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多年,波士頓動力似乎始終沒走出MIT校園。人形機器人之爭,已經跳過了概念階段,進入到全面商業化階段,波士頓動力快要連網紅都當不了了。
作者 | 盧 梭
編輯 | 王金曉
波士頓動力賬號的最新一期視頻,觀看量只有67萬次。
最近三個月,賬號觀看量最多也不過百萬次。
而在7年前,黃色機器狗Spot的視頻觀看量高達1.7億次,全網轟動。
“網紅”隕落,這家人形機器人“燈塔”,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2
賣身
在那個人形機器人尚處萌芽期的階段,波士頓動力極其超前,并不缺少關注度。
終止與軍方合作后,谷歌遞來橄欖枝,兩家充滿未來感的科技公司一拍即合。谷歌以30億美元的價格高調收購波士頓動力。
這一年Petman 迭代而成的Altas原型機正式亮相。波士頓動力已經打造出了四足和人形機器人。

與軍方合作,賣身谷歌,這一系列的舉措為波士頓動力奠定了發展基調:學院派,是To G、To VC思維。
這種思維主導下,波士頓動力依然像搞學術研究一般,是申請經費模式。專心搞研發,專心做宣傳拿“經費”,不顧及商業化。
2015年,Spot 的概念介紹視頻走紅。一年后正式問世。
這只黃色四足狗在此后多年一直是外網的“網紅”。2018年,Spot開門的切片視頻病毒式傳播,再度火爆一時。
在社交媒體的經營方面,波士頓動力可謂頗有心得。
但投資人并不是慈善家,投資是為了回本,無法忍受一個持續虧損且看不到盈利希望的公司。谷歌最終放棄掉了波士頓動力。
孫正義成為新的買家。2017年,軟銀以當年的價格獲得波士頓動力的控制權。
在軟銀的控制下,波士頓動力開始迅速商業化。
2019年,波士頓動力面向特定客戶推出Spot租賃服務,每月租金最高2000 美元。
2020年,開啟售賣服務,單機售價高達74500美元。
然而,波士頓動力似乎更擅長做網紅,擅長做技術,卻并沒有去思考機器人的作用是什么。消費者不是買不起就是買不到,好不容易拿到手了還沒有合適的使用場景。
Spot銷量慘淡,只賣了不到400臺。

彼時,軟銀面臨巨額虧損,不得不甩賣資產自救,長期虧損的波士頓動力再次被賣身。
這一次的買家是韓國現代集團,收購價只有9.21億美元,給到的估值是11億。算下來,在這筆交易中,軟銀損失了約150億人民幣。不考慮通貨膨脹因素,估值比當年谷歌收購時縮水了63%。
現代集團的這筆收購另有深意,因為此時,新能源汽車市場點燃,具身智能與新能源汽車開始融合。
機器人市場變天,波士頓動力的地位一落千丈。
4
卷王
從馬斯克與Figure AI開始,機器人的進化速度陡然加快。
市場已經進入商業化、AI能力、成本控制的全面比拼。
波士頓動力在自主進化能力、成本控制、商業化等方面都上有明顯欠缺。
此時,中國企業開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給波士頓動力身上的稻草又增加了一顆。
2021年12月,工信部等十五部門將人形機器人明確納入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支持建設國家級創新平臺,加速產業升級。
2023年10月,工信部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三步走”目標。
2025年央視春晚上,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扭秧歌”,驚艷全球。揭開了中國企業在人形機器人市場的面紗。
中國企業雖然在AI能力上尚有差距,但是強大而完善的供應鏈能力卻讓成本控制的長板充分發揮。
當馬斯克還在宣揚1萬美元的價格時,宇樹的第三款機器人已經做到了3.99萬元。
更為關鍵的是,宇樹已經做到了盈虧平衡,自2020年起持續盈利,媒體報道,2024年宇樹凈利潤接近一個億。這在全球范圍內都是絕無僅有。
宇樹正在進入技術與業績的齊頭前進,日前,宇樹發布了新一代仿生人形機器人——Unitree H2。整體形態更加接近真人的狀態,可以從容的進行舞蹈、武術展示,各關節的活動十分絲滑。

中國企業更加務實,從一開始就與產業緊密綁定。
優必選中標覓億汽車9051萬元訂單,與居然之家簽訂500臺仿真人形機器人采購協議,2025 年計劃交付數百臺,2026 年目標數千臺。今年全年,優必選Walker人形機器人獲超6.3億元訂單。
智元機器人和宇樹科技中標中國移動1.24 億元人形機器人代工訂單,其中智元機器人中標7800萬元的全尺寸人形標包。
除了上述企業,樂聚、傅利葉、普渡科技、銀河通用、眾擎機器人等企業登上舞臺,這些企業有著清晰的使用場景,如工業制造、家庭服務、醫療、科研教育、配送等等。
目前,人形機器人之爭,已經跳過了概念階段,進入到全面商業化階段。
與之相比,波士頓動力除了做網紅,依然沒有找到方向,商業化竟然依賴股東。今年4月,波士頓動力公司和現代汽車集團宣布深化合作計劃,現代汽車集團在未來幾年將購買“數萬臺”機器人。
去年,波士頓動力迎來了又一次重大更新。液壓版Altas宣布退役,電驅版 Altas上線。
波士頓動力揭示了Atlas的六項重大技術更新。
這款機器人身價約為15萬美元,折合人民幣107萬元。不但無法跟中國企業的性價比對比,連與Figure AI等美國企業都沒有可比性。
發展多年,波士頓動力似乎始終沒走出MIT校園。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