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9 月 18 日消息,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本月發布了《城市出行的就業韌性:網約車司機就業圖景與職業表現(2025)》報告,對網約車司機的職業收入、工作體驗、保障體系及發展趨勢進行了系統分析。
報告顯示,網約車司機月均收入 7623 元,在六類藍領職業中(網約車司機、外賣員、貨車司機、快遞員、制造業普工、建筑工)位列第二。一線城市日均上線時間大于等于 8 小時的網約車司機平均收入為 11557.1 元。相比其他藍領職業,網約車司機的收入滿意度較高。

在網約車工作中,運價和單量、獎勵和補貼、油電成本及提現效率等共同影響著司機的實際收益。抽成比例也影響司機的收入感知。數據顯示,2024 年滴滴所有訂單平均抽成比率為 14%。本次調研顯示,滴滴抽成有高有低,也有很多負抽成,抽成是隨供需情況、訂單匹配難度、天氣情況等條件變化而變化。按照交通部抽成“陽光行動”的要求,滴滴平臺從 2022 年開始上線透明賬單功能。本次調研中,有 44.3% 的司機了解滴滴透明賬單。
網約車工作工時彈性高,司機可以依據個人與家庭需求自由上線或休息。50.3% 的網約車司機認為自己“工作時間長”,這一比例在外賣員、貨車司機和建筑工分別為 68.7%、70.27%、85.1%。
績效與認可方面,77.7% 的司機反饋可以通過透明賬單了解收入及抽成比例。比較而言,僅 24.23% 的貨車司機對運費有信心,75.77% 的司機擔心貨主拖欠運費。
成長與職業機會方面,網約車司機安全培訓覆蓋率高達 95%,繼續從事意愿也達到最高(75.7%);外賣員培訓率 82.3%,留任意愿 68.4%;貨車司機與建筑工的培訓覆蓋率僅 65.22% 和 71.5%,對應的留任意愿則降至 50.29% 與 46.8%。
報告還比較了不同藍領崗位的凈付出,即工作要求與工作資源的比較。工作要求越高、工作資源越少,則該職業的凈付出越重。總體而言,網約車司機的凈付出屬于中等偏低水平。

調研樣本中,62.8% 的司機是家庭唯一的就業人員,有 77% 的司機是在失業后轉入網約車行業。平臺為傳統崗位流失者提供了低門檻、高彈性的就業通道。超過一半的司機是家庭唯一或主要收入來源,約 8 成家庭處于財務壓力偏重狀態,這也促使他們傾向于選擇可即時結算、時間彈性的工作模式。
這份基于 13 個省市 5400 多位網約車司機的調查報告顯示,網約車司機的平均年齡約 39.8 歲,整體呈現“中年化”特征。
就工作時間看,網約車司機日均在線時長平均值為 6.41 小時。分布峰值出現在大約 10 小時附近,表明大多數司機的日均在線時長集中在 10 小時左右,但有 0.59% 的司機日均在線時長超過 15 小時。
IT之家查詢獲悉,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是由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就業促進會聯合發起組建的學術研究機構,由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運營。該中心宗旨在于推動新就業形態研究,為政府決策部門提供理論和實證分析證據,為新就業形態總量、就業質量、勞動關系、社會保障等領域研究提供平臺。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