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10月31日,2025第二十屆中國國際社會公共安全博覽會(CPSE安博會)在深圳開幕。現場匯集了1100家中外企業、超2萬種新技術。
南都灣財社記者在現場注意到,今年的風向標明確:其一,向“上”升維。以AI大模型和“智能體”為核心,安防正從看得清、存得下的被動感知,全面升級為會思考、能行動的主動認知。這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城市治理邏輯的重構。
其二,向“新”開拓。以無人機為代表的低空經濟浪潮,在帶來萬億想象空間的同時,也催生了巨大的安全真空。“黑飛”“亂飛”帶來的現實威脅,正迫使一個全新的賽道——低空安防從邊緣走向舞臺中央,成為新的“兵家必爭之地”。
![]()
AI智能體加速重構城市安防
“安防的本質正在改變。”一位參展的解決方案商向記者感慨。如果說過去的安防是城市的“眼睛”和“存儲器”,那么現在,它正在進化為城市的“大腦”和“神經中樞”。
這種進化的底氣,來自AI大模型與“智能體”技術的全面下沉。在1號館的“數字城市館”,傳統攝像頭和監視器不再是絕對主角,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城市大腦”和“行業智能體”解決方案。
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系統部署了“韌性城市”與“智慧城市”建設。8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目標是到2030年,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過90%。
政策東風之下,安防成為“AI+”落地的最佳試驗場。CPSE安博會主席楊金才介紹,本屆展會2100余項新產品、新方案中,AI和智能體的升級應用是主流。
這場“大腦”革命并非空中樓閣。在其底層,是芯片企業提供的強大“智能算力”。記者注意到,包括星宸科技、富瀚微、海思、全志科技、瑞芯微、國科微等在內的安防芯片企業悉數到場,展示了智能算力在數字安防系統中的最新應用。
“過去,我們比拼的是誰的攝像頭像素更高、編碼更高效。”一家芯片廠商告訴記者,“現在,我們比拼的是AI算力,是誰的芯片能更高效地運行大模型,更智能地理解場景。”
從“感知智能”邁向“認知智能”,安防產業正從一個相對傳統的硬件制造市場,轉變為一個由算法、算力和數據驅動的、高附加值的解決方案市場。
低空安防成“兵家必爭之地”
如果說AI智能體是安防產業的向內升維,那么低空安防則是其向外開拓的最前線。
隨著無人機應用的爆炸式普及,“黑飛”“亂飛”行為給重要基礎設施和公共安全帶來了嚴重隱患。
巨大的市場需求,催生了一個全新的“藍海”賽道。在CPSE安防展上,一批低空衛士型企業嶄露頭角,它們帶來的不再是傳統的監控設備,而是針對無人機反制的硬核技術。
以天津云翔無人機科技有限公司(簡稱“云翔科技”)為例,該企業在本屆展會上斬獲了“CPSE安博會金鼎獎”或“世界數字城市大會·十大品牌獎”。
它的硬核之處在于,精準解決了當前低空安防的兩大核心痛點:一是如何守護發電站、變電站、石油石化等關鍵基礎設施免受時間欺騙信號的授時攻擊;二是如何精準反制速度快、信號隱蔽的FPV穿越機。
“我們研發的新一代授時安全防護技術,就是衛星天線和時間同步系統之間的‘防火墻’。”云翔科技總經理陳嶺在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
陳嶺所說的“防火墻”,首創了信號特征分析+邊緣計算雙引擎架構,能實時監測、抗干擾、防欺騙,確保納秒級的精準同步。“它通過加密芯片和異常檢測機制,對衛星授時信號進行過濾,剔除惡意攻擊與偏差數據,徹底隔絕欺騙信號。”
據了解,該技術由國家反恐辦、國家能源局委托,經國家級權威機構聯合檢測合格,已廣泛應用于近30個省市的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中石化等能源企業的發電站、變電站,守護國家能源安全。
如果說授時防護是盾,云翔的另一項技術則是矛。“我們的‘擴跳一體干擾穿越機設備’,攻克了傳統FPV穿越機干擾距離近、效果差的痛點。”陳嶺表示,該技術有效干擾距離是市面普通設備的3倍以上,“遙遙領先國內同類產品”。
從“無人機之都”到“低空安全高地”
AI智能體與低空安防,這兩大看似獨立的趨勢,為何同時在深圳的CPSE安博會上爆發?這背后,是深圳作為無人機之都和數字先鋒城市的必然產業邏輯。
深圳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無人機產業鏈。今年5月在深圳舉辦的第九屆世界無人機大會上披露的數據顯示,深圳已擁有超2000家無人機及鏈上企業,產業產值突破千億元,占據全球消費級市場七成份額。
龐大的產業基礎,既是深圳發展低空經濟的發動機,也使其成為全球最先感受到低空安全壓力的城市。目前,深圳正大力推動低空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目標到2026年建成1200個以上低空起降點。但海量的飛行器“飛起來”的前提,是必須有一張“安全網”托底。
因此,深圳必須率先破解“管不住”的難題。
一方面,深圳需要聯想、宇視、騰訊云這樣的“大腦”服務商,為城市治理提供“AI智能體”;另一方面,深圳更需要云翔、坤雷這樣的“護盾”提供商,為低空經濟保駕護航。
作為“安防之都”與“無人機之都”,深圳在這場變革中再次站上潮頭。從“城市超腦”的頂層設計,到“低空天網”的底層防護,一場由“AI+安防”驅動的產業重構,正在這座城市加速上演。
采寫:南都灣財社記者 嚴兆鑫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