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帶貨主播的數字人分身凌晨 2 點還在直播間帶貨和粉絲互動,擁有創作版權者的 AI 機器人在作者離線時自動創作。如今,這類由 AI 智能體驅動的工作場景已悄然出現,這種 “躺著就能賺錢” 的模式,被稱為 “睡后經濟”。
在 AI 技術的支撐下,“睡后經濟” 可以在休息、睡眠等非主動勞動狀態下,由個人控制或擁有的資產、智能體,持續創造經濟價值。“睡后經濟” 已經不同于房產租金、股票紅利、專利版稅等傳統被動收益模式,不單純是 “錢生錢”,而是 “讓系統替代人類勞動”,能以不在場、高頻率、自動化的方式,實現 “工作持續進行、收入持續增長”。
“睡后經濟” 走進現實并非科幻,目前已在儲能、共享經濟、數字創作等領域落地應用。在儲能領域,智能電廠是典型案例。這類電廠依托 AI 算法分析電價波動,在電價低谷時自動儲電、高峰時放電,通過 “低買高賣” 的模式實現收益最大化。在數字創作領域,內容創作者可借助 AI 寫作機器人,按預設主題和風格生成文章、視頻腳本等并自動發布。即便創作者處于休息狀態,AI 仍能持續產出內容,帶來點擊率分成、廣告收入或粉絲打賞;不少電商平臺也已引入這類技術,自動生成并實時更新商業推廣素材。在共享經濟領域,閑置的存儲設備、無人機、清潔機器人等資產,也可通過專屬平臺進行共享調度,成為持續獲取收益的工具。理論上,一切可聯網的設備、可度量的算力與存儲資源,都能通過平臺在人類休息時持續創造價值。
有人據此暢想,未來的職場內卷有望得到緩解,職場關系也會更趨平衡,普通人能空出更多時間回歸家庭。然而,“睡后經濟” 本質上是對智能化、自動化技術潛力的深度挖掘,這些技術能否為大多數人擁有和使用、是否會催生新的技術霸權,仍有待觀察。
此外,“睡后經濟” 的落地應用高度依賴智能體和算力支持,在可預期的階段內,并非每個人都能輕易獲取這些資源。再者,人工智能源于人類的技術研發,,AI 寫作雖能按指令生成內容完成工作,但要具備人類的思辨能力,顯然還需時日。
相較于人力,AI 經常扮演的還是輔助重復勞動與決策的角色。對于無人駕駛、生成式 AI 等應用相對廣泛的領域,往往還離不開人類的把關。即便越來越多的新技術讓人有機會 “躺賺”,人類的情感和判斷力仍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能為 “睡后經濟” 劃定權益邊界、完善監管機制的,終究還是人類自己。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