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光刻技術是推動芯片制程工藝持續微縮的核心驅動力之一。近日,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彭海琳教授團隊及其合作者在《自然通訊》上披露了他們的新發現。該團隊通過冷凍電子斷層掃描技術,首次在原位狀態下解析了光刻膠分子在液相環境中的微觀三維結構、界面分布與纏結行為,指導開發出可顯著減少光刻缺陷的產業化方案。
該成果經媒體報道后,引起多方關注。冷凍電鏡這一常被認為用于生命科學領域的技術,如何進入芯片制造業并為業界提供指導?
一問:光刻為什么重要?
彭海琳表示,光刻是芯片制造中關鍵的步驟之一,通俗理解,光刻就是給半導體晶圓(比如硅片)“印電路”,核心是用超精密“投影儀”把設計好的電路圖案,縮小后印在硅片的特殊薄膜上,再通過沖洗定型。光刻是芯片制造的核心技術之一,更是微納加工領域“皇冠上的明珠”。
顯影液則在電路圖案形成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光刻膠顯影過程中,光刻膠的曝光區域會選擇性地溶解在顯影液的液膜中。液膜中光刻膠分子的吸附與纏結行為,是影響晶圓表面圖案缺陷形成的關鍵因素,進而可直接影響芯片性能和良率。
二問:為什么使用冷凍電鏡斷層掃描技術?
目前,國際同行正在利用“原子力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飛行時間質譜”等技術研究光刻的微觀過程和機理,但是這些技術很難“看清”光刻膠高分子在顯影液中的一舉一動。
此次,團隊首次將冷凍電鏡斷層掃描技術引入到半導體領域,設計了一套與光刻流程緊密結合的樣品制備方法。
具體來說,他們在晶圓上進行標準的光刻曝光后,將含有光刻膠聚合物的顯影液快速吸取到電鏡載網上,并在毫秒內將其急速冷凍至玻璃態,瞬間“凍結”光刻膠在溶液中的真實構象。之后在冷凍電鏡下傾斜該樣品,通過采集多角度下的二維投影圖像,實現三維重構,分辨率可達亞納米級。
與傳統方法相比,冷凍電子斷層掃描分析具有顯著優勢,可高分辨率重建液膜中光刻膠聚合物的三維結構與界面分布,還能解析光刻膠分子的聚合物纏結現象。

三問:該發現對產業界意味著什么?
冷凍電鏡斷層掃描的三維重構帶來了一系列新發現。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高毅勤教授表示,以往業界認為溶解后的光刻膠聚合物主要分散在液體內部,可三維圖像顯示它們大多吸附在氣液界面。團隊還首次直接觀察到光刻膠聚合物的“凝聚纏結”,其依靠較弱的力或者疏水相互作用結合。而且,吸附在氣液界面的聚合物更易發生纏結,形成平均尺寸約30納米的團聚顆粒,這些“團聚顆粒”正是光刻潛在的缺陷根源。
“我們由此提出了兩項簡單、高效且與現有半導體產線兼容的解決方案。一是抑制纏結,二是界面捕獲。”彭海琳說,實驗表明,兩種策略結合,12英寸晶圓表面的光刻膠殘留物引起的圖案缺陷被成功消除,缺陷數量降幅超過99%,且該方案具備極高的可靠性和重復性。
彭海琳表示,研究說明冷凍電子斷層掃描技術為在原子/分子尺度上解析各類液相界面反應提供了強大工具,也有助于闡釋高分子、增材制造和生命科學中廣泛存在的“纏結”現象。“我們的方案能為提升光刻精度與良率開辟新路徑。”彭海琳說。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