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榜是中國汽車產業 “卷” 的縮影,卷新車、卷價格、卷技術、卷服務,有時還卷一卷 CEO 的個人魅力。
30 個月,是汽車銷量周榜的生命周期,比如今被極致壓縮的新車研發周期 18 個月略長。2025 年 10 月,依舊火熱喧鬧的中國汽車市場中,再也看不到各種企業官方或民間個人發布的任何周度銷量榜單。不過,如今氣氛激烈的競爭程度,無時無刻不提醒我們 “周榜” 曾經存在過,它就像一只扇動翅膀的蝴蝶,引發了一系列的骨牌效應,下面我們就用幾個詞來回顧一下 “周榜” 生命周期中的中國汽車市場。
內卷:周榜誕生與消亡的同一個原因
時間回到 2023 年的 3 月,春節過后的汽車市場被湖北一槍點爆,原價 21 萬元的雪鐵龍 C6 直接降了 9 萬元,起步價只需要 12 萬元。在這 9 萬元的降幅中,其中有一半是來自湖北政府的補貼。一瞬間,網上出現大量的去湖北 “搶車” 的攻略,還留下了那句著名的 “21 萬的 C6 槽點滿滿,12 萬的 C6 毫無破綻” 真香定律。
那次降價潮首先與國六 B 排放標準實施在即、車企去庫存壓力增大有關,但同時也反映出燃油車與新能源汽車的市場競爭加劇,燃油車市場一次性通過降價釋放此前已經積蓄已久的壓力。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2019 年-2022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單月滲透率從 4.06% 增加到 31.85%,上漲近 7 倍。2022 年全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更是達到了 25%,四年時間新能源市場不斷壓迫燃油車市場,造成了巨大的價格差距和庫存積累,2023 年初在政府補貼的情況下,進行了一次階段性的壓力釋放。
而此時,在互聯網的汽車江湖里,理想汽車率先打破了行業按月發布銷量的慣例,公布了第一份自制周銷量榜單。此舉讓其每個月多了不少宣傳和曝光的機會,也引發了一系列的蝴蝶效應,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許多車企從 “質疑理想,到理解理想,最后成為理想”,紛紛加入到發布周榜的行列中。從此,泛乘用車銷售領域工作人員又增加了一項必做的工作——每周盯榜。
當然,周榜也只不過是一個表象。一周一周滾動的成績單背后,是整個汽車行業被卷動下的躁動與混亂。比如極氪 001 的 “一年磨三劍”(極氪 001 一年兩次換代三代同堂)和智界 S7 的 “一劍磨三遍”(智界 S7 在近一年的時間內三次上市)。
按照常理來說,一般一款車型會每年推一次改款,也叫做某某年款,傳統燃油時代可能在 6 到 8 年之間會進行大換代,每次換代的時候,必然會導致銷量的波動。這種情況在周榜的驅動下,就會讓企業的動作變形,畢竟誰也不想在周榜上有一絲一毫的落后。極氪 001 在 2023 至 2024 年間快速推出 2023 款、2024 款和 2025 款三代車型,改款間隔最短僅 6 個月,雖然這背后是極氪為追趕技術迭代而加速產品更新,但卻反而引發了很多老車主的不滿以及最終導致銷量波動。
與極氪 001 的快速迭代不同的是,智界在其首款產品的發布上,鍥而不舍,在近一年的時間內,連續發布了三次。2023 年 11 月 28 日,華為與奇瑞合作的智界首款產品 S7 正式發布,市場一片叫好,可隨后遇到了交付難題。2024 年 4 月 11 日,華為再次為智界 S7 召開發布會,宣布解決初期交付瓶頸,并開啟海量交付。不過在距離首次上市接近一年的時間點,2024 年 11 月 26 日,智界 R7 再度上市,進行了常規產品力迭代,提升競爭力并讓入門價格下探。這種情況在過去的幾十年的中國汽車市場,甚至百年的全球汽車市場都是極為罕見的,但卻是真實發生了。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兩年,2025 年 3 月 18 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關于規范企業數據發布的倡議書》,明確呼吁企業停止發布銷量周榜。中汽協認為,頻繁的周榜 “不能代表市場規律”,加劇了 “內卷式” 惡性競爭。7 月,中汽協常務副會長付炳鋒再次嚴厲批評這一現象,反問道:“有了周榜單的發布,那是不是接下來還要出日榜單?這種做法嚴重誤導、歪曲了行業運行的實際情況。”
隨后,車企也逐漸調整了此前周榜的方式,如周榜不再包含其他車企的排名,只展示自家數據等等。但仍有一些第三方平臺和媒體在持續發布周銷量榜單,以及一些意見領袖以個人名義發布周度銷量排名數據。不過這種現象在十一黃金周之后,徹底消失了,可以說 “汽車銷量周榜” 在兩歲半的時候,徹底的 “死去” 了。
沿著 2023 年 3 月之后得 30 個月看去,周榜實際上就是中國汽車產業 “卷” 的縮影,卷新車、卷價格、卷技術、卷服務,甚至有時還卷一卷企業的領導人的個人魅力。這種卷的核心動力,正是來自于兩股新舊力量的斗爭。
新舊:能源的新舊與勢力的新舊
先來看幾組數據:2023 年 3 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 67.4 萬輛和 65.3 萬輛,同比分別增長 44.8% 和 34.8%,市場占有率達到 26.6%。2023 年全年汽車產銷分別實現了 3016.1 萬輛和 3009.4 萬輛,同比增長 11.6% 和 12%,創歷史新高。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了 958.7 萬輛和 949.5 萬輛,同比分別增長 35.8% 和 37.9%,滲透率達到了 31.6%。
2024 年全年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達到 47.6%,同比增長 12%,下半年連續五個月滲透率突破 50%。2025 年 9 月,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迎來里程碑時刻——單月滲透率達到 58.37%,創下歷史新高,新能源汽車的單月銷量已達燃油車的 1.4 倍。從 2018 年 1 月僅 1.42% 的滲透率起步,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一路高歌猛進。2024 年 7 月,滲透率首次突破 50% 大關。2025 年更是加速攀升,1-9 月累計滲透率達 52.15%,9 月單月直接沖刺至 58.37%。
這些冷冰冰的數字背后,講述的是一個新品類逐漸從弱小成為主力的過程,也就是新能源和傳統能源在市場當中此消彼長的過程。拉出 2023 年 3 月和 2025 年 9 月單車月銷量排名前三十數據,2023 年 3 月有 11 款新能源產品,但全部來自于四家車企——特斯拉、比亞迪、廣汽埃安和上汽通用五菱。而 2025 年 9 月,有 15 款上榜新能源產品,同時它們分別來自八個企業。新能源的占比提升,同時集中度分散,證明市場已經打開。
值得一提的是,在 2023 年 3 月榜單中的第三名產品,累計銷量超 160 萬輛的 SUV 銷冠,在 2025 年的 10 月被一句 “海獅 06 是宋 PLUS 的換代車型” 所終結。這款曾單月賣出 5.6 萬輛、占據海洋網三分之一銷量的 “神車”,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也或多或少預示著,中國新能源市場正朝向新階段邁出堅實的步伐。另外曾經長期盤踞在中國豪華車市場的 BBA 組合,也就是奔馳、寶馬和奧迪,在 2023 年還各自有一款產品上榜,但在 2025 年也只剩下奧迪 A6L 一款神車。

除了比亞迪這個新能源老將,出現在 2025 年 9 月銷量榜上的還有三款產品小米 YU7、問界 M8 和小米 SU7,它們分別來自于兩家誕生于 2018 年之后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小米和問界。這也引出了另一個新舊對比——新勢力和傳統勢力。新勢力這個詞來自于 “蔚小理” 那一波被稱作互聯網造車新勢力車企的崛起,不過如今 “蔚小理” 也不再孤單,除了小米和問界背后的 “鴻蒙智行”,還有一個持續創造單月銷量新高的零跑汽車的加入。這六個勢力,再加上外資新能源頭把交椅特斯拉所形成的 “BIG6+1” 如今已經可以在銷量上與比亞迪所抗衡。同時這八個品牌也占據了中國新能源市場的半壁江山。

通過對比 2023 年 3 月和 2025 年 9 月品牌銷量排名的前三十可以發現,2023 年的四家豪華品牌只剩下三家上榜,并且無一進入前十名。另一方面,零跑已經摸到了前十名的門檻,而只有兩款車的小米竟然也擠進了前二十名。最令人堪憂的,要數廣汽,廣汽本田、廣汽傳祺和廣汽埃安已經跌到了三十名的底部,只剩下廣汽豐田在苦苦支撐。
在新能源、新勢力的攪動之下,汽車市場的 “上新” 規模也令人嘆為觀止。據不完全統計,2025 年 9 月,國內新車上市數量超 70 款,各類汽車相關發布活動累計達上百場,僅在 9 月最后一周就有 30 余款產品集中開啟預售、亮相或上市。這一數據較 2024 年 9 月的 30 余款新車上市量實現翻倍增長。
新車扎堆上市,特別是新能源車的扎堆上市,也體現出了車企一定的焦慮,這個焦慮的背后,是對這兩年新車銷售高漲的助推——各種 “補貼” 存在明確或可能退坡的擔憂。
補貼:補與退,確定的和不確定的
在政策層面,對新能源最有力的助推要數購置稅減免政策。不過在 2025 年底,此前 2024-2025 年期間每輛新能源乘用車免征購置稅(稅額不超過 3 萬元)將明確退坡,轉換為 2026-2027 年減半征收(減稅額不超過 1.5 萬元)。這意味著,在 2026 年 33.9 萬元(含增值稅的指導售價)以下的新能源車,將會多付出含增值稅的指導售價的 4.42% 稅款,而高于 33.9 萬元的車,將會多付出 1.5 萬元的購置稅,這都是相對于 2024 到 2025 年而言。
除了購置稅,可以看到 2023 年引爆湖北市場的,就是政府的專項補貼,此后各地方補貼層出不窮,但最精確的政策導向,還要數 2024 年 4 月 24 日,國家七部委發布的《汽車以舊換新補貼實施細則》,規定 2024 年 4 月 24 日至 12 月 31 日期間,個人消費者報廢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燃油乘用車或 2018 年 4 月 30 日前注冊的新能源乘用車,購買符合條件的新能源乘用車或 2.0 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車可獲補貼。具體標準為:報廢上述兩類舊車購置新能源車補貼 1 萬元,報廢燃油舊車購燃油新車補貼 7000 元。
而就在三個月之后,即 7 月 24 日,相關部門又發布了《關于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確了在《汽車以舊換新補貼實施細則》基礎上,個人消費者報廢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燃油乘用車或 2018 年 4 月 30 日(含當日)前注冊登記的新能源乘用車,并購買納入《減免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的新能源乘用車或 2.0 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車,補貼標準提高至購買新能源乘用車補 2 萬元、購買 2.0 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車補 1.5 萬元。
此后整個新能源市場仿佛被上了一個政策的發條,特別是對想要購買低價代步新能源產品的用戶非常友好。2024 年上市的售價在十萬以內的吉利星愿,僅僅用了一年時間,就達成了 40 萬的銷量,幾乎成就了一個品類的奇跡,這背后少不了各種 “補貼” 的功勞。
總的來看,目前我國購車的主要優惠政策有四類:第一,就是與新能源直接相關的購置稅政策,當前是免征購置稅,2026 年就會減半征收;第二,是國家的以舊換新政策,也被稱為 “國補”,這個補貼要求比較嚴格,必須要報廢一定要求之下的汽車并買新車才能申請,但額度比較大,買新能源補貼 2 萬,燃油車補貼 1.5 萬;第三,是各地方政府在國家總體政策指導下的置換補貼,也就是 “地補”,只要名下有車,置換購買新車的,買新能源最高補貼 1.5 萬,燃油車 1.3 萬;最后還有一些地方政府推出的促進汽車經濟的補貼,一般來說是限時限量的,以及還有汽車廠商以各種名義推出的打著補貼名義的促銷。
這其中,購置稅減半征收已經板上釘釘,“國補” 還在繼續,但據不完全統計在 2025 年的 10 月,僅有 1 個直轄市(北京)還保留著正常的補貼申請,16 個省(直轄市)暫停,其余省市也存在調整補貼范圍/金額的情況。補貼的暫緩,反內卷的呼吁,銷量周榜的消失,能否讓躁動的汽車市場回歸一些冷靜和秩序,能否真正創造一個良性競爭的空間格局,可能還要看即將到來的 2026 年 3 月了。畢竟如此龐大的市場,慣性依然會推動著所有的參與者,不斷向前,再向前。
題圖視覺中國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