家銀行負增長,最大降幅超35%
在大部分上市銀行中收實現回暖的情況下,前三季度亦有銀行中收不增反降,甚至由去年同期的正增長轉為負增長。
Wind數據顯示,在15家前三季度出現中收負增長的A股上市銀行中,包括蘭州銀行、渝農商行、江陰銀行、浙商銀行、重慶銀行及成都銀行在內的6家銀行手續費及凈收入較去年同期下滑超10%。
其中,成都銀行降幅最為明顯,該行前三季度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3.75億元,同比下降約35.17%。而在去年同期,成都銀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呈現正增長。該行在今年的三季報中提到,出現變動的主要原因是理財業務手續費收入減少。
部分銀行未能跟上復蘇節奏且負增長,從機構特征來看主要還是二三線城農商行。資深金融監管政策專家周毅欽指出,這些銀行在財富管理能力上和國股大行及頭部城農商行存在一定差距。在客戶儲備、產品代銷能力和投研服務上短板明顯。高端客戶資源較少,且代銷產品種類不夠豐富,難以滿足居民多元化的財富需求,在市場復蘇中無法有效轉化為中間業務收入。
另一方面,周毅欽表示,部分銀行對代銷理財、基金等高附加值業務投入不足。部分區域性銀行尚未申請理財公司牌照,受監管要求限制理財業務發展規模,也就很難承接財富管理復蘇帶來的理財中收紅利。
除此之外,下滑明顯的銀行多集中在中西部或部分區域經濟波動較大的地區。這些地區的經濟復蘇節奏慢于東部沿海,企業和居民的財富增值需求較弱,財富管理業務拓展受限。同時區域內企業經營活躍度不足,也影響了結算、投行、理財、托管等對公中間業務的收入。周毅欽稱。
如何提升中間業務收入?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所長助理兼銀行業首席分析師王劍等人在《金融文化》撰文指出,相較于聚焦傳統服務項目的價格調整,銀行還可以著眼客戶深層次、多元化的金融需求,開展專業化、個性化的服務,通過專業團隊、高效系統、有機體系幫助客戶優化資產配置、規避潛在風險、捕捉市場機遇,在為客戶創造價值增量的同時,也為銀行自身創造合理且可持續的收入來源。
此外,上文提到,銀行應充分運用數字化技術手段賦能,實現降本增效。通過技術驅動下的降本增效,銀行在開展中間業務過程中可以實現向成本要利潤,提升客戶服務體驗、拓展收入來源,從而擴大客戶覆蓋面、提升客戶黏性,實現業績增長與客戶體驗的協同優化。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