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圖 | AI生成
作者|陳伊凡
在這輪人工智能創業浪潮滾滾而來之時,一股年輕的力量正在崛起。
隨著《最有潛力的30歲以下AI領軍者·Top20》榜單評選結束,在眾多我們從中挑選出了呼聲最高的幾位AI領軍者,試圖從他們的經歷中,抽取出這群人的人物畫像。
我們發現在候選名單中,其中28.1%的創業者為00后;43.8%的創業者集中在AI應用賽道,其次是機器人賽道,只有12.5%的創業者在AI基礎設施賽道;在創業者經歷背景中,將近一半的創業者擁有大廠的工作經驗,但也有12.5%的創業者選擇輟學創業。
![]()
![]()
輟學派:用學習能力彌補經驗的不足
松延動力的創始人姜哲源,從幼兒園到大學,沒離開清華園這“一畝三分地”,博士期間,他輟學創業,帶領團隊成立了松延動力。我們在兩周前與姜哲源聊過他的創業故事,剛開始創業時,父母不同意,甚至找來了一位企業家朋友,試圖“以身說法”,讓他放棄創業的想法,沒想到這位父母請來的“說客”,卻成了姜哲源最早的投資人。
和姜哲源一樣中止學業進行創業的,還有付智,共績科技創始人。他做的事情,更像是一個“算力滴滴”的生意。
AI Agent的爆發,直接推動了AI推理的算力需求,當大量AI視頻生成公司、AI陪伴公司、AI模型公司爆發,對算力的需求更加精細化,付智的做法是讓這些公司把閑時算力用起來。
一直以來,彈性算力服務都存在一個“不可能三角”——同時滿足彈性、穩定和低價。共績科技做的事,就是搞定這個“不可能三角”。
付智最初只是為了自己的研究需求做的算力共享平臺,后來發現這個需求在AI圈子越來越大,在成功服務了五個客戶之后,他開始研究AI算力的具體需求、共享算力的流程和要素,以及云市場的格局,接著就決定休學創業。
這些輟學的創業者,盡管沒有太多產業界的經歷,但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發現,他們的學習能力極強。
第一步是“干中學”,他們說,像“沒頭蒼蠅”一樣嘗試和摸索,形成初步的感受;然后找行業人士交流,我之前還曾經遇到過一位輟學創業者告訴我,他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每天都要和10個行業人士打電話。這些經驗很大程度上幫助這些初出茅廬的創業者建立寶貴認知;第三是廣泛閱讀,姜哲源說,他最近在看段永平的傳記,學習他的供應鏈和渠道管理的能力,他甚至也會報很多市場營銷方面的課程。付智則是會組織每周的公司學習會,并分享讀書筆記,從書中尋找出和自己業務相結合的經驗。
大廠派:有經驗的創業者
當然,在我們的候選名單中,有大廠工作經歷之后再創業的創業者占大多數,為43.8%。
例如AI 3D大模型公司VAST的創始人宋亞宸,在創立VAST之前,曾就職商湯,同時也是通用大模型獨角獸公司MiniMax的001號員工。他曾在商湯落地了多個人工智能項目,實現了AIGC技術在動畫和游戲行業的商業化落地。
曾經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宋亞宸說,商湯的經歷,讓他搞清楚AI到底是怎么回事,理解它的技術架構和原理,并學會怎么作出基本的技術判斷。
樂享科技的郭人杰,在創立樂享科技之前,曾擔任追覓科技中國區的執行總裁,在追覓期間,他帶領營銷團隊,他用三年時間,將追覓中國區的業務從0做到60億元的規模。這種做增長的寶貴經驗也被他用到了樂享科技的創業中。
還有另一部分占比高的創業者,則是畢業后即創業的年輕人,占比達到34.4%。他們大部分是博士畢業,他們與輟學創業者類似,盡管沒有足夠多的行業經驗,但通過極強的學習能力,投身創業的浪潮中。
年輕人創業:以AI應用和機器人賽道為主
在我們的候選名單中,大部分是AI應用方向的創業者,占比為43.8%,其次是機器人行業創業者,占比為37.5%。
這是這一輪AI創業的紅利,在氛圍代碼之下,手搓一個AI應用并不難,技術已經不是關鍵門檻,在AI應用方向,考驗的不僅是對行業的理解,還有對于產品的品味、對年輕人的理解,以及做增長的思維。
AI應用方向,尤其是消費級AI應用,不需要過多的行業資源積累,因此對年輕人更友好。
這里就隱藏著對用戶需求有很好的洞察,有魔鬼般的細節追求;懂得打造一個“粉絲生態”。
因此跨專業的背景非常重要,我們梳理了這些候選人的履歷,基本都有跨專業的背景,例如生境科技的劉紫東,創辦了一家面向消費者的AI 3D空間設計公司,一句話就能生成指定的戶型3D設計方案。這與劉紫東建筑設計和AI交叉學科背景是相關的,因為這不僅要求AI技術,還需要設計品味和審美。
另外,懂營銷非常關鍵,我們看到在我們的候選名單中,就有不少年輕創業者自己經營著自媒體賬號。比如首形科技的CEO胡宇航,就是一個小紅書博主,他的粉絲數有28.2萬,他會在小紅書上分享自己的產品和創業經歷。
快速迭代、商業思維,跑通商業閉環
我們在與他們溝通中,快速迭代和跑通商業模式,是這些年輕人脫穎而出的關鍵。
我們在和很多創始人溝通的時候,尤其是沒有大廠經歷的學生創業者,最初都會跳入商業化的“陷阱”,進入了“我的技術很好,但技術和市場不匹配”的藩籬。因此商業化的能力,對年輕創業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我們的候選名單中,這些公司基本都是2023年左右成立,最年輕的是在2025年成立的公司,但其中已經有幾家在一年后實現了上千萬營收。
這里的公司,基本每周就會有2次-3次的迭代,哪怕發現這條商業模式走不下去,他們會快速轉變,拓展或轉型進入新的業務形態。
例如VAST,在去年5月,從針對C端用戶的產品,拓展到提供針對PGC場景的工程師生產工具;語核科技的AI Agent,最初的PMF是一個面向開發者的企業級Agent平臺,可以用它搭任何一個垂直Agent,后來他們意識到這樣做不夠聚焦,也不能直接解決客戶的痛點,于是迅速轉型,成為聚焦售前的AI Agent。
這其實也是這一輪AI創業的特點,有許多公司已經不是最初成立的樣子。美國最大孵化器,也是全球知名孵化器YC的Demo Day中,有很多項目在一個月里已經轉型了一兩次,年輕人沒有過往經驗的包袱,也非常容易接受新的觀念和技術,這是這一屆年輕人的優勢。
“人最幸運的,莫過于在人生途中,即在年富力強的壯年,發現自己的使命。”斯蒂芬·茨維格說。
總之,這些30歲以下的創業者,在ChatGPT發布之后的時點,懷揣自己對AI的理解,用創業——這條“反常識”的解題思路,試圖回答自己的未來的想象。
虎嗅《最有潛力的30歲以下AI領軍者·Top20》榜單評選工作已經結束,我們選出了這群創業者中具有代表性的20位,他們是這個群體的縮影,最終榜單結果將會在11月22日虎嗅F&M創新節上公布&頒獎,敬請期待。
虎嗅F&M創新節門票上線中,點擊下方鏈接,立即鎖定席位~
![]()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800005.html?f=wyxwapp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