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月25日舉行的2025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主旨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就人類所面臨的新技術帶來的三大風險,進行了分析并提示了應對之道。
姚期智說,現代科技是驅動人類進步的主要引擎,每一輪新技術的發現也帶來了一些副作用,甚至一些危險。其中一個重要例子,是計算機與互聯網的興起,他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創新大潮,讓我們生活變得更加便利,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網絡攻擊。為此,人們發展出了網絡安全技術,該領域不斷發展成熟,讓我們即使生活在網絡攻擊的世界中,仍能夠掌控、控制它,讓網絡廣泛應用。
近年來,合成生物學、人工智能和量子技術的出現,帶來了一些風險。姚期智認為,我們應該將這些風險視為計算機和網絡安全風險的延伸。“我們要有全面、整體的安全觀,來應對這些新的安全新形勢。”
以下是他的演講內容:
國際合作為人工合成DNA研發全新篩查技術
首先,我們來看下合成生物學帶來的風險。人工智能在其中也有些作用。新冠奪走了2000多萬人的生命,未來流行病會更嚴重。如果把危險的基因放到危險的人手中,可能威脅到更多人的生命,并損害公眾對科學的信任。
比如,用人工合成的DNA片段組裝病毒,已經有一些生物學家在作這方面的研究和嘗試。對這些DNA片段進行篩查,就成為必要。如果有人故意制造病毒,現有篩查方法已無法阻止他們。
我參與了一個“安全的DNA”項目,它可以提供快速、免費、可信的合成DNA篩選,來確保所有供應商只要通過這個測試,就可避免一些風險。
這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國際合作成果,也是跨學科的研究成果。合作者來自中國、美國、歐洲,以及中東的頂尖科學家,包括三位圖靈獎得主。
我們是如何進行合作的呢?首先要把問題從生物學問題轉譯成計算機科學問題。我們將所有潛在危險的DNA子串形成一個生物數據庫集合,“如果供應商提供的任何DNA子串屬于這個集合,那么整個DNA子串都會被認為是危險的”。
另一個問題是隱私保護,供應商要保護好客戶訂單的隱私性,同時數據庫也有隱私威脅,有人會偽造訂單,來測試數據庫中條目——在這種交互中,雙方希望交換的是“0和1”(是與否),這就變成一個密碼學問題。
密碼學中的一些經典加密解決方案需要很多算力和存儲空間,在實際應用中,尤其要建立大型數據庫時,就不太適用。
姚期智說,他們的團隊進行了一些創新,被稱之為“單項無狀態哈希函數”。“我們與中美兩國的供應商一起,對15萬基因、6700多萬堿基對進行測試,篩選延遲只有幾秒鐘,相關數據非常好”。他說,如果系統發出警戒,供應商還可通過再次仔細核查數據,并經過倫理委員會審核特許,獲得一些敏感的基因子串。
“這就是一個網絡安全問題的延伸,這些工具都是過去為了應對網絡安全問題創建出來的。”
防止大模型做出“災難性決策”并撒謊
姚期智提到,大語言模型有一些特性,真的可能把人類社會帶到危險境地。
他提到,現有的大語言模型,沒有提供任何隱私保護。用戶輸入的提示會告訴大模型自己要做什么,在交互中也會把自己的意圖泄露給大模型。比如,有人問大模型“我家要裝怎樣的鎖”,這對竊賊會有幫助——必須研發一些保護措施,來避免敏感信息泄露。
姚期智認為,失控是更大的風險,會威脅到人類社會的生存。近幾個月,他們發現,一些前沿大模型如果得到大規模應用,有可能會失控。“幾年前還是理論上建構,但現在這些失控危險變得真實存在。”
“有兩個前沿模型被發現可能通過欺騙和操縱人類,來實現自己的目標。”姚期智說,比如,當它探測出人類想要關閉它的程序,就會想辦法避免,還會通過敲詐來達成自己的目的。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大模型可能會做出一些災難性決策。更可怕的是,大模型還會欺騙人類。它甚至可能舉著國家利益的幌子,謊稱是別人引爆了核彈,而非它自己,哪怕事先人們禁止大模型這么做。
姚期智認為,由于應用場景非常復雜,現有理論和規定無法直接應用。這是大語言模型帶來的獨有全新挑戰,需要深入研究。
后量子時代密碼安全如何保障
另一個安全風險來自量子技術。
眾所周知,量子技術對密碼安全帶來威脅。他提到,量子密鑰分發或者量子位置驗證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方法,它可以代替先前的一些密鑰,它基于用戶的位置,而不是密碼來驗證其身份。
那么,怎么確認用戶就在其申報的地點呢?除了衛星拍照等辦法,還有一種非常簡單的方法,讓用戶同時發送兩條信息并收到回復,如果信息都沒有時差,那就可以確認。
姚期智提到,在預防作弊行為時,只要用戶不能分享量子糾纏,那么這個系統就是安全的。但如果他們可以共享量子糾纏,這種協議就會失去安全性。
最后,姚期智說,強大的新技術在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帶來新的風險,但也開辟出令人興奮的創新空間,催生出一系列全新工具。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