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消息, 第八屆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圍繞《自動駕駛熱潮下的冷思考——安全與發展》這一主題,舉辦了一場圓桌對話。地平線CEO余凱、蔚來CEO李斌、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CEO吳博銳、Momenta CEO曹旭東展開深度對談。

對于自動駕駛行業的商業模式和盈利前景,余凱給出了自己的分析。
他認為,從商業模式角度來講的話,既有供應商模式,即通過為新車提供零部件、芯片或軟件,一次性獲取相應收益;也有循環性的收費模式,比如月度收費模式。當自動駕駛發展到L4、L5級別,真正出現一個能基本像機器人一樣,每小時都幫你開車時,你為何不為此付費呢?就像付工資一樣。就像微軟的Office 360現在采用的月度收費模式,在L4、L5級別自動駕駛時代是有可能實現的。
“無論是供應商模式,還是月度訂閱模式,其實我們都做過詳細測算,這是一門巨大的生意。比如說芯片,現在英偉達的Thor,價格已經接近甚至達到700到1000美金,地平線的芯片也從一開始的幾十美金走向了幾百美金,如果面向未來,這些芯片成為車輛標配,假設全球每年有1億輛新車,那么即便算力成本不增長,這也將是一個每年幾百億美金到千億美金的市場,規模相當于今天的手機芯片市場,或者說服務器芯片市場的規模了。每年全世界有新增的1億臺‘服務器’在馬路上行駛,而這些‘服務器’里都有芯片、軟件和傳感器。所以我覺得這個生意模式本身并沒有太大問題。”余凱指出。
同時,余凱也特別指出,這個生意關鍵在于它也是一個非常收斂的模式。比如說在PC時代,底層的芯片和操作系統基本上都收斂到微軟和Intel,而到了移動時代,操作系統基本上是安卓,底層就是高通和MTK,這兩家基本上占據了主導地位。所以我覺得,未來自動駕駛底層核心技術的供應商,大概會是第一名、第二名占據主要份額,可能第三名會稍微分得一點,但整個生意模式是非常自洽且成立的。(果青)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