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
如何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助力社區基層治理?10月21日下午,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中共靜安區委宣傳部共同舉辦,曹家渡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協辦的“理潤申城·靜安——理論‘靜’距離”對話活動在金融街靜安中心舉行。
本次活動以“基層治理塑造大宜居:城市社區善治的理論與實踐”為主題,通過“內場對話+外場集市”的創新形式,推動理論宣講與實踐展示深度融合,助力靜安探索宜居城市治理新范式。
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治理
來自曹家渡街道的圖書館館長鮑偉莉、西片綜合網格工作站站長熊慶莉、社會工作辦公室主任胡俊琳先后分享了基層善治案例,生動展現了黨建引領下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治理的創新活力。
社區讀書節增添書香氣。鮑偉莉介紹,曹家渡街道自2004年起創辦了全市首個社區讀書節,舉辦多種多樣的文化活動,同時建設街道知書驛站、居民區標準化書屋、社區圖書漂流點,打造社區讀書網絡陣地。居民自發成立了讀書小組,形成“全民悅讀”的濃厚氛圍。
樹木遮擋治理溫暖人心。熊慶莉表示,樹木遮擋治理是常見的居民訴求,但受困于協調難、周期長,治理效果不佳。在積累了一定的個案經驗后,曹家渡街道制定了上海首個街道級樹木治理《工作指引》。該指引量化了申請標準、樹木修剪標準等指標,建立了“一樹一議”專項研判標準,明確認定流程,并形成了全市首個居住區綠化“負面清單”。熊慶莉說:“從解決一件事到解決一類事,我們走的是一條從被動響應到主動促進服務的路”。
志愿服務讓愛傳遞。胡俊琳介紹,曹家渡街道實現了全國志愿服務“四個100”,即全國志愿服務先進典型宣傳活動項目大滿貫。“最美志愿者”卜佳青長期活躍在艾滋病防治公益活動的前沿,并面向社區居民開展應急救護培訓。“最佳志愿服務組織”上海青艾健康促進中心關注公共衛生與健康教育,組建了高校HIV檢測點。“最佳志愿服務項目”“愛傳遞·再生電腦教室”項目利用閑置電子產品為鄉村學校建設電腦教室。“最美志愿服務社區”曹家渡街道持續打造服務陣地、團隊、品牌、項目,以志愿服務推動社區治理。
社區治理需兼具技術理性與人文溫度
華東政法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黨委書記、教授童瀟認為,社區善治需遵循一套系統法則,其核心是踐行“人民城市”理念,融合技術理性與價值溫度。基于上海的實踐案例,童瀟總結了社區善治的“六維法則”,具體體現為:通過硬件與智慧監測筑牢“韌性”底線;聚焦“一老一小”響應“民生”關切;以黨建引領與機制創新促進多元“協同”;激發居民“參與”實現民主治理;通過微更新與文化植入提升“美感”品質;借助數字化手段實現“智慧”賦能。童瀟指出,人民城市的上海實踐表明,唯有將科學治理與人民至上相結合,才能在復雜系統中構建出既有煙火氣又有幸福感的宜居共同體。
上海社會科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員薛澤林表示,人機智能時代,具備自主性與交互性的“智能體”正成為社區治理新主體,推動治理邏輯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它能精準聚焦公共議題、整合多元利益、優化協作網,但其深度應用也面臨責任界定模糊、算法信任不足、數字鴻溝及技術邏輯與社區人情社會難以適配等挑戰。未來需通過制度創新,構建人機責任共擔框架,發展可解釋、可參與的信任機制,推動技術邏輯與社會價值的創造性融合,以夯實人機協同的治理基礎。
在互動交流環節,專家與主持人圍繞“技術賦能與人文關懷如何平衡”“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的靜安路徑”等議題展開深度對話。有在場嘉賓提問,街道在推進智能化的過程中,如何避免老年人等不擅長使用新技術的群體被排除在社區治理外。薛澤林表示,引入數字技術參與社區治理并不意味著要讓其完全占據主導地位。童瀟指出,要實現對老年人的“全域友好”:在提供便利的線上參與渠道的同時,也要保留線下渠道,“同時不要低估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的能力”,童瀟補充道。
外場同步設立的“寶藏曹家渡”理論宣講集市,是曹家渡街道“引航傳習所”理論宣傳品牌的最新嘗試,當天首次亮相。現場設置“聚力展示區”和“新知互動區”兩大板塊,通過宣講團風采展示、黨的創新理論互動問答、文化體驗、便民咨詢等項目,將理論宣傳融入居民日常生活,讓社區治理成果可感可及。
原標題:《人工智能如何助力社區基層治理?這場對話活動提出建議》
欄目編輯:李一能
本文作者:新民晚報 曹博文 實習生 唐茹粵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