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耐克聯合創始人比爾·鮑爾曼(Bill Bowerman)用家里的華夫餅機倒出了第一雙跑鞋的橡膠底模——從此,跑鞋第一次真正“咬”住了跑道;1978年,前NASA工程師法蘭克·魯迪(Frank Rudy)將“空氣囊”加入耐克鞋底,緩震從物理材料躍升為工程系統——氣體分子被關進透明的囊腔,跑者腳下第一次有了“可視的空氣”。
這些新技術不僅徹底改變了跑鞋格局,也向世人展示了一種耐克精神:用全新方式解決老問題。
![]()
法蘭克·魯迪(Frank Rudy)
進入新世紀,基普喬格穿著Nike Alphafly原型鞋,以1小時59分40秒的跑完了馬拉松,突破了人類生理極限。這雙“超級跑鞋”,采用了ZoomX高回彈泡綿與全掌碳板結構——后來,世界田聯甚至因此更新了鞋底厚度與碳板層數的競賽規定。
![]()
2019年,埃魯德·基普喬格(Eliud Kipchoge)穿著Nike Air Zoom Alphafly Next%的跑鞋的原型,以1小時59分40秒的成績完成了馬拉松挑戰。
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連鎖效應:當技術進步到足以改變成績結構,規則也必須重新制定。而耐克正是以此為使命——用科學實驗室的思維,擴展運動世界的邊界。
如今,在耐克波特蘭總部的“勒布朗·詹姆斯創新中心”內,耐克運動研究實驗室(NSRL)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動作捕捉陣列與可模擬極端環境的氣候艙。每一項創新,從力學、熱濕傳導到空氣動力學,都在這里經過嚴苛驗證;每一項設計,都是人類運動數據被重新翻譯成鞋底曲線、紗線密度和氣囊結構的過程。
2025年10月23日,耐克發布神秘的“四件套”:大賽前緊張導致發揮不好,天氣太熱影響運動表現,天冷時運動衣服不停穿穿脫脫,想走得更遠但體力不允許……這些問題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次我們親自探訪耐克運動研究實驗室(NSRL),聽聽耐克的新解法,體驗耐克的黑科技,看看這次耐克又將以怎樣的方式,重新定義“突破”本身。
Nike Mind,從足底到心智
耐克首席科學官Matthew Nurse教給我一個簡單的實驗:
單腳站,然后閉上眼睛單腳站;接著保持閉上眼睛,把頭仰起來單腳站。你會發現,保持平衡的難度不斷增加。
Matthew解釋道,這是因為人體的平衡依賴各種知覺的反饋,閉眼關閉了視覺信息,仰頭混淆了前庭系統對空間的感受,此時就很難保持平衡。
為什么看似毫無關聯的身體部位,會相互產生影響?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無時無刻不在接受著密集的感官信號。而這種相互影響,也存在于你的“一頭一腳”中。
在運動時,我們主要關注于肌肉系統和心肺系統。但是正如之前的小實驗,腳底皮膚的反饋對你的運動看似無關,但卻尤為重要。
這是因為腳踩下去的感覺,會經過神經直通大腦,從而調整你邁出的每一步。
今年的一項新研究指出:當身體的外部環境不穩定或人的視覺信息受到限制時,對足底進行額外的適當刺激,能夠有效減少身體姿勢的搖擺,還可以優化肌肉的反應模式,從而優化身體的站立姿勢和效率,讓你站得更穩。
此外,一項2016年針對芭蕾舞者的研究也顯示,增強腳底的觸覺刺激有助于提高踝關節位置的感知能力,使運動者在受到干擾時肌肉反應更加迅速,進一步改善身體的姿勢,以及控制身體的能力。
目前很多運動裝備在追求舒適和功能性的同時,卻讓我們離自然的感受越來越遠。耐克著眼于這一點,努力讓我們的腳重新與大地連接。
![]()
Nike Mind
Nike Mind 001與NikeMind 002是耐克首批以神經科學為基礎開發的鞋款。
它幾乎顛覆了人們對鞋子結構的想象——它不是為速度而生,而是為“感知”而造,旨在讓身體重新學會“聆聽”腳下的世界。
Nike Mind的主要結構有兩個關鍵點——中底和節點。中底是一體發泡成型的,負責對腳部的穩定與支撐,22個獨立的球狀泡綿節點則鑲嵌在中底上,它們獨立于鞋身其他部分,以類似活塞的節奏垂直移動,直接反饋地面的質感,放大足底感覺。
與腳接觸的最上層是可四向伸展的柔性防水內層,可以像皮膚一樣隨動作微調。
22個節點是Nike Mind的核心設計——它們并非增加摩擦力的靜止結構,而是能在三維方向上微調位置和壓力分布,每個節點能精準傳導腳下的地面觸感,并將這些感覺信息傳遞到足部對應區域的感知受體。
![]()
區別于只有鞋內面有凸起的普通足底按摩鞋,對腳部肌肉僵硬“向上”的“單一刺激”,Nike Mind鞋底的每個凸起都可以獨立運作,在你踩下去的時候,向下“萬向受力”,柔軟的泡綿材料,隨著你的動作再輕柔回彈,將地面的凹凸精準傳遞到腳底。隨著每次動作,大腦隨之接收到一連串細微信號,形成更豐富的感覺反饋。它不追求完全的穩定,也區別于普通按摩鞋僵硬的“硌腳”感受,而是讓身體重新適應微小的不平衡——就像“冥想”時重新感受自己的呼吸。

Nike Mind 節點特寫
在Matthew的引導下,我穿上Nike Mind 001,腳下的感覺非常奇妙,就像走在一張永遠踩不破的泡泡紙上,不停變換重心時,能感受到腳底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走在不同質感的地面上——草地、沙礫、混凝土、地毯——腳底的感受都會變化。
除了增加感知維度,耐克研究還發現,足底反饋和人的心智緊密相連。
人類腳底分布著密集的皮膚感受神經,它們持續感知壓力、剪切力和振動變化,并將信息通過下肢神經傳至脊髓與大腦,再與視覺、前庭及本體感受反饋共同整合,完成對身體姿態和重心的實時校正——這是維持平衡與精細運動的基礎。這種動態觸覺回饋不僅幫助身體更快地識別重心變化、維持平衡,還能激活與專注和平靜相關的大腦感覺區,為運動前的心理準備“預熱”神經系統。
耐克的研究不止于平衡和矯正,而是找到了更深的關聯:增強足底感知反饋能提升α波活動。
α波是頻率在8-13赫茲(Hz)的腦電波,通常在閉眼安靜時出現,代表大腦處于放松但清醒的狀態。它被視為“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橋梁,與緩解壓力、促進情緒穩定、提高學習和記憶能力有關——這正是Nike Mind希望幫助運動員抵達的“心流起點”,幫助運動員在賽前達到更加專注的狀態,從而更好地投入比賽。
著名足球運動員埃爾林·哈蘭德(Erling Haaland)在穿著后總結:足球講究專注。我在每一步都能感受到鞋子所帶來的反饋,它讓我在場上始終保持平衡穩定。
![]()
Nike Mind的背后,是耐克心智科學部門(Mind Science Department)。在此之前,我們大多只關注運動裝備如何提高物理層面的運動表現,忽視了頂級的競技往往是心理上的角逐,而耐克心智科學部門專注于感覺、知覺、認知與運動的研究,和認知科學家、運動神經科學家合作,探索身體與大腦的深層聯結。
裝備是否能讓運動員更加自信?是否能讓運動員身心愉悅、更能投入到比賽之中?一件“幸運戰衣”,如何讓運動員發揮出更好的水平?這些原本不能量化的微妙感受,正在被耐克以科學逐步解構。
從運動員心理和感知的角度出發,耐克正在創造全新的產品類別。
例如,能幫助運動員更好地進入狀態的鞋、恢復型服飾,以及提供身心協同訓練方案的數字服務等。耐克已經不再局限于既有的技術演進,而是開拓了一條融合心理健康與運動表現的創新路徑。從感官維度重新審視運動員的需求,耐克邁出了具有前瞻性的第一步。可以預見,未來我們將看到更多基于心智科學原理的創新產品,推動運動表現邁向“身心合一”的新階段。
從腳到踝,還能更省力點嗎?
當雙腳與大地重新建立連接,交給耐克實驗室的下一個問題隨之而來:如何讓每一步走得更加輕盈?
這次,耐克實驗室給到的答案是——向上延伸到腳踝。
腳踝關節是人類行走與跑步的主要動力來源之一。研究表明,在步行中,踝關節產生的力量約占下肢總輸出的39%,在跑步中更是高達47%。為了給腳踝更多支持,耐克推出了又一項顛覆性的原型技術——Nike Project Amplify,一款為行走與慢跑提供動力支持的腳踝外骨骼系統。
![]()
Nike Project Amplify
Nike Project Amplify就像“腳上的電動自行車”,由鞋體、馬達、電池環、鑲嵌在鞋底的碳纖維板與運動算法共同構成。Project Amplify的動力單元安置在腳踝外側,由環繞小腿下端的磁吸電池供能,Project Amplify通過算法識別穿戴者的步態節奏,與鞋底嵌入的碳纖維板協同,在使用者每一次提踵時輸出精準助力,讓腳步更輕,邁步更遠。
試穿Nike Project Amplify的感覺非常神奇,系統啟動之后,小腿上的環自動收緊,動力開始從腳下傳到小腿上,工程師告訴我,他們把這個過程叫做“hug”,就像一個有力的擁抱。走了幾步之后,Project Amplify學會了我的走路姿態,開始主動匹配我的動作節奏,在我邁步的瞬間釋放推力。我感覺就像到了一個重力系數更小的星球,行走的物理規則被完全改變了。
能實現無縫銜接的自適應,主要得益于Nike Project Amplify的算法,這套算法由耐克運動研究實驗室(NSRL)開發,結合耐克積累的海量運動捕捉數據訓練而成。它可以識別不同速度、步幅與落地角度,通過微調馬達輸出,實現推進力與動作的平衡。Project Amplify還能與配套App 聯動,讓用戶自定義推進力強度、能量輸出模式與恢復節奏。對于部分測試者而言,Project Amplify能幫助他們把慢跑配速從每英里12分鐘提升至10分鐘,甚至達到7分鐘。
![]()
Nike Project Amplify的意義在于,它讓“外骨骼”不再是實驗室里的概念,而是成為身體的延伸。它提醒我們,科技的終極使命,不是替代人類,而是放大人類的能力本身。
知冷知暖,讓身體更愛表現
輕盈不止來自雙腳。要真正保持持久的舒適狀態,人體的溫度管理同樣關鍵。于是,耐克把對空氣的想象,從鞋底一路延伸到服裝層面。
過去30多年,耐克FIT系列始終被視作服裝創新領域的行業標準,從體溫調節到專業防護,全面革新了運動服裝行業。耐克以FIT 命名的面料系統有Dri-FIT 速干系列,和Storm-FIT防風防水系列,而今年,耐克一口氣革新了兩個系列:Therma-FIT保暖系列,和Aero-FIT散熱系列。
Therma-FIT Air Milano:把空氣灌進衣服里
在寒冷的高原與冬季賽場,如何實現隨身控溫,一直是運動裝備的難題。傳統羽絨服依靠羽絨或P棉蓬松層來鎖住空氣,而耐克直接將空氣本身變成了主角——以 Therma-FIT AIR Milano 為代表的 Air Apparel 系列,把空氣當成了中間層。
![]()
這款外套采用雙層復合結構,中間的填充層是可控的空氣腔體。運動員可通過一個僅掌心大小、類似粉底液瓶的輕量氣泵,在約30秒內完成充氣或放氣。充氣后,夾克的空氣腔體迅速膨脹成形,如同一張超輕睡墊般在身體表面形成氣流緩沖層;放氣后,它則變為柔軟貼身的防風衣。耐克的工程師將氣囊布局與人體熱力圖一一對應,在需要保溫的部位精準填充空氣,使熱量均勻分布。
未充氣時,它相當于一件衛衣或輕薄風衣;完全充氣后,則能達到中量羽絨服的保溫等級——一件衣服擁有四種溫度狀態。充氣層的R值可在50至270 rCT之間自由切換,既能在清晨訓練時保暖,也能在陽光升起后快速降溫。

這件“空氣夾克”經過超過400小時測試與數字建模優化,可承受4000次充放氣循環,保持五天以上氣密狀態。測試團隊在科羅拉多的高海拔環境中進行了跑步、滑雪、徒步與騎行實驗——運動員普遍反饋其升溫速度比傳統羽絨快數倍,重量更輕,透氣性優異,“就像被一層空氣溫柔擁抱”。
今年冬天,Therma-FIT AIR Milano將在米蘭冬奧會亮相,在極寒山地條件下為頂尖運動員提供保護。
Aero-FIT:讓空氣在皮膚與衣物之間流動
Therma-FIT Air Milano解決了寒冷,Aero-FIT則為高溫與濕度的問題提供了答案。當氣候變成影響競技表現的變量時,耐克用全新的紡織結構重新定義了“透氣”。
Aero-FIT是由100%回收紡織物制成的,高性能散熱系統:70%來自工業邊角料,30%來自消費后紡織品。它通過化學回收重建高純度聚酯分子,再紡成高彈性、高導濕性能的紗線。這些紗線在6000針提花機上精準織造,形成開放與封閉結構交錯的紋理,像一張精密的空氣導流地圖——讓空氣在皮膚與衣服之間自由穿行。
![]()
Aero-FIT
其核心理念是:增加空氣流速,強化蒸發散熱。當皮膚表面空氣流動加快,汗液蒸發效率提升,熱量被更快帶走,從而減少熱應激、延長高強度表現時間。Aero-Fit 在實驗室測試中比以往頂級排汗面料透氣性提升238%,是目前耐克服飾透氣性能的最高值。
設計師根據不同運動的熱力分布打造定制導流紋路:
跑步服飾正面迎風,Aero-FIT 的前胸編織成流線型氣流導紋;
網球運動頻繁側移,設計則將氣流線布置在腰部兩側;
籃球和足球等對抗型運動,針織結構則強化抗拉扯性能與垂墜感。
每一條線跡、每一處網眼都源自耐克運動研究實驗室的數據建模——從運動員汗腺分布到身體高熱區,再到動態動作捕捉,最終形成一套“看得見空氣”的服裝語言:橢圓形網眼分區是它的標志性符號,淺色區域代表更高的空氣流通速率,視覺上就能“看到清涼”。
![]()
Aero-FIT 不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種氣候策略——在更炎熱、更潮濕的未來世界里,它讓運動員以最少的能量消耗保持專注與冷靜。
如果將人類挑戰極限的征程視作一場漫長的進化,那么耐克始終是這場進化中最敏銳的加速者。它不改變目標,卻以科技為“催化劑”,大幅降低突破所需的“能量勢壘”,讓不可能成為可能,將運動員的意志、力量與汗水,更高效地轉化為賽場上真實的速度、高度與耐力。
人類的極限從來不是終點,而是一道等待被科技、精神與決心共同擊碎的壁壘。此次耐克全新推出的“突破四件套”,正是這一理念的具象表達——它以新思路重構可能,用新想法瓦解邊界。科技,讓每一個突破的念頭不再懸浮于空想,而是化為可穿戴、可體驗、可實現的真實存在。
參考文獻
[1]Strzalkowski NDJ, Peters RM, Inglis JT, Bent LR. Cutaneous afferent innervation of the human foot sole: what can we learn from single-unit recordings? J Neurophysiol. 2018 Sep 1;120(3):1233-1246. doi: 10.1152/jn.00848.2017.
[2]Trotman M, Ha PL, Tucker K, Cattagni T, Hatton AL. The effects of plantar surface stimulation on neuromuscular responses during standing balance and gait in healthy and clinical popula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J Electromyogr Kinesiol. 2025 Jun;82:103007. doi: 10.1016/j.jelekin.2025.103007. Epub 2025 Apr 2. PMID: 40198975.
[3]Miranda DL, Hsu WH, Gravelle DC, Petersen K, Ryzman R, Niemi J, Lesniewski-Laas N. Sensory enhancing insoles improve athletic performance during a hexagonal agility task. J Biomech. 2016 May 3;49(7):1058-1063. doi: 10.1016/j.jbiomech.2016.02.022. Epub 2016 Feb 16. PMID: 26944688.
[4]Moon J, Pathak P, Kim S, Roh SG, Roh C, Shim Y, Ahn J. Supra-threshold vibration applied to the foot soles enhances jump height under maximum effort. PLoS One. 2022 Apr 6;17(4):e0266597.
[5]Caminita M, Garcia GL, Kwon HJ, Miller RH, Shim JK. Sensory-to-Motor Overflow: Cooling Foot Soles Impedes Squat Jump Performance. Front Hum Neurosci. 2020 Oct 9;14:549880.
[6]Waddington G, Adams R. Football boot insoles and sensitivity to extent of ankle inversion movement. Br J Sports Med. 2003 Apr;37(2):170-4; discussion 175.
Steinberg N, Waddington G, Adams R, Karin J, Tirosh O. The effect of textured ballet shoe insoles on ankle proprioception in dancers. Phys Ther Sport. 2016 Jan;17:38-44.
-果殼商業科技傳播聯合出品-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