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嘛,這東西賣 79 確實有點(貴)”“沒事會有人買單的”。
11 月 6 日晚,泡泡瑪特直播間工作人員的兩句私下對話,經鏡頭意外曝光后引發全網震蕩。這場被網友戲稱 “官方吐槽最致命” 的直播翻車,不僅讓 79 元的 DIMOO 掛鏈盲盒成為眾矢之的,更撕開了潮玩行業高溢價背后的信任危機。
表面看,這是一場直播話術失控引發的公關事故;深層看,卻是品牌定價邏輯與消費者價值感知長期脫節的集中爆發。作為潮玩行業的領軍者,泡泡瑪特常規盲盒單價多集中在 59-99 元區間,79 元的掛鏈盲盒本就處于定價中高位,而其成本與售價的巨大落差,早已埋下爭議伏筆。此次工作人員的直白吐槽,不過是戳破了 “IP 溢價” 的皇帝新衣 —— 當連品牌內部人員都質疑產品價值,所謂的 “情緒價值買單” 便淪為自欺欺人的話術。更令人不適的是 “會有人買單” 的輕慢回應,將消費者的熱愛簡化為盲目沖動,暴露了品牌對粉絲信任的傲慢消耗。
這場風波絕非偶然。今年 8 月,泡泡瑪特 THE MonSTERS 系列迷你盲盒就因 79 元單價引發爭議,消費者吐槽 “體積小、做工普通卻定價偏高”;9 月,SKULLPANDA 毛絨掛件新品 159 元定價遭遇二手市場 “破發”,6 款普通款售價低于原價,老粉直言 “換個皮膚就漲價 30 元,感受不到誠意”。疊加此次直播事故,不難發現泡泡瑪特的定價策略正遭遇市場反噬。數據顯示,其產品在二手平臺已陷入全線跌價潮,LABUBU 搪膠吊卡從 4000 余元跌至 400 元,爆款系列端盒價格腰斬,背后是消費者對 “高價低質” 的用腳投票。
值得警惕的是,泡泡瑪特的高定價底氣,建立在遠超行業平均的盈利水平之上。2025 年上半年,品牌整體毛利率高達 70.3%,海外市場更是達到 71.3%,中國業務分部利潤率飆升至 49%。一邊是持續高企的毛利率,一邊是消費者對定價的普遍質疑,這種失衡恰與市場監管總局《盲盒經營行為規范指引》的要求背道而馳。指引明確規定,盲盒價格應 “依據生產經營成本和市場供求狀況合理確定”,且 “不應與同質同類非盲盒商品價格差距過大”。79 元的掛鏈盲盒究竟是否符合 “合理定價” 原則,泡泡瑪特需給出明確的成本公示,而非僅以 “核實處理” 敷衍公眾。
潮玩經濟的核心競爭力,本是 IP 與消費者之間的情感共鳴。年輕人為 DIMOO、SKULLPANDA 等 IP 買單,本質是為治愈感、收藏欲等情緒價值付費,但這種付費的前提是對等的尊重與透明的價值。當品牌將粉絲的熱愛視為 “割韭菜” 的底氣,用 “會有人買單” 的心態透支信任,最終只會失去立身之本。此次事件中,網友直言 “更想要被尊重的感覺”,恰恰說明情緒價值的核心是尊重,而非單純的 IP 符號堆砌。
泡泡瑪特的直播翻車,為整個潮玩行業敲響了警鐘。隨著市場競爭加劇與消費理性回歸,靠饑餓營銷和 IP 溢價的粗放式增長已難以為繼。品牌既要正視定價與價值的匹配度,公開成本構成與定價邏輯,遵守行業規范;更要摒棄 “流量至上” 的傲慢,真正傾聽消費者聲音 ——9 月泡泡瑪特推出 59 元低價盲盒時引發的 “聽勸了” 刷屏,已證明合理定價能激活市場活力。
盲盒可以隱藏款式,卻不能隱藏價值;IP 可以溢價,卻不能透支信任。79 元掛鏈的爭議,本質是對潮玩行業的一次價值校準:當 “官方吐槽” 都承認定價虛高,品牌更應停下 “收割粉絲” 的腳步,回歸產品本身的價值創造。唯有將 IP 影響力轉化為品質競爭力,讓價格與價值對等、營銷與真誠同行,潮玩經濟才能擺脫 “曇花一現” 的命運,實現長久發展。否則,再熱門的 IP,也終將在信任崩塌后被市場拋棄。(密度財經特約評論員 張一)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