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徐匯西岸的模速空間,作為一座“AI超級工廠”,在落地短短兩年時間,已經形成了超10萬平方米的孵化載體,吸引超過200家企業入駐,不僅是全國首個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更是一片充滿活力的創新熱土,在這里,年輕人的含量尤其密集,打破常規,不怕試錯,從0起步,在這里,年輕人們正創出一個又一個奇跡。今天我們就一起去認識一下模速空間里的一些年輕人。
“用了什么算量數據庫?怎么處理?”“用的是pycon數據庫。”
![]()
模速空間的公共區域里,98年的李良偉,正和伙伴們一起,優化著他們研發的這款面試輔助軟件,這款軟件能夠自動適配各種大模型,來幫助面試者進行預演。軟件的開發團隊一共五個人,清一色的九五后,創始人李良偉對于自己親手組建的這支團隊極為驕傲。
![]()
“我們招聘了一些在傳統招聘市場上可能不那么受歡迎的同學,”“面試狗”AI創始人李良偉說,“我更看重他們用AI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他看來,AI能幫助愿意學習、肯動手的人,將能力從五六十分提升到九十分。
![]()
團隊里的胡新海,來自湖南,性格靦腆,畢業后的幾段工作經歷都不順利,幾經挫折后投了簡歷來到這里從事前端開發。盡管不善言辭,但他愿意自己琢磨用AI來解決問題,半年多下來,李良偉已經在考慮要給小胡期權了,在他看來,小胡學習的自驅力,甚至比一份名校學歷更寶貴。
胡新海回憶道,當時的面試主要聊的都是技術問題,之后還直接上手操作了項目,考核的是如何利用AI一同排查、發現并解決問題。
![]()
團隊里的實習生小毛,還是上海二工大電子信息工程的大四學生,同樣,依靠著自我的快速學習能力和對AI工具的研究熱情,他已經快速上手,可以獨自擔負公司十多個社交平臺帳號的矩陣營銷。“有了AI,就像身邊有位全方位專家,”毛宇皓說,“人工操作費時費力,現在完全不同。”
在李良偉看來,AI時代會賦予年輕人更多機會,也正是因此,他才主動放棄了阿里算法專家的穩定工作,離職創業,投身AI產品開發。“未來垂直領域一定會出現小公司顛覆大公司的情況,”他堅定地說。
![]()
一年時間里,他們研發的這款軟件,用戶已超過20萬人,其中一半是付費用戶,客單價在200元左右,實現了300萬營收。對于一家初創公司來說,這樣的成長已是難得。而類似的創業故事,在徐匯西岸的模速空間里,比比皆是。像這家星圖比特的團隊中,不少員工也都是半路出家。
![]()
畢業于上海商學院園林設計專業的楊孔慈,學的專業 與人工智能毫無關系。此前在一家游戲公司實習時,她參與和園林花卉有關的手游項目開發,過程中恰好用到了AI工具,就此開始了奮發的自學之旅。“興趣是第一老師,”她說,“真正喜歡,再累也不覺得苦。”
![]()
而畢業于利物浦大學的團隊創始人張炯,從業經歷也很豐富,在IBM工作多年后,又跳槽接觸到了金融相關,之后又進入清華系算法研究院工作,30歲才開始創業。2022年,星圖比特接入openAI,成為國內最早一批做AIGC應用的公司。在團隊的努力下,如今的星圖比特,憑借20人左右的團隊規模,已經能創造上千萬的營收規模。原本需要三個月人工審核的文本,用他們的AI產品,十萬字的文字五分鐘就能出基礎校對結果。
正如果麥文化副總裁蔡鈺如所說:“以前編輯若是六十分水平,用了AI至少能保證八十分。而八十分以上,仍要靠人的創意——這才是人真正的價值所在。(AI賦予了)能夠變成‘六邊形戰士’的機會。”
![]()
揭牌僅2年的上海模速空間,如今作為上海高質量孵化器之一,有超過200家大模型企業入駐,覆蓋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全鏈條,在這個年輕人集聚的社區里,研發氛圍濃郁、信息密度極高,更為難得的是,在這里,他們仍然保有著最寶貴的好奇心,擁有對未來的無限創意。
![]()
“在這個時代,感興趣真的是第一位,”張炯說,“大模型能力強了,探索疑問的成本和難度都在下降。有興趣,就可以做各種嘗試。”
![]()
經過兩年的發展,模速空間吸引了來自五湖四海的青年人才,而政策扶持、加上生態集聚,也讓更多人工智能創業企業,能在這里快速落地、高效試錯,從“萌芽”走向“成長”,模速空間已經成為黃浦江畔的“AI超級工廠”,正源源不斷地產出創新成果,為上海建設人工智能高地注入強勁動力。
看看新聞記者: 應冠文
編輯: 張予洋
視頻編輯: 呂艷
攝像: 孔權
責編: 李鵬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