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IT時報報道,10月13日凌晨,成都一輛小米汽車因車主醉酒超速行駛失控碰撞并起火,救援者發現車門外拉不開,砸碎玻璃后車內也無法開啟,全隱藏式電動門把手在斷電后徹底失效,最終導致悲劇發生。此類事件并非個例,2024年3月,山西某高速一輛新能源汽車因電源線切斷電動門把手失靈;2025年3月,安徽高速又一起撞擊事故中隱藏式門把手因斷電失效,安全隱患問題不斷被推至公眾眼前。
數據顯示,2024年因車門把手故障引發的交通事故同比上漲47%,其中約80%集中在隱藏式門把手車型。業內人士指出,部分車企為降低成本、迎合“極簡科技感”而采用此類設計,但其過度依賴電子信號,一旦斷電或碰撞導致線路松脫,“開門”就變得困難。中保研2024年碰撞測試報告顯示,配備純電控隱藏式門把手的車型,側面碰撞后車門成功彈出概率僅為67%,遠低于傳統機械門把手98%的概率。
《IT時報》實地探訪近10家新能源汽車品牌門店發現,不同品牌在門把手安全冗余設計上存在差異。少數品牌如特斯拉部分車型采用“電子控制+機械保底”設計,華為與奇瑞合作的智界R7、S7車型,極氪7X等車型在安全冗余配置上相對完善;而更多品牌的安全冗余設計仍顯薄弱,不少車企仍主推全電動隱藏式門把手,僅采用“半機械式”設計,實際操作中并不能在極端情況下有效打開車門。
9月24日,工信部發布《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擬于2027年1月1日實施。新規提出三大核心要求:所有車門必須配置具備機械釋放功能的內外把手;外把手需預留不小于60mm×20mm×25mm的操作空間;若裝備電動式車門內把手,應同時配備具有機械釋放功能的車門內把手。這意味著全隱藏式車門外把手將被禁止使用,新規將“安全冗余”從可選項變成必答題,這對全球車企都是不小的挑戰。
新規設置了差異化過渡期,新申報車型7個月內執行,已獲批準車型可延長至19個月。車企已開始積極應對,吉利、長安汽車等均表示將按法規適配門把手配置。隨著新規落地和行業反思深化,隱藏式門把手將告別“野蠻生長”,進入“安全優先、適度創新”的新階段。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