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2025可控核聚變未來產業大會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新型激光聚變方案聯合研究團隊首席科學家、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所長張杰作了題為《激光聚變點亮未來》的主題演講。
可控核聚變俗稱“人造太陽”,是解決人類能源和碳排放問題的一個“終極方案”,已成為全球競相布局的前沿科技領域。它模擬太陽發光發熱過程,在極端高溫高壓下,控制核聚變反應的速度和規模,使輕原子核結合成較重原子核時釋放出巨大能量。聚變能源的主要原料有氫的同位素——氘和氚,其聚變反應產物是無放射性污染的氦。
目前,實現可控核聚變的技術路線可分為磁約束、慣性約束、磁-慣性約束。其中,慣性約束技術的核心部件是激光驅動器,其基本原理是高能激光對稱照射靶丸,壓縮氘和氚燃料引發聚變。2022年,采用激光慣性約束技術的美國國家點火裝置NIF首次實現能量增益(Q>1),引發全球關注,但NIF還存在單次脈沖能量輸出低、重復頻率不夠高等缺陷。
張杰院士領導的團隊也在研發激光慣性約束技術。他在演講中帶來了振奮人心的好消息:“我們的能量增益會比美國計劃的能量增益高3倍,就是美國的4倍。我們的重復頻率是美國的5倍。”
張杰院士介紹,人類文明在過去200多年里因為三次工業革命,得到了加速發展。三次工業革命的底層邏輯,就是能源技術進步,能源的能量密度大幅提升。“而我們今天研發的激光聚變,將給人類帶來幾百萬倍的能量密度提高,所以科學家預計,激光聚變給人類帶來的工業革命成果將比過去三次工業革命的總和還要大。在座各位一定要好好鍛煉身體,健康地活著,享受即將到來的激光聚變時代。”
原標題:《張杰院士:我國激光聚變的關鍵指標超越美國,將引發第四次工業革命》
欄目主編:黃海華
作者:解放日報 曹嘉陽 俞陶然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