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一代核能技術,釷基熔鹽核反應堆近期有了新進展。這引發業內關注的同時,也在資本市場激起漣漪。
11月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官網掛出的一則消息顯示,由該所牽頭建成的2兆瓦(2000千瓦)液態燃料釷基熔鹽實驗堆(下稱“釷基熔鹽實驗堆”)首次實現釷鈾核燃料轉換,在國際上首次獲取釷入熔鹽堆運行后實驗數據,成為目前國際上唯一運行并實現釷燃料入堆的熔鹽堆,證明了熔鹽堆核能系統利用釷資源的技術可行性。
11月3日(周一),相關核電概念股開盤后大幅走強,多股漲停。當天,第一財經記者致電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該所相關工作人員向記者確認了此事,但并未透露具體實現時間。
國家核安全局原局長趙成昆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次釷基熔鹽實驗堆實現釷鈾核燃料轉換,這是該實驗堆又往前進了一步。
有核電人士向記者介紹,隨著核電產業的持續發展,作為傳統核燃料的鈾資源正逐漸顯現出相對緊缺的態勢。在此背景下,如何高效利用自然界中儲量相對豐富的釷資源,以部分替代鈾資源,已成為核能領域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所長、釷基熔鹽堆核能系統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負責人戴志敏近日向媒體介紹,釷基熔鹽堆核反應堆的基本原理,是將核燃料——釷-232溶解在高溫液態氟化鹽中,形成流動的燃料熔鹽。在堆芯發生核反應時,釷-232會吸收中子,最終轉換為裂變材料——鈾-233,并持續燃燒。“實現釷鈾循環,意味著我們能夠將地球上儲量豐富的釷資源有效利用起來,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可持續的核燃料供應途徑。”
官方資料顯示,2011年,中國科學院啟動了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未來先進核裂變能——釷基熔鹽堆核能系統”。2017年11月,釷基熔鹽實驗堆選址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2024年10月完成世界上首次熔鹽堆加釷。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在上述消息中稱,“釷基熔鹽實驗堆的建成并首次實現釷鈾核燃料轉換,為實驗堆、研究堆、示范堆‘三步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我國率先實現釷基熔鹽堆的工業應用,提供了核心科技支撐。”
不過,多名核電業內人士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釷基熔鹽實驗堆目前僅為一個小型實驗堆,距離商業化運行仍有較長的路要走。現階段,國內正在運行和建設的商業核電機組裝機容量普遍達到百萬千瓦級,而釷基熔鹽實驗堆尚處于原理驗證階段。未來需先完成工程驗證,待驗證成功后,方可推進商業化進程。
資料顯示,美國曾在上世紀建設過釷基熔鹽堆核電站,但后來由于種種原因而擱置。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