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重大合作項目集中簽約,37項創新成果現場展示,6項重磅科技成果重點推介……
10月31日,“科創天府·智匯蓉城”醫學科技賦能產業暨成果轉化對接活動在天府錦城實驗室(未來醫學城)舉行。活動以“鏈動創新資源加速成果落地”為主題,搭建成果轉化與應用場景交流雙向合作平臺,來自政、醫、學、研、產、投等領域的近200位嘉賓齊聚一堂,共同推動成都醫學科技創新成果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
▲活動現場
榜單發布 集中簽約
醫學科技成果轉化按下“加速鍵”
智能醫療機器人即將在成都產業化,預計投產后兩年內可實現年產值上億元的目標……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應用場”,活動現場有兩輪共10項重大合作項目集中簽約。
其中,6項生物醫藥產品/服務應用簽約,涉及腫瘤類器官藥敏測試、智能生物芯片檢測、寵物檢測設備開發等多個方向,標志著一批創新產品已突破技術壁壘,加速走向市場應用,將為臨床診療與相關產業發展提供新支撐;4項重大產業化項目簽約中,成都未來醫學城管理局與四川千麥醫學檢驗所、塔比星健康科技等企業攜手,共同推動“智慧醫學檢驗創新實驗室”“智能醫療機構研發及生產基地”等項目實施。
“我們今天簽約的項目是瑞醫師智能醫療機器人研發及生產基地項目,目前落地在了未來醫學城,即將在成都實現產業化落地。”塔比星健康科技(重慶)有限公司(下稱“塔比星”)今天現場簽約落地產業化項目,看好成都豐富的產業業態與高效的政府服務,是塔比星選擇成都的理由。
塔比星CEO常正鋒介紹說:“我們的理療機器人是國內首個應用于康復理療領域的機器人。目前,項目生產基地已落戶成都未來醫學城,今年底具備生產要求,計劃于明年年初啟動小批量試產。”該理療機器人目前已經有了合作,預計投產后兩年內可實現年產值上億元的目標。
![]()
▲活動現場
搭平臺,建渠道,幫助企業打開市場,在活動現場,四川迪亞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四川迪亞生物”)與北京五洲東方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
“通過此次合作,我們能夠借助五洲東方強大的渠道能力,將自身專注于研發的先進技術產品快速推向全國市場。”四川迪亞生物董事長王書崎介紹說,“我們的合作范圍涵蓋整套系統及其配套產品,也為后續在市場、醫院及藥企的深入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些項目的落地不僅將推動原創技術實現產業化量產,同時還將為成都在醫學檢驗、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的產業集聚效應注入創新動能。
![]()
▲活動現場
前沿技術創新始于臨床需求的精準牽引。活動現場,天府錦城實驗室2025年第三批“揭榜掛帥”榜單正式發布,榜單聚焦生物醫藥領域關鍵技術攻關需求,明確攻關方向與目標,以需求牽引科研攻關,吸引優質科研團隊與企業參與,為技術突破與成果轉化搭建精準對接橋梁。
點贊成都 落戶成都
把脈生物芯片前沿趨勢和產業航向
生物芯片作為生命科學與信息科學交叉融合的戰略前沿技術,正成為驅動未來醫學變革的核心引擎,也是成都科技創新領域的重要發力點,成為本次活動熱議的焦點之一。
“成都在產業鏈完備度上雖與深圳等沿海城市存在差距,但憑借三大獨特優勢,潛力十足。”談及成都在發展未來醫學產業的優勢,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院士李晨鐘提到,成都坐擁應用場景“富礦”,不僅有華西醫院、省人民醫院等臨床資源與應用場景,還依托四川農業大省優勢,衍生出旺盛的食品檢測需求;在人才方面,成都具備人才、技術雙重支撐,川大的生物醫學工程等學科全國領先,電子科大的芯片技術更可與生物醫療領域深度融合。
同時,成都有著極好的創新環境,憑借像天府錦城實驗室(未來醫學城)等創新主體,為生物芯片及相關領域的創新研發提供了堅實的平臺與支撐,有力推動了產學研用的深度融合,加速了生物芯片技術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轉化進程。
其實,李晨鐘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天府錦城實驗室(未來醫學城)科學家,由他領銜的聚芯堂(成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聚芯堂”)正以“深圳研發+成都轉化”模式推動生物芯片產業化。
“這個由科技成果轉化而來的‘食品污染快速檢測卡’已在成都的部分餐廳推廣應用。”李晨鐘拿著一張檢測卡介紹說,檢測卡農藥殘留定量定性檢測技術精準度較傳統方法提升20倍,成本從原來的50元/次降至20元/次,且操作簡化為POCT(即時檢測)模式,僅需手機大小的儀器與試紙條,兩小時培訓即可上崗,無需大型實驗室。
不僅如此,除了已經進入市場應用的創新產品,聚芯堂還帶領著團隊在HPV檢測、腦機接口技術、類器官芯片等領域開展前沿研究。
紅星新聞記者 彭祥萍
編輯張尋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