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智元報道
編輯:艾倫
在AI浪潮裹挾下,硅谷掀起新一輪裁員:Salesforce、谷歌、meta等邊裁邊招,甚至簡單粗暴到按代碼量決定裁員名單,而資源轉向前沿大模型;獨角獸與傳統企業亦被波及。基層崗位被自動化壓縮,頂尖AI人才炙手可熱。裁員不止于降本,而是職位版圖重塑的前奏。
一個陰郁的清晨,在舊金山Salesforce公園的親子歌謠活動上,一位年輕的父親——同時也是一名軟件工程師——推著嬰兒車若有所思。
![]()
幾天前,他剛收到Salesforce的裁員通知,成為這家市值2400億美元的軟件巨頭最新一輪裁員中的一員。
同一時間,Salesforce首席執行官馬克·貝尼奧夫(Marc Benioff)正在公開贊美人工智能如何提高生產力。
就在這兩天meta超級智能實驗室大裁600人,有消息稱公司簡單粗暴到使用代碼量決定裁員名單。
![]()
2025年的硅谷,AI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席卷科技行業,一手催生創新,一手引發裁員潮。
TechCrunch較為全面地整理了今年硅谷的裁員清單。
![]()
裁員此起彼伏
AI成幕后推手
獨立裁員跟蹤網站Layoffs.fyi的統計顯示,2024年全球科技行業裁員人數超過15萬。
![]()
進入2025年,這股裁員風暴仍在持續。
今年全球科技公司已削減近10萬個職位,而人工智能的普及和經濟不確定性是主要推手。
![]()
今年4月更是出現單月裁減超過2.45萬人的震撼場面。
![]()
硅谷這個全球創新引擎首當其沖,從互聯網巨頭到初創新星,紛紛勒緊人力腰帶,重塑組織以適應AI時代。
大型科技公司的一系列動作格外引人注目。
谷歌在年初宣布調整組織架構,在「人員運營」和云部門提供自愿離職計劃,同時于10月裁撤了云部門超過100個設計崗位,將資源傾斜至AI產品研發。
meta也幾度出手:年初通過績效評估淘汰了5%的「表現不佳者」,接著在春季縮減了Reality Labs團隊約100個崗位,并在秋季傳出將裁撤約600名AI基礎設施部門員工的消息。
不過值得玩味的是,meta的新任首席AI官亞歷山大·王(Alexandr Wang)領導的TBD Labs頂尖AI團隊則未受影響,在削減舊業務的同時,meta對前沿AI人才依舊求賢若渴。
而Salesforce成為硅谷AI裁員浪潮的縮影。
這家客戶關系管理軟件巨頭早在2023年就累計裁員約8000人,2024年又裁減1000人。
進入2025年,Salesforce在舊金山總部再度宣布裁員262人。
CEO貝尼奧夫在一次播客訪談中直言:AI帶來的效率提升意味著他需要的客服「人頭」足足減少了4000個,「這是過去九個月里最令我興奮的事」。
![]()
昔日以「家庭文化」著稱、將員工視作「歐哈納」(夏威夷語的 'ohana「家人」)的Salesforce,轉眼間成了利用AI大幅縮減客服團隊的急先鋒。
貝尼奧夫一邊高調宣揚人工智能將「激動人心地重塑工作」,一邊揮別數千名員工,引發了坊間對硅谷企業文化巨變的唏噓。
「AI革命」
科技巨頭邊裁員邊招募
硅谷巨頭們在裁員的同時,并未放緩對AI領域的投入和招兵買馬。
這種「邊裁邊招」的戲劇性場景背后,是企業在舊崗位與新崗位之間艱難的平衡取舍。
微軟、亞馬遜等公司高層近來多次發表對于AI取代部分人力的看法,引發廣泛關注。
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今年7月致信員工,坦承為了將公司從「軟件工廠轉型為智能引擎」,裁員所帶來的陣痛令他「寢食難安」。
![]()
這家科技巨頭繼年初小規模裁員后,又在5月一次性裁減超過6500個崗位,占全球員工約3%,成為繼2023年裁員1萬人之后最大的一次收縮舉措。
納德拉表示這一調整是為了投入更多資源發展生成式AI產品(如Copilot)和Azure云服務等前沿領域。
與此同時,亞馬遜自2022年以來已累計裁員約27000人。
CEO安迪·賈西(Andy Jassy)在6月警示員工,隨著人工智能深入業務流程,公司「未來許多工作崗位將不再需要那么多人工」。
![]()
今年秋季,亞馬遜繼續對旗下部門動刀:先是重組了其音頻內容子公司Wondery,砍掉100個職位,并將播客業務并入Audible;
隨后又在設備與服務部門(涵蓋Alexa語音助手、Echo音箱和Zoox自動駕駛等團隊)裁撤約100人。
這些舉措被視為亞馬遜聚焦核心業務、削減冗余、為AI項目騰出空間的戰略調整。
就連Alphabet旗下的谷歌,也感受到了AI轉型的壓力。
今年年中,谷歌砍掉了智能電視部門四分之一的團隊,將資金優先投入AI項目。
10月的裁員中,谷歌云部門的設計和用戶體驗團隊首當其沖,一百多名設計師被裁,據悉正是因為公司要將云業務進一步向AI驅動的產品方向轉型。
與此相呼應的是,谷歌正在內部大力提拔AI研究人才,并傳出計劃在生成式AI領域追加投資的消息。
在這些巨頭公司內部,我們看到了明確的趨勢:傳統崗位和中層管理者職位被縮減,而頂尖的AI科學家、工程師和產品經理愈發炙手可熱。
甲骨文(Oracle)、思科(Cisco)等老牌企業也在緊隨其后。
甲骨文在8月和9月接連在灣區裁員數百人,包括西雅圖101人、舊金山254人、圣克拉拉101人,盡管對外保持沉默但動作頻頻。
Cisco則在加州的圣何塞和舊金山辦公室合計裁撤了221個崗位。
盡管這些公司未將裁員直接歸因于AI,它們的減員往往發生在基礎研發或支持部門,為的是騰出預算投入云服務、網絡安全等與AI高度相關的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Salesforce在裁掉部分員工的同時,正「積極招募」能夠銷售新AI產品的業務人才。
從這些看似矛盾的安排中,不難讀出大型科技公司對未來方向的押注:用AI提高效率,用AI開辟新市場,用AI武裝團隊。
初創與獨角獸
在AI洪流中自我重塑
裁員風暴并不局限于科技巨頭。
2025年,不少創業公司和獨角獸企業也被迫在AI浪潮中轉舵,通過裁員來實現業務聚焦和策略轉型。
8月份,Fiverr這家自由職業服務市場的明星創業公司宣布裁員約250人,占員工總數的30%。CEO在給員工的信中直言,此舉是為了讓公司變得「更精簡、更敏捷,并專注于AI優先的發展」,重組后將減少管理層級,全力打造「AI原生」的產品和服務體系。
![]()
幾乎同時,總部位于以色列的營銷科技公司Yotpo也砍掉了34%的團隊(約200人),關停電子郵件和短信營銷業務,轉而與他家公司合作提供這些服務,并集中資源開發AI驅動的新工具(如自動評論摘要、智能內容排序等)。
兩家以色列「獨角獸」不約而同地以裁員求變,宣告著傳統互聯網業務模式的式微以及對AI前景的豪賭。
在美國,本已合并運營的求職平臺巨頭Indeed與Glassdoor也在7月宣布將合計裁撤1300個崗位,并進行深度整合。
日本母公司Recruit Holdings的CEO出面解釋,這次重組是為了重塑業務流程、專注AI,并整合兩大招聘平臺的資源,以更好地利用AI提升招聘匹配效率。
![]()
顯然,即便是招聘行業自身,也難免被AI撼動:優化算法匹配、自動篩選簡歷等智能工具正削減著人工招聘協調的需求。
一些AI領域本身的公司,面對行業競爭和戰略調整,同樣沒能幸免于裁員的沖擊。
今年盛夏,硅谷數據標注獨角獸Scale AI宣布裁員約200名員工,另終止了500名全球合同工的合作。
令人矚目的是,就在幾個月前,Scale AI的創始人將公司出售給meta,這宗價值約143億美元的收購旨在讓這位創業明星加入meta擔任高管。
![]()
收購的余波甫定,Scale便大舉瘦身,或許是為了在并入社交巨頭前優化賬面支出。
類似的戲碼也發生在埃隆·馬斯克新近創立的xAI:據報道,這家專注通用人工智能的初創公司在加入裁員大軍的首次亮相中,砍掉了約500名數據標注員,相當于其團隊的三分之一。
xAI稱這些被裁掉的「通用AI訓練師」崗位將由各領域的「AI專家」取代,公司將把聊天機器人的訓練轉向更專業的方向。
![]()
一時間,曾追求大規模人工標注數據的AI公司自身開始用更智能的AI手段取代人工,讓人不勝唏噓。
AI創業公司的調整有的源于戰略聚焦,有的則是出于生存壓力。
舊金山的對話式AI初創公司Gupshup在年內進行了兩輪裁員:4月先砍掉約200人,10月又傳出再裁至少100人的消息,累計影響近半數員工。
盡管背靠老虎環球基金等投資方、估值一度達到14億美元,這家公司仍不得不精簡團隊以改善效率、提升盈利能力,同時一邊籌備上市。
另一家主打AI代碼生成的灣區創業公司Windsurf,在被Cognition公司收購后不久也裁撤了30人,并為剩下的200人提供自愿離職買斷方案。
![]()
這家曾被傳是OpenAI和谷歌爭相收購的明星團隊,最終卻因收購后核心人才出走、新東家更看重知識產權等原因而人心動蕩,裁員幾成定局。
由此可見,在資本與巨頭夾擊下,再光鮮的AI創業公司也可能被迫通過裁員求生。
傳統行業與新創企業
無一幸免的寒意
值得注意的是,裁員浪潮超越了純軟件和互聯網領域,波及傳統行業的科技部門和跨界科技企業。
今年3月,美國連鎖咖啡巨頭星巴克宣布裁撤1100名技術員工,轉而將部分技術職能外包給第三方。
一家賣咖啡的公司也積累了龐大的技術團隊,這次調整既是成本考量,也反映出當數字化轉型進入新階段,部分內部IT崗位正在被更高效的外部服務或AI工具取代。
![]()
汽車行業同樣感受到了涼意:通用汽車(GM)在底特律電動車工廠裁員200人,歸因于電動車市場增速放緩;
電動車新秀Rivian更是三度裁員,繼6月和9月合計裁減近300人后,10月又宣布削減600職位(約占員工的4%),以應對行業補貼政策變化和需求降溫。
就連一向穩健的英特爾(Intel)也不再諱言要「瘦身過冬」,這家芯片巨頭在4月一口氣宣布未來將裁減多達20%的員工(約21000人),重點針對其代工服務部門,以削減成本并專注AI芯片制造。
同樣在4月,德國工業巨頭西門子(Siemens)表示將全球裁員約5600人,主要集中在自動化和電動車充電相關業務,以提升競爭力。
硅谷的獨角獸們亦在重新審視增長與盈利的平衡。
共享出行平臺Turo在取消IPO計劃后決定裁員150人以加強財務韌性;
企業協作軟件公司Smartsheet則在被私有化收購后旋即裁掉逾120人,迎接管理層調整;
企業人力資源平臺Workday一反常態地裁減了1750名員工(占8.5%),盡管近年業績穩健,卻選擇未雨綢繆壓縮開支。
一度風光無限的自動駕駛公司Cruise在經歷數起安全事故和監管重壓后,最終選擇解散一半員工并關閉運營,殘存資產被母公司通用汽車收編。
![]()
這個曾被視為未來出行希望的團隊以如此戲劇性的方式落幕,讓無數科技從業者陷入對前景的復雜思考。
人的代價與希望
「AI革命」的兩面
當我們梳理這一年波瀾壯闊的裁員事件,不難發現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線:AI正深刻地改變著硅谷和全球科技產業的人才版圖。
在許多企業高管眼中,AI意味著效率、創新和競爭力,意味著可以用更少的人做更多的事。
然而,對于被裁掉的員工來說,AI則意味著崗位被取代、前景充滿不確定性。
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家埃里克·布林約爾松(Erik Brynjolfsson)一語道破其中悖論:
人工智能的發展總是同時伴隨著工作崗位的毀滅和創造。
在科技公司里,這兩種現象正同時發生——基層崗位的需求在下降,而對AI專家等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卻在飆升。
![]()
2025年的硅谷裁員潮,正是這一「創造與毀滅」圖景的真實寫照。
一方面,人工智能幫助企業「消滅」了許多重復性、支持性的崗位:客服人員、測試工程師、市場運營、甚至寫手和設計師都在AI自動化的沖擊下面臨生存壓力。
今年5月,美國教育科技公司Chegg因為眾多學生轉向ChatGPT等AI工具,業務受挫,不得不裁員逾200人,占總員工數22%;
而曾鼓勵員工大膽使用生成式AI的Canva,在9個月后卻解雇了十多位技術文檔撰寫人——這些崗位或許早已被AI寫作助手所取代。
另一方面,AI浪潮本身也在催生新的人才饑渴。
企業爭搶機器學習工程師、prompt專家、數據科學家等新興角色,高薪招攬,生怕在這場軍備競賽中落后。
Salesforce裁掉4000名客服人員,卻計劃新增5000名銷售去推廣AI產品;
IBM舍棄了200位人力招募專員,用聊天機器人取而代之,卻通過業務轉型實現了員工總數不減反增。
正如行業評論所指出的:
2025年的裁員潮所揭示的,已不僅是企業削減成本的決策,更是AI如何重塑未來工作版圖的先兆。
無論是對公司還是對個人來說,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是:AI正在成為重組工作崗位的核心因素。
對于企業,有了AI意味著可以重塑流程、精簡隊伍或開創新業務;
對于員工,擁抱AI、掌握新技能或許已是繼續站穩腳跟的生存法則。
展望未來,我們也許不得不直面這樣的問題:科技進步的最終衡量標準,不僅在于創造了多少價值,更在于讓多少人獲得了機會,又有多少人為此付出了代價。
隨著越來越多公司以AI取代人工崗位,那些懸于其間的生計得失終將成為衡量這場技術變革成本的標尺。
參考資料:
https://techcrunch.com/2025/10/24/tech-layoffs-2025-list/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