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的雙11,一年比一年冷。10月原本是預熱期,各電商平臺看起來冷冷淡,沒什么氛圍。可以理解,直播間每天都有最低價,雙11確實形同雞肋。
直到最近,太平洋東岸的美國硅谷往電商行業投下一塊石頭,中國這邊的電商行業,才算是有了一些新話題。
9月30日,美國 OpenAI宣布,將與兩家電商平臺 Etsy 和 Shopify 合作,在 ChatGPT 推出“Instant Checkout”(即時結賬)功能。用戶通過對話,就可購買電商平臺的商品。

OpenAI在官網展示通過ChatGPT購物的流程
中國這邊字節旗下的豆包,半個月后宣布:豆包將接入抖音商城。用戶在豆包提問,抖音商城的數碼、家電、母嬰、美妝、家居等品類商品,可會給到購買鏈接。
除電商平臺,抖音的本地生活模塊,也提供推薦服務(無法直接下單),實時外賣、團購、電影票,什么都能推薦。當然,正常人不會跑到豆包上點外賣。這操作表演意義更大。
顯然,當今世界的互聯網創新中心,主要在太平洋兩岸的中美兩國。兩國企業家你追我趕,焦灼競爭,成為行業進步的雙引擎——其他地區人民,都在吃這種紅利。
這些是題外話。更多人的關心是:本輪電商和AI結合是不是火花創新,會不會帶來大機會。以及,中國能不能贏?

國產AI助手導購,看起來不太靈
看OpenAI 官方介紹,GPT 導購流程是:把小助手當服務員,像點餐那樣描述需求,對話框顯示商品頁,確認后,GPT 再彈出支付頁,一切就都搞定,nice!
豆包購物助手的使用,差不多也是這樣。我輸入一個相對復雜需求(這樣做的原因,后面再說):給父母買禮物。幾秒鐘后,豆包給到了三個選購建議。

圖1:人們使用AI購物助手,一個重要原因是:對要購買的東西茫然不知,才跑去問AI提問(知道要買什么,直接會到平臺搜索)。
圖2:豆包助手給出了老人機和小度智能屏,這種荒腔走板的搭配,顯示出它的智能化還遠遠不足。
圖3:最有價值回答,可能是最后部分“相關推薦”。此類信息全平臺都有,由AI助手提供,有“殺雞用牛刀”之感。
回答里有文字描述、圖片,還有來自抖音商城的購買鏈接,點擊就可購買。算是一次相當完整的購物流程。至于推薦的靠譜性,只能說普普通通,整體感覺差強人意。
一個很重要原因是:我寫那么長需求,豆包就推這幾樣?我不太滿意,說不上原因在哪,就得補充描述,有點麻煩。
當然我可以把提的需求簡化些,但可想而知,它會推出一堆不靠譜東西,不滿意了還得再調整。總之,效率實在不高。
豆包助手也有個好處,就是你提出需求,它給完購物鏈接后,會貼心附上平臺內相關的購物視頻,類似小紅書種草清單。
除此之外,有行業媒體報道,Kimi也發布類似功能。我去下了個需求,發現只有推薦,無法購買。騰訊元寶也上線類似功能,發現除圖書以外,絕大多數商品沒法購買。

圖1:Kimi的商品推薦只有幾段文字描述,給的京東鏈接是其他商品,也沒辦法點開。這就是純糊弄,完全不可用。
圖2:通過騰訊元寶,還無法正常購買電子產品。
圖3:在騰訊元寶買書,可幫助分析需求,并給到購買鏈接。
阿里擁有國內最強大電商平臺,旗下有被廣泛使用的“通義千問”。它應該很靠譜吧?試了兩次,全都不靈。

第一次試用,通義沒給購物鏈接,還推薦了京東平臺;第二次給到的每個鏈接都是錯的。
以上只是簡單測試,只為驗證,不作拉踩。讀者也能感覺出來,大多數不靠譜。過程還有強烈的荒謬——哪個正常人喜歡用這玩意兒在網上買東西?

AI對話產品來帶貨,沒那么簡單
AI導購看起來優點顯著:AI分析消費者需求,推薦合適商品,搜索即所得,展示即下單。當下國內各個大模型應用做成這樣,顯然是不及格的。這一局國產AI+電商輸了嗎?
整件事讓人費解。中國電商行業發達,世界第一;AI大模型和應用領域,也和美國并駕齊驅。兩者融合創新,AI大模型只需要理解購物需求,這是很簡單的分析。給到購物和支付鏈接,更不是問題。AI導購面臨哪些阻礙呢?
客觀方面的因素。國內電商產品的價格、庫存和鏈接有效期,可謂瞬息萬變。大模型獲取語料,甄別篩選,再給出推薦,可能是幾天以前的,很容易造成購買失敗或糾紛。
AI大模型需要對網上信息讀取甄別,對商品質量的判別,進而做出推薦。這就很容易受宣傳語料影響,更不要說惡意的注水干擾。
主觀方面,平臺也有抵觸動機。電商平臺接口多為半封閉狀態,核心數據(如價格、庫存等)豈能拱手奉送?流量是平臺成敗關鍵,倘若AI導購成了,流量入口在其他平臺,就是受制于人,還不如關起門來先自己做。
字節和阿里旗下有大模型和電商,騰訊有微信小店,并和京東有合作關系。各大平臺都小心翼翼摸索,先做事少說話。像DeepSeek和Kimi這樣不依托電商巨頭的產品,目前沒有AI導購助手,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實還有一些法律風險。比如提供鏈接算不算廣告?如果算的話,就需要做廣告標注,大模型還要承擔侵權和售后的連帶責任。這些都是目前沒有解決的。
不過,我所看到的真正阻礙是,消費者不買賬。也就是前面所說,“這事兒看起來有點傻”,AI助手導購,真有必要嗎?


中國式電商AI導購
作為電商巨頭,阿里對AI導購這件事,肯定是很關注的。只不過,它的AI導購發力點不在“通義千問”,而在淘寶搜索欄旁邊的“AI萬能搜”。
消費者可以用傳統搜索欄找東西,也可以向AI提一堆復雜需求,它推薦一些商品——看似很好的補充。
我用下來的體驗是,“AI萬能搜”挺流暢,但實際用處不大。提復雜需求,它會推薦幾個購物方案,數量少,常常不令人滿意。提簡單需求,直接在搜索框用關鍵詞搜就好,費那么大勁干嗎?

淘寶傳統搜索框和AI萬能搜,哪一種更好用?后者看似更精準,但描述需求較繁瑣。傳統搜索的聯想功能能起很好的導購作用。
搜索框的AI導購,京東和拼多多至今都沒上線。他們對此并不迫切的原因,很可能是:電商平臺本身的搜索展示頁,已經進化得太好了。
無論你在淘寶、京東還是拼多多,只需在電商平臺搜入簡單關鍵詞,點擊搜索,頂部就會出現多個導購欄,從價格、產地,店鋪到口碑等等,不一而足。
一些你沒想到的選項,它也會提供。比如款式材質、使用場景。與其讓你憑空歸納需求,不如它讓你來做選擇題。

同樣是購買重陽節禮物,搜索框下的多個篩選欄,以及展開的篩選項,都在給消費者做導購,幫助其下判斷。上圖為京東的頁面。
消費者逛平臺,尋求導購幫助,主要原因是:它也不知道要買什么,或者不知道選哪一款。對于想買的東西,他只是隱隱約約有一種感覺,卻很難描述出來。
這時你讓消費者描述需求,是很困難的。給他一些參考和選項,他就會清晰起來。搜索展示頁的各種選項,就是幫助消費者去除不確定性的支點。
這其實也是導購,不是主動介入問答,而是購物扶手——并且由于AI的應用,這種支點和扶手的作用,會更舒服。
消費者填寫的個人信息,在平臺的使用和購買習慣,以及其他平臺數據的授權使用,都會幫助電商平臺優化,讓每個消費者獲得的推薦頁面,完全不一樣。
即便以最簡單的關鍵詞,在搜索框找商品,也會彈出高度個性化的關聯詞,以及“猜你想找什么”。這些其實都是導購,幫助消費者快速找到想要的商品。
電商行業研究表明,中美兩國的電商平臺用戶,在使用習慣上,有個數據是接近的。點開平臺,50-60%直接點搜索欄,查找想要的商品。有需要才上網購物,人性是相通的。
從成交額看,美國電商平臺超過七成的交易額,來源于搜索下單。這個數據在國內只有三成左右,大量交易來源于平臺推薦,有各種流量位,更有關聯推薦。
打一個簡單比方,美國消費者逛超市,他們直奔主題,很多人買完就走了。中國消費者也帶目的進商店,他們看貨和比貨的行為更多,而且更容易被琳瑯滿目的展示所吸引。不知不覺中,還買了別的東西。
中國的電商平臺,智能化在提升,一般人在電商平臺購物,變得極為簡便。不需要工具助手在邊上一問一答,消費者也能快速買到心儀商品。這算不算電商和AI深度融合?我認為是算的。此種融合更妙,堪稱“潤物細無聲”。
當然,由OpenAI發起的AI對話導購,這種模式真能成功,那也是好事。以中國企業家的創新敏銳工程師的聰明才智,他們開發出來的產品,一定不會很差。在互聯網創新這一塊,我們還是要對中國的企業有信心。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