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范兒
一則看似尋常的高管離職公告,卻再次將泡椒鳳爪第一股有友食品推上風口浪尖,因為這已是公司上市六年來第五次董秘更迭且僅上任三個多月。
與高管頻繁變動形成鮮明反差的是,有友食品2025年上半年迎來久違的高光時刻,不僅業績回暖,股價也翻倍上漲,因而山姆救活了有友食品一時成為投資者熱議的話題。
浮華之下,這家家族企業卻存在治理混亂、產品結構單一、渠道依賴、應收賬款激增、實控人家族分紅及高位減持套現等一系列問題。
董秘流水席與家族套現
9月16日,有友食品發布公告,副總經理兼董事會秘書肖傳志于9月15日提前離任,距離其6月6日上任僅三個多月,原因顯示是個人職業發展規劃。這一消息如同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激起了資本市場對有友食品治理結構的廣泛質疑。
此次減持的時機值得玩味。在有友食品股價較2024年低點最高漲幅翻倍后不久,公司就發布了實際控制人減持股份的公告,這一行為引發了投資者的強烈質疑。
在9月16日的業績說明會上,有投資者直接發問:在公司業績剛剛有好的起色,前幾年分紅大股東拿走幾個億的情況下,為什么選擇此時開始減持?并且是頂格減持?
對此,有友食品的回復較為官方:大股東減持系其基于自身資金規劃作出的決策,程序符合相關規定。
實際上,有友食品自上市后堅持每年高比例分紅。上市頭兩年的股利支付率在44%左右,2021年至2023年低谷期的現金分紅金額分別為2.01億元、1.41億元、1.07億元,股利支付率均超過90%。2024年,有友食品的股利支付率進一步增至127.77%,分紅金額2.01億元,超過當期歸母凈利潤。這對于持股高度集中的鹿有忠家族而言,無異于變相發錢。
今年上半年,有友食品擬向股東每股派發現金紅利0.23元,共計派現9836.92萬元。疊加上半年擬分紅金額,有友食品自2019年上市以來累計現金分紅達9.25億元,其中實控人家族分走超過6億元。
這種股價好時減持套現、業績差時靠分紅獲利的操作,可能會挫傷投資者對公司長期發展的信心。
山姆依賴癥與業績虛實
1997年,國營餐館廚師出身的重慶人鹿有忠投資成立有友食品,開始了長達二十多年的泡椒鳳爪生意,并在2019年成為泡椒鳳爪第一股。
上市后,有友食品的業績表現宛如坐上了過山車。在2021年至2023年,公司營收由12.2億元下滑至9.66億元,歸母凈利潤由2.2億元減少至1.16億元,疲態盡顯。
然而,從2024年開始,有友食品的財務曲線呈V型反轉。2024年全年,有友食品實現營收11.82億元,同比增長22.37%;歸母凈利潤1.57億元,同比增長35.44%。進入2025年,增長勢頭進一步加速,上半年實現營收7.71億元,同比增長45.59%;歸母凈利潤為1.08億元,同比增長42.47%。
扭轉這一局面的關鍵,正是與山姆的合作。2024年7月,有友食品成為山姆脫骨鴨掌產品的供應商,并成為山姆渠道的爆款之一。此后,有友食品還在山姆推出酸湯雙萃、青菜系列等新品。
海通國際研報顯示,在渠道結構上,山姆會員店成為有友食品最亮眼的增長引擎,根據第三方調研數據,山姆的爆品動銷強勁:鴨掌月銷約為小幾千萬,6月初上新的酸湯雙萃月銷已突破千萬,4月下旬上新的素菜系列月銷達大幾百萬,現已完成下架換新。
與山姆的合作,無疑是有友食品2024年以來業績反彈的核心變量,但這種合作模式的風險,正隨著時間推移不斷暴露。
首先,應收賬款爆炸式增長。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末,有友食品應收賬款為7461萬元,較2023年的379.5萬元激增1866%。其中,應收賬款的第一大欠款人金額超5000萬元。今年上半年,有友食品的應收款達1.56億元,而去年同期的應收款僅為1375.74萬元。
此外,有友食品的產品結構單一化問題依然突出。上半年,以禽類制品為主的肉制品貢獻收入7.13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93.42%,集中度進一步提升;而蔬菜制品及其他收入5016.57萬元,同比下滑1.63%,占比降至6.58%。盡管脫骨鴨掌成為山姆爆款,但2025年上半年泡椒鳳爪仍貢獻約50%的營收。
最關鍵的問題在于,泡椒鳳爪這一細分領域門檻低,競爭已經越來越激烈。大量低價產品的沖擊,對有友食品的產品定價、市場份額及盈利能力構成挑戰。
目前來看,有友食品的發展策略可能會使其陷入一個兩難境地:深度綁定山姆,可以維持相對較高的品牌形象,但規模增長的天花板清晰可見,且風險高度集中于單一客戶。而如果選擇全面擁抱零食量販渠道,雖然可以快速擴大銷售規模,但又可能被卷入低價競爭,面臨品牌價值被稀釋的風險。
結語
從泡椒鳳爪第一股光環,到六年五換董秘的治理亂象;從連續三年業績下滑,到依賴山姆的V型反轉;從家族成員高額分紅,到實控人高位減持,有友食品正面臨內部治理失序、業務結構單一、外部渠道依賴的多重困境。
山姆或許能帶來一時的銷量奇跡,但無法替代企業自身的產品創新、品牌建設與治理能力。當一家公司的命運被綁定在單一渠道的采購訂單上,當管理層更關注如何從資本市場套現而非如何提升企業價值,其所謂的高增長便如同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城堡,看似雄偉,實則脆弱不堪。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