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譜這波急著裁員,就是為了在上市前把報表做好看點。”
一位國慶節前“被離職”的智譜員工劉峰(化名)向搜狐科技表示。
最近,正在沖擊IPO的AI大模型獨角獸智譜陷入裁員爭議。智譜方面此前就裁員消息回應稱,網上不實造謠行為屬個例,并表示近目前有50個崗位需求待招。
這種說法遭到了劉峰的駁斥:“裁員和招聘本身不沖突,而且很多崗位開放了很久,基本沒有再進人。如果真的在招聘,為什么都不讓被裁的員工內部轉崗呢?”
搜狐科技從劉峰等離職員工了解到,智譜自7月份以來,Aminer、BigModel、商業化和智譜清言等多個業務團隊陸續調整,其中CEO張鵬負責的商業化部門下的產研中心被裁撤。
劉峰透露,目前智譜這波調整陸續減員近百人,其中很多都是9月下旬被突然通知,沒有給太多緩沖,不少員工的期權問題也懸而未決。
對前述消息,有智譜內部人士告訴搜狐科技,此次是基于公司戰略目標的人員調整,不存在直接解散產研中心,也并未波及這么多人,其所了解的是大概涉及十余人。
對這家公開估值超400億元的獨角獸來說,上市可能是其當前最為緊迫的任務。但商業化壓力也如影隨形,裁員無疑是一種降成本的直接方式。
在劉峰看來,這種方式“粗暴且短視”,也是智譜商業化壓力的凸顯。“今年DeepSeek對智譜的沖擊還是挺大的,訂單受到了影響。”
顯然,智譜的A股之路,伴隨著陣痛。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智譜想要在大模型時代賺錢,和上一代AI四小龍一樣不易,甚至更難。

裁員波及近100人
劉峰沒有想到,在他和團隊還在加班忙著做產品和項目的更新時,9月底前一周突然被HR約談,以公司內部調整為由,成為了被優化的一員。
從約談到關閉公司賬號,再到發郵件解除勞動合同,在智譜近兩年的劉峰前后僅歷時3天,他對公司的做法至今感到不解。
不少人和劉峰都有類似遭遇,有的拿了賠償“當天簽字、當天走人”,有的以業績不達標為由被勸退,有的未接受賠償則被單方面解除合同,已有離職員工發起勞動仲裁。
劉峰透露,智譜這輪調整實際上從今年7月份就陸續開始,目前波及近百人,從智譜最初做的知識圖譜平臺Aminer開始,到承擔智譜一定營收的BigModel(大模型開放平臺),都有裁員指標。
“最近這波則集中在商業化和智譜清言團隊,很多前面沒談攏的也直接裁了。”劉峰介紹,智譜清言主要是研發算法團隊,“至少走了一半”,商業化團隊主要是裁撤了產研中心。
搜狐科技了解到,智譜的商業化部門,在今年上半年負責B端的前COO張帆離職后,由負責G端的張鵬統管。內部按業務線劃分為央國企(運營商、金融)、泛互聯網、國際和分公司,同時設立了產研中心和華北、華東等交付中心作為支持團隊。
“這次直接解散了有60多人的產研中心,其中約一半被裁,包括這個中心的負責人,另一半分流到交付中心。”
一位因此被裁掉的智譜前員工介紹,產研中心主要負責智能體平臺和MaaS平臺,是智譜商業化比較重要的產品線,而且今年上半年整個收入和項目情況都還不錯。
“感覺業務發展挺好,但突然就沒了,沒有任何征兆,也沒有高層解釋原因。”智譜在解除合同上給出的理由是:公司內部架構調整后所在部門及崗位取消,且公司無其它崗位。
不少獲得期權的員工或也因此面臨損失,智譜給出的方案是按原始價格進行回購。劉峰提到,部分離職員工沒同意,這跟當前估值差異太大,“聽說公司也請了股權律師來應對”。
搜狐科技了解到,智譜人數最多時超1000人,包括實習生和外包。此次調整前,智譜正式員工約六七百人。天眼查顯示,2022年-2024年,智譜參保員工從196人增長到647人。
“核心的AI院和工程院部門,這次基本沒動。后續可能還會調整,但應該不會那么粗暴了。”劉峰表示。

業務產品重心調整
智譜突擊裁員,除了劉峰等離職員工認為的有出于上市的考慮,還暴露出智譜在業務產品方面重心的變化。
G端和B端是智譜商業化的核心,這是張鵬負責的業務,阿里云前高管陳雪松、飛書前高管吳瑋杰在加盟智譜后分別具體負責這兩大塊。
據智能超參數統計,今年前三季度,智譜中標項目37個,披露金額超2億元,分布在通信、政務等行業,而北京、杭州兩個政務項目金額就占超60%。

不過,從中標項目類型來看,智譜有收斂參與政企市場大模型定制開發類項目的跡象。
不少觀點認為,智譜跟原來的AI四小龍的商業模式比較接近,太多的私有化項目,成本太高,商業模式也不吸引投資人。參考常年虧損的商湯,上市后股價長期低迷。
“這次裁撤產研中心,應該也是智譜想慢慢調整定制化項目,產研和研發部門一般都是成本中心,不能帶來直接收入。”前述該部門離職員工透露,智譜考慮后續私有化項目的定開部分都轉給外包去做,盡可能地把產品交付工作變得標準化,以此降低成本。
張鵬此前提到,智譜的商業模式包括API調用、基于云端的私有化方案、完全私有化的方案,以及軟硬件一體化方案等。
面向開發者的API調用最輕量化,是所有大模型廠商都想跑通的模式。智譜此前披露去年BigModel年收入激增超30倍,吸引70萬企業和開發者,但還未成為營收主力。
以央國企客戶為主的私有化項目則撐起智譜營收大頭,但這是臟活累活,AI四小龍就因此陷入商業泥潭。要訂單還是要利潤?智譜可能需要做出權衡。
智譜在C端也有不少嘗試調整。除類ChatGPT產品智譜清言外,智譜今年還推出智能體Auto-GLM、面向海外的Z.ai平臺,以及多模態AI陪伴產品動動動物圈等。
去年智譜花錢對智譜清言進行了一波推廣,使其一度成為國內月活前五的AI產品,但今年在DeepSeek、豆包、元寶等沖擊下增長受限。
據AI產品榜,今年9月智譜請言APP月活712萬,國內排名掉到后十,相較去年12月僅增長40萬,而Web訪問量同期則出現100多萬的下降。

多位智譜相關人士表示,智譜不會放棄C端,但智譜清言基本不會再有額外的預算和資源,C端產品優先級將轉向Z.ai。
Z.ai是智譜今年4月面向全球推出的AI模型體驗平臺,智譜還專門在AI院下設立了團隊負責該產品。據前述機構,今年9月,Z.ai的Web訪問量達346萬,不到半年就超過智譜清言的245萬。
有智譜員工表示,推出Z.ai主要是考慮到大模型C端產品在國內難變現,海外相對容易,為此不惜花錢買了英文域名,主要面向東南亞、中東等市場。
目前,Z.ai尚未推出付費模式。有觀點認為,智譜想去海外賺錢也不容易,因為到了海外會面臨ChatGPT、Gemini等頭部產品的競爭,對團隊也會有不同要求。
劉峰認為,智譜的很多C端產品是為了來驗證和優化模型,并不是從用戶需求出發,所以智譜想要做出好的產品有難度。

IPO之路還有多關要過
目前,正是智譜上市的關鍵期。今年4月,智譜開啟上市輔導,預計10月完成輔導且在年底前提交招股書。
因此,智譜趕在9月底突擊裁員,使得劉峰等不少離職員工都認為,公司為了沖刺上市要做利潤,“要用這批員工的利益去換取上市的利益”。
中金公司早前發布的第一期輔導進展報告顯示,智譜計劃在境內上市。這辟謠了此前智譜計劃轉向港股上市的傳聞,而境內上市基本可以確認就是科創板。

此次的調整為智譜的IPO之路蒙上陰影,而真正的挑戰還是在技術和商業化方面,這在很大程度上將決定上市的估值走向。
目前,國內外大模型的技術競爭依然還在持續,意圖布局海外的智譜無法松懈。
多位智譜內部和離職員工都有提到,智譜去年為全面對標OpenAI,各種模態模型都在做,資源和精力分散,但今年重心回到基模,包括大語言模型和推理模型。
智譜今年9月底發布的GLM-4.6則重點發力Coding,對標Claude Sonnet 4,號稱國內代碼能力最強的模型,這也推動智譜在全球大模型排名中有所提升。
但這意味著成本的增長。劉峰透露,智譜主要成本在于算力租賃,今年投入預計將超去年。
公開信息顯示,智譜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披露的累計融資超過100億元,除阿里、騰訊等巨頭,還拿到了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多地國資,為智譜提供了一定周期的彈藥。
“大模型是個拉鋸戰,沒辦法像互聯網公司一樣大力出奇跡,無法一勞永逸。”這種無止境的技術競賽,也彰顯了智譜要上市融資的緊迫性。
在商業化方面,據媒體報道,張鵬此前預計智譜今年的收入將達到 2024年4200萬美元總額的4倍,即超過12億元人民幣。
但業內認為,這可能更多指向項目訂單金額,很多項目付款周期長。“商業化壓力挺大,智譜年中銷售的KPI業績指標也翻倍了。”劉峰提到。
此外,不少員工還提到了智譜的治理結構、內控管理等問題。中金公司在前述輔導進展報告中就有提到協助智譜完善治理結構、財務規范性、內控有效性等問題,智譜還新增了李涓子擔任董事。李涓子是清華教授和智譜股東,智譜創始人唐杰是她的學生。
搜狐科技了解到,目前包括智譜董事長劉德兵、CEO張鵬和負責人力、行政和財務的總裁王紹蘭,以及AI院、工程院等部門的十多個業務負責人均是清華系背景。
劉峰則提到一個令他感到疑惑的現象,不同于OpenAI的管理層變動,智譜很多核心高管,包括COO張帆、CSO張闊、CFO彭建標等離職后,智譜基本沒再引入外部高管。
核心高管頻離職,暴露出智譜管理團隊的動蕩。搜狐科技還獲悉,智譜首席生態官劉江也早在上半年離職,去年底從外部引入的智譜清言負責人胡云華則轉去合資教育公司或過渡離職,但智譜方面對此否認。
作為第一家沖刺IPO的大模型獨角獸,智譜上市對行業來說具有標桿意義。但顯然,這家公司要過的關還很多。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