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Is Closing the Quantum Technology Gap
2025年10月24日凌晨4:00(格林威治標準時間+8)
凱瑟琳索貝克是彭博社觀點專欄作家,負責報道亞洲科技新聞。此前,她曾在 CNN 和 ABC 新聞擔任科技記者。

中國的量子計算公司正在變得具有全球競爭力。圖片:中國新聞社/VCG/Getty Images
量子技術有可能改變從醫藥到金融和人工智能等各個行業,麥肯錫估計到 2035 年它可以創造高達 970 億美元的收入。
中國正在縮小與美國在量子技術領域的差距,專利申請數量的激增表明北京成為全球領導者的努力開始取得成果。
根據 LexisNexis 對兩國量子計算專利組合實力的分析,美國在量子技術領域仍處于領先地位,但中國最早可能在 2027 年超越美國。
全世界一直密切關注著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霸主之爭。但量子技術的競爭可能會對地緣政治力量平衡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盡管美國目前處于領先地位,但中國正在迅速縮小差距。
量子技術利用量子物理學(研究粒子在原子層面上行為的科學)令人難以置信的力學原理,構建比當今性能強大得多的新型計算機、傳感器和通信系統。正如數學家漢娜弗萊(Hannah Fry)所解釋的那樣,想象一下解迷宮:傳統計算機一次嘗試一條路徑;而量子計算機則同時探索所有可能性。它有可能改變從醫學到金融和人工智能等各個行業。麥肯錫估計,到2035年,量子技術可能創造高達970億美元的收入。
盡管量子計算潛力巨大,但它在很大程度上仍局限于實驗室或理論領域。科學家們仍在研究如何使系統可靠且可擴展。它尚未迎來像“ChatGPT時刻”那樣將人工智能推向普遍意識的時代。但那個時刻正在快速臨近,而且風險很高。突破性進展可能會使當今銀行和政府在互聯網上使用的所有加密技術失效,從而在全球科技競爭中開辟出一條至關重要的新戰線。
專利數據讓我們初步了解誰將最終勝出。中國申請數量的激增表明,北京力爭成為全球領導者的努力正在開始取得成果。美國仍然領先,但律商聯訊(LexisNexis)最近對兩國量子計算專利組合實力的分析預測,中國最早可能在2027年超越美國。
LexisNexis 知識產權分析與戰略總監 Marco Richter 告訴我,審查難以偽造的專利數據是最早預示未來趨勢的關鍵。“我們多年前在電動汽車專利中看到的技術轉變已經初具規模,”Richter 解釋道。將同樣的邏輯應用于現在在量子計算中觀察到的動態,“我們只能想象,我們正走在類似的道路上,中國機構將在短短幾年內在這些技術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補充道。
這項分析超越了原始統計,通過考察其他因素(例如專利在新研究中被引用的頻率)來衡量全球影響力、相關性和影響力。一個關鍵的結論是,國際商業機器公司 (IBM)、Alphabet Inc. 旗下谷歌和微軟等美國巨頭相互競爭的舊有敘事已經過時。中國不僅在迎頭趕上,還在孕育新的領軍企業。
北京的承諾解釋了原因。中國已投入153億美元公共資金用于量子計算投資,是美國承諾的19億美元資金的八倍多。
美國脆弱的全球霸主地位并非無人忽視。今年早些時候,微軟總裁布拉德史密斯警告稱:“我們不能排除戰略意外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中國可能已經與美國平起平坐。” 他在一篇博客文章中敦促美國及其盟友加倍努力,制定協調一致的國家戰略。
這種緊迫感是有道理的。特朗普政府一直在削減對科學的投資,并加大了外國學生和研究人員(構成其量子人才的主要力量)來美留美的難度。如果華盛頓想要保持競爭力,就必須重建其STEM人才輸送渠道,并積極吸納國際人才。
美國在私人投資方面擁有優勢,但尚不清楚這是否足以維持技術成熟所需的基礎研究。如果沒有聯邦政府的協調推動,對分散的私營部門創新和短期市場激勵的依賴,可能會導致其在關鍵技術領域失去領導地位。例如,美國曾經在半導體生產領域占據主導地位,直到如今已不復存在。此后,它投入了數十億美元,試圖重新奪回其領先地位。
隨著量子時代逐漸逼近現實,美國仍擁有諸多優勢。本周,谷歌宣布其“Willow”量子計算芯片運行了一項突破性算法,為醫學和科學領域的一系列潛在應用鋪平了道路。上個月,匯豐控股有限公司采用IBM量子處理器,實現了全球首個將該技術應用于現實世界算法債券交易的突破性進展。今年早些時候,微軟開發的一種新型、更穩定的量子芯片意外地走紅,重新點燃了公眾的熱情。然而,像本源量子這樣的中國公司正日益提升全球競爭力,在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贏得了研究合作伙伴關系。
隨著北京勢頭的加快,華盛頓采取行動的機會正在迅速縮小。
本文出處:https://www.bloomberg.com/opinion/articles/2025-10-23/china-is-closing-the-quantum-technology-gap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