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李斌哥的日子還是挺爽的,旗下三個品牌銷量都還過得去,之前許下四季度盈利的目標,看起來不說從從容容,游刃有余,也至少是有個盼頭了。
但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今兒個蔚來的股票卻三線大跌。。。
其中,港股一度暴跌13%,新加坡市場股價下跌10.2%,美股夜盤也大跌超10%,截止咱們發稿子,蔚來官方還沒對此事進行任何回應。

咱們也去看了下發生了啥。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是鬧麻了。
蔚來喜提了一個貨真價實的無定語第一,也就是國內首個被國家主權基金告上法院的車企。
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在美國法院指控蔚來虛增收入和利潤,這故事看著是不是有點眼熟?差評君又仔細一看,發現這都是8月的事,結果今天被海內外各大媒體給捅出來了。

真就是有人想要讓李斌哥匆匆忙忙,連滾帶爬嗎?
這次起訴的GIC,其實就是新加坡用自己的“閑錢”建立的,由政府控制和管理的專業投資公司。體育界這幾年常見的各種大財團什么沙特主權基金、卡塔爾財團都是類似。
而不同于石油大佬們對體育的熱愛,GIC常常投資科技互聯網企業。這次的新聞主角蔚來就被他們投過,此外像小米、阿里、京東們都是他們的投資對象。
那作為蔚來金主爸爸,它這次咋就跟蔚來耗上了?
其實吧,GIC這次起訴還是因為陳年舊事。
他們主要糾結的點,和2022年 “ 灰熊 ” ( Grizzly Research )做空蔚來的故事沒啥差。

咱也借這個機會,跟不知道前因后果的差友們嘮嘮。
說到底,當年灰熊和今年GIC都在糾結的一個點,那就是蔚能這個公司。
大家都知道,蔚來汽車自打誕生起,金字招牌就是換電。
而依托換電的結構,蔚來還推出了個BaaS( 電池租用、換電服務 )。這個BaaS其實就是用戶可以只從蔚來那買車,但不買電池,每個月交點月租租電池用,而且這月租還能在買斷電池的時候拿來抵扣。
就靠這么一招,蔚來的車價一下子就降下來了,而且車主們也不用擔心電池折舊等等損耗。

所以據去年蔚來財報估算,蔚來車主選擇BaaS的比例已經達到了6成,可以說用戶還是很樂意BaaS買車的,光是編輯部的幾個蔚來車主,就都是BaaS方案的擁躉。
但偏偏是這個BaaS方案,給蔚來招來了外界最猛烈的質疑,因為包括灰熊機構和GIC,都覺得BaaS給蔚來財務數據注了不少水。
根據灰熊2022年發布的做空報告顯示,2021年前9個月蔚來營收的10%,以及凈利潤的95%,都是靠BaaS刷出來的。
換句話說就是,蔚來賣車根本不賺錢,全是靠賣電池在撐場面!
細心的你可能發現了,蔚來BaaS的收入會被質疑,是因為車主向蔚來租電池的環節中,多加了一個中間商武漢蔚能。

2020年8月,就在蔚來BaaS方案正式上線的前2天,寧德時代、蔚來汽車、國泰君安、湖北科投等幾個金主爸爸共同出資,正式成立了武漢蔚能電池資產有限公司。
這家公司主要的業務也很簡單,就是專門負責購買蔚來家的電池,然后租給蔚來BaaS車主。
那為啥要整個新公司來倒騰電池呢?
蔚來這邊的說法是有個資產公司,和金融機構的合作更順利,未來還能發展成電池銀行,吸引很多的車企加入換電大陣營。

但在灰熊和GIC看來,這壓根就是蔚來左手倒右手的小把戲。
沒有上市的蔚能大量采購蔚來的電池,默默承受“未能”的壓力,然后把美好的“未來”留給上市公司蔚來。。。
因為按照一塊電池正常7年左右的租期,蔚來拿到的錢是一年或者是一季度一結算,可經過蔚能的一倒手,蔚來可以提前7年把電池收入直接寫進財務數據。
換句話說,蔚來約等于就是從蔚能那,提前預支了 7 年的收入。

GIC在起訴書中聲淚俱下地寫道,就是因為這種騷操作,蔚來在2020年4季度的財報收入直接從28.5億元暴漲到66.4億元,股價也在2021年初沖上歷史最高點62美元。
可在起訴書上沒寫的是,要不是這種“有鬼”的確認方式,GIC可能也不會在2020年8月到2022年7月,高位接盤買入了大量蔚來的股票。
要知道,后面蔚來的股票大跌,GIC可以說是給賠了個底朝天。。。

為了佐證自己的猜想,GIC還找了一大堆理由。
比如蔚能瞎吹的電池銀行有譜嗎?它現在有且唯有蔚來這么一個客戶,這能干凈嗎?
而且兩家的電池都混著一起用,壓根就沒區分,甚至蔚來還在蔚能企業高層安插滿了自家員工,目的就是把蔚能當成了蔚來的充電寶。
不僅如此,他們還覺得蔚來早就意識到蔚能的故事容易有馬腳,所以找了很多空子鉆,但好像又沒藏太住。
比如,蔚能除了蔚來以外剩下的三個投資者,寧德時代是蔚來的電池供應商、湖北科投是蔚來上市前的投資人、國泰君安則是蔚來IPO時的投資人。

而且蔚來在手握蔚能55%的經濟利益時,還把自己在蔚能的股權占比卡死在了20%以下。
因為根據美國通用會計準則(GAAP),持有超過20%的股權通常被推定為擁有重大影響力,往往需要合并報表,那樣一來,就沒法在財務上只報喜不報憂了。
最夸張的是,GIC甚至翻遍了李斌過去的發言和關系網,像是蔚能壓根沒錢買這么多電池,李斌和蔚來動用自己關系網瘋狂給蔚能拉融資等等。
但其實吧,咱翻來翻去,也沒發現GIC這次有什么新東西,說的基本都是2022年灰熊聊過了的。
而早在3年前,蔚來就針對這些問題作出了回應,甚至還專門成立了獨立委員會,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獨立內部審查,結果就是這些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
比如蔚來就一直公開表示自己BaaS方案的租賃收入方式,完全符合GAAP的要求,而且2022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也早已詢問蔚來相關問題,后續也沒有進一步動作(當然這并不代表蔚來沒有問題,大概率還是想等法院對相關案件的宣判結果落地)。
也曾有外部會計師事務所在獨立調查中對財報進行檢查,甚至不少吃瓜的會計師們都在網絡上表示,光從蔚來財報看,并沒有什么大毛病,反而是當年灰熊的做空有點為做而做的意思。
說白了,在蔚來角度看,灰熊壓根就是沒理解BaaS商業模式的創新性,誤解成了數據造假。

至于誰對誰錯,其實早在2022年灰熊的做空報告出來后,美國部分投資者就已經發起了集體訴訟,但目前法院并未宣判。
而且,美國法院在最新的10月3號提交的文件顯示,因為這次GIC的起訴與2022年針對蔚來的訴訟類似,目前法官已經暫停審理此案,得先排隊等上一波關于蔚來財務造假集體訴訟案定案。
當然了,像是蔚能具體的財務數據、蔚來是否刷單,到底是不是有意避開審查實質性控制蔚能等等質疑,咱們也還是希望蔚來能真正拿出些硬貨,來個漂漂亮亮的還擊。
要是真的違規犯錯,那除了用戶的口誅筆伐,斌哥恐怕還得吃到巨額罰單。
反過來,如果GIC只是因為虧慘了在這找場子,我只能說,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