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南昌辦張電話卡,營業廳說要無犯罪記錄證明,這合理嗎?”近日,有消費者反映稱在線下辦理電話卡時,被要求提供額外證明材料,有的還需預存話費。
除了電話卡,也有市民在辦理銀行卡時也遇到了重重審核、額度限制等困難。為何辦張卡要求這么多?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圖源:視覺中國

異地辦卡門檻差異大
多地條件“加碼”
記者以“外地身份證辦理新電話卡”為由,對江西、福建、甘肅、黑龍江等地10家營業廳進行電話實測,發現各地審核標準差異顯著,其中江西多地辦卡門檻明顯“加碼”。
江西景德鎮的一家運營商工作人員表示,外地身份證線下辦卡,需提供工作證明、營業執照、房產證中的任意一種,或房屋租賃合同,且需預存500元。
該工作人員稱,此舉是為抬高辦卡門檻、防范電信網絡詐騙,避免流動人員辦卡后異地作案,且該要求并非景德鎮獨有,江西其他城市異地辦卡同樣嚴格。
而另一家運營商工作人員則表示,外地身份證辦卡只需本人攜帶身份證到場,無需工作證明、無犯罪證明等額外材料,但無論選擇何種套餐,均需預存500元,當地其他運營商對外地身份證辦卡也有類似預存要求。

圖源:視覺中國
江西九江市某營業廳工作人員在詢問記者身份證屬地后明確,因防控電信詐騙,外地身份證辦卡需提供工作證明、營業執照或居住證明中的任意一種,若計劃開店可提供營業執照,無其他額外材料;同時辦卡需預存話費,金額依套餐而定,最低100元,證明材料與預存話費均為強制性要求。此外,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線上App辦卡無需額外證明材料,可直接下單,與線下要求不同”。
相比之下,福建、甘肅、黑龍江等地異地辦卡門檻相對寬松。
此外,記者了解到,即便是本地戶籍,在江西部分地方運營商營業廳辦理電話卡,也需要提供工作證明、社保證明、無犯罪記錄證明、銀行流水等其中之一,只是預存的電話費沒有那么高。

有消費者在相關平臺投訴稱,此前異地辦卡時遇到過類似情況。

工作人員稱嚴審為“反詐”
但政策依據模糊
為何辦卡要求差異大?多個營業廳工作人員均以 “落實反詐工作” 為由解釋。
某運營商客服明確向記者表示,“應反詐工作要求,用戶入網(辦卡)需提供無犯罪記錄證明、工作證明或銀行流水三選一,具體以營業廳為準”。記者詢問具體依據的是哪一條規定,對方稱,“暫時沒看到詳細的文件。”
記者注意到,運營商客服和線下營業廳的具體要求也可能不一致。
前述規定是否合理?針對多地要求的“無犯罪記錄證明”,記者查閱《關于改進和規范公安派出所出具證明工作的意見》發現,該證明僅適用于 “升學、服現役、就業” 等法定情形,異地辦理電話卡并不在此列。此外,多數運營商客服或營業廳工作人員無法提供對應的政策文件。

圖源:視覺中國

反詐與便利
應該兼得
針對前述情況,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劉興亮告訴澎湃新聞,“無犯罪證明”“房產證/居住證”“預存款 500-1000 元”等,目前暫無全國統一法規明確授權運營商必須在異地辦卡時這樣要求。若運營商把上述額外條件作為必須條件,且無地方規范依據,則其合法性存疑。
劉興亮說,監管部門應出臺“異地辦卡基本標準”,另一方面,運營商應分風險等級審查,對普通用戶流程簡化,禁止無理加收預存款或設置不合理門檻,提升線上辦理能力。
此外,他建議先設“全國統一的基本材料+地方可附加項但需說明”的模式——通過線上快速渠道為普通用戶辦理,線下或復雜情況用于高風險用戶,建立風險識別機制,對低風險用戶減少門檻,對高風險用戶加強審查,提高用戶知情權,明確材料、流程和申訴渠道。

圖源:視覺中國
門檻不止出現在電話卡上。日前有媒體報道,南昌有市民在辦銀行卡時,除了身份證外,還被詢問是否有戶口本或房產證等證件。因無法提供,被告知只能辦理二類銀行卡,每日轉出的限額為2000-5000元。市民則吐槽,“這個額度不夠”。
辦張銀行卡還要戶口本、房產證,在本地若沒有工作記錄,甚至無法辦卡。同樣也是出于“配合反詐”的要求,銀行工作人員明確說明,“將會把證件照片提交給反詐中心審核,審核過了即可辦理”。 與此同時,也有銀行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嚴苛的審核要求既令客戶不解,也增加了他們的工作量和壓力。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曾向澎湃新聞表示,近年來,商業銀行的確承受了落實公安部門和金融管理部門反電信網絡詐騙工作的巨大壓力。重壓之下,有少數銀行片面強調落實反電信網絡詐騙工作,采取過于嚴苛的賬戶管理措施,給客戶帶來諸多不便。

圖源:視覺中國
事實上,反詐工作理應精準、科學,減少對正常經濟活動不必要的干擾。
理性來看,反詐確實有必要,但如何探索一種更精準、更智能的治理方式,才是長久之計。比如防范電詐應該大幅提升技術手段,更多依賴數據分析、風險分級、行為識別等科技手段,提高識別精度與響應效率。同時,監管部門和銀行、運營商也應完善審核機制,對基層的反詐措施進行科學、合理的設置,避免要求過高、束縛過緊。特別是要防止責任壓力層層傳導,導致基層機構因害怕擔責而過度防范、隨意加碼。
總之,防范詐騙與保障便利,不應該是零和博弈,應當在安全與效率之間找到平衡點,讓反詐措施既有力度又有溫度,真正實現“將詐騙防住,也讓生活暢通”。
來源|央視網綜合澎湃新聞、紅星評論、民生大參考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