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至28日,首屆天橋腦科學研究院AI驅動科學研討會在美國舊金山舉辦。本次研討會由天橋腦科學研究院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數據科學與社會學院聯合主辦,匯聚了包括三位諾貝爾獎得主、斯坦福大學榮譽校長、Alphabet董事會主席在內的20多位全球頂尖學者和產業領袖,共同探討AI如何驅動科學發現。
陳天橋:投入10億美元算力支持創新人工智能研究
盛大集團和天橋腦科學研究院創始人,全球知名創新企業家、慈善家陳天橋在會上宣布:投入10億美元算力,支持全球科學家的創新人工智能研究。他表示:“人類的進化從未停止,只是方式改變了。我們的工具——現在包括AI——是進化的外部器官。”
陳天橋認為,AI的終極價值是發現。發現式智能可以主動構建關于世界的可檢驗理論模型、提出可被證偽的假說,并在與世界的交互與自我反思中持續修正其理解框架的智能,這是真正意義的通用人工智能。它能提出問題而非只回答問題,能理解規律而非僅預測結果,超越了模仿,具備創造和發現這些智慧的本質能力 ,讓AGI的意義不再是“取代人類”而是“進化人類”。
他指出,打造發現式智能需要建設五個能力,分別是神經動力結構、長期記憶、因果推理機制 、世界模型、元認知與內在動機系統,它們共同形成一個有生命力、面向發現的智能閉環。為幫助全球科學家推進發現式智能研究,陳天橋宣布了基準測試、結構性算力、PI孵化器等多項特別針對青年科學家的支持。"Scale是巨人的道路,Structure是年輕人的機會",陳天橋表示,"真正改變智能的下一個算法不會出現在數據中心——它會出現在筆記本電腦上。"
![]()
盛大集團和天橋腦科學研究院創始人,全球知名創新企業家、慈善家陳天橋發言。
奧馬爾·亞基:AI是新的科學思維體
一個零能耗的便攜式取水裝置,被放置在空氣濕度不到15%,極其炎熱的美國沙漠”死亡谷”中,很快成功地從大氣中取到了飲用水。這個堪稱旅行者救命稻草的神器,是由ChatGPT分子優化編輯設計的材料制成。新晉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奧馬爾·亞基教授分享了這一最新成果。
他發表了題為“用于材料發現的智能體 AI”的主題演講,定義了“從分子到社會”的新范式,一個由生成式 AI、自學習 Agents機器人智能體共同驅動的科學循環系統。他說:“AI不是工具,而是新的科學思維體。借助人工智能,我們正在賦予科學自行思考、推理和演進的能力。”
除了AI設計的沙漠取水神器,他和團隊基于ChatGPT創建的七個Agents組成虛擬科研團隊,共同設計并優化了COF-323的結晶過程,實現了從無定形到高結晶的飛躍。同時,他們訓練ChatGPT閱讀數千份合成報告并進行推理,證明該模型的預測性能優于許多傳統啟發式方法,ChatGPT從一個文本生成器演變成一個科學推理引擎。
![]()
奧馬爾·亞基發表主題演講。
戴維·貝克:AI逆轉生命密碼,從頭設計蛋白質工程
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華盛頓大學的戴維·貝克分享了 AI 如何“從頭設計”蛋白質工程領域。他的研究從傳統的“序列預測功能”模式,轉向“功能設計序列”的新模式,并首次獲得了根據預設的生物學功能,反向設計并構建全新基因序列的能力。
貝克教授介紹了其團隊開發的RFDiffusion3模型,這是一種能夠在三維結構空間中進行運算的先進生成式AI模型。研究人員僅需輸入期望的分子功能,該模型便能生成具有相應功能的新型蛋白質的精確三維結構藍圖,基于這一技術,團隊已在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酶工程領域等取得多項突破性成果。
貝克教授指出,AI模型的快速發展高度依賴于一個與實驗數據緊密耦合的“反饋閉環”。他強調,一個高效的“設計-構建-測試-學習”迭代循環是必不可少的:AI進行預測設計,實驗室進行快速驗證,而實驗產生的數據都將即時反饋給模型,用于優化算法參數。
珍妮弗·道德納:仍有40%的基本基因功能是未解之謎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珍妮弗·道德納教授在演講中分享了一種用CRISPR技術開發的鐮狀細胞病基因療法。
她回顧了從在細菌中發現CAS核酸酶到最終促成CRISPR基因編輯技術誕生的完整歷程,同時指出該領域面臨的巨大挑戰:盡管CRISPR技術無比強大,但即使是在最簡單的生物體中,仍有高達40%的基本基因的功能至今是未解之謎。極大阻礙了基因編輯技術向更縱深領域的推進。
她強調,生物學領域的數據是有限的,為生物學構建有效的機器學習模型,需要“經過精心策劃的、包含因果關系的數據集”。為此,她提出了CRISPR與機器學習的協同進化,可以用CRISPR技術在細胞系中系統性地制造“基因擾動”,從而大規模、高效率地篩選并鑒定每個基因的具體功能。這為構建因果數據集提供了關鍵工具。
約翰·軒尼詩:人類必須守住涉人工智能關鍵決策權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席卷全球,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達到了50%的美國家庭普及率,而個人電腦實現同一數字花費了數十年時間,智能手機也用了10多年。圖靈獎得主、斯坦福大學第十任校長暨現任 Alphabet(谷歌母公司)董事長約翰·軒尼詩在題為“AI賦能科學與社會”的演講中強調了這一驚人現象。
作為見證了第一臺個人電腦,第一個互聯網網頁,以及第一版雅虎網站的親歷者,他指出面對AI技術浪潮人類應共同堅守的關鍵原則:在使用AI或與AI協作完成工作時,必須保持“透明的披露”;必須嚴格驗證AI生成的內容;對于AI合成的數據必須建立詳細的文檔記錄。他特別強調,在涉及人工智能關鍵決策時,人類絕不應被排除在外。
他指出了兩個擔憂。一是數據的質量與數量。以 AI 模型目前驚人的數據消耗速度,全球現有的數據存量可能在4到5年內被耗盡,未來我們的數據生成速度能否跟上大型AI模型訓練的步伐。二是關于能源效率。與算力的迅猛增長相比,計算的“能源效率”提升速度要緩慢得多。
![]()
約翰·軒尼詩發表主旨演講。
據悉,此次研討會還舉行了“AI 驅動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上一年的三位獲獎青年科學家現場分享了他們的研究成果和獲獎心得。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張雨亭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