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邊雪
10月30日上午,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召開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瞄準北京時間10月31日23時44分發射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
執行本次任務的航天員乘組由張陸、武飛、張洪章組成。張陸擔任指令長,曾執行過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而武飛和張洪章均來自我國第三批航天員,是首次執行飛行任務。這是繼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之后,再次由3種類型航天員構成的乘組,涵蓋了“70后”“80后”“90后”三個年齡段。
![]()
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乘組
封面新聞記者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獲悉,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乘組將首次在軌實施國內嚙齒類哺乳動物空間科學實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張靜波表示,按計劃,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乘組在軌期間將新開展27項科學與應用項目,主要針對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航天醫學、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流體物理與燃燒、航天新技術等多個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
此次任務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第6次載人飛行任務,也是載人航天工程第37次飛行任務。
1
我國最年輕的航天員即將出征太空
飛向浩瀚宇宙,神舟二十一號乘組搭配呈現科學合理的專業結構。三名航天員分別為航天駕駛員、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涵蓋了中國現役3種航天員類型,涵蓋了“70后”“80后”“90后”三個年齡段。
這種專業搭配充分考慮了空間站任務的多方面需求。作為指令長的張陸是航天駕駛員,擁有豐富的飛行經驗,時隔兩年多之后即將重返“天宮”。
武飛作為飛行工程師,入選前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空間技術研究院工程師,其在航天器系統方面的專業背景將為任務提供重要保障,即將成為目前執行飛行任務時年齡最小的中國航天員。
張洪章則是載荷專家,入選前是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他的科研背景將確保空間科學實驗的有效開展。
1976年11月出生的航天員張陸,于2010年5月經過層層選拔,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成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
與很多現役航天員一樣,張陸的太空夢起源于中國首次載人飛行任務。
他曾回憶說:“2003年楊利偉返回,電視機前正好看到返回的直播,當時看到之后其實心里面還是挺崇敬,挺仰慕,也很羨慕的。”
飛天夢想的種子第一次埋下,他希望能當航天員,為國家作更大的貢獻,飛得更高更遠。
張陸的航天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他最初對超重耐力訓練心存畏懼。“在高速旋轉的離心機里,要承受8個G的重力加速度,相當于8倍自己體重的重量無死角地擠壓著全身,感覺五臟六腑和喉管都被壓扁,還有一種強烈的窒息感,眼淚也會控制不住地甩出來。”通過反復訓練和呼吸調整,張陸最終克服心理障礙,使成績達到了一級水平。
首次執行飛行任務的武飛和張洪章,雖然未曾踏入太空,但各自擁有深厚的專業積累。
武飛入選前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空間技術研究院工程師。這一背景使他成為理想的飛行工程師人選,在空間站系統維護、設備管理和技術操作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
張洪章作為載荷專家,入選前是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他的科學研究經歷將有助于高效開展空間科學實驗,最大化空間站的科研價值。
從飛行員、工程師到科學家,神舟二十一號乘組的構成反映了中國空間站任務重點從建造向應用轉變。
2
首次在軌實施
嚙齒類哺乳動物空間科學實驗
神舟二十一號乘組在為期約6個月的太空駐留期間,科研任務飽滿、涉及領域廣泛,將新開展27項空間科學與應用項目。這些研究將圍繞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航天醫學、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流體物理與燃燒、航天新技術等多個關鍵科學問題系統展開。
其中,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任務,是首次在軌實施國內嚙齒類哺乳動物空間科學實驗。乘組將負責在軌飼養兩雌兩雄共4只小鼠,重點觀察失重、密閉等空間環境對它們行為模式的影響。這些小鼠隨后將隨飛船返回地面,以便科研人員深入探究空間環境對小鼠多組織器官的應激響應和適應性變化規律,這項研究對于認識太空環境對哺乳動物的影響意義重大。
此外,乘組還將進行多項前沿科學探索,例如開展空間環境下遺傳密碼起源與手性關系的研究,旨在探索氨基酸-核苷的不同手性組合之間的選擇性規律,揭示分子手性和重力環境對生物分子同手性起源的影響。
同時,任務還上行了面向空間應用的鋰離子電池電化學光學原位研究,以及空間站在軌智能算力平臺試驗等搭載項目,這些工作將為未來的空間科學研究和在軌應用奠定堅實基礎。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