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
9月16日,來自俄羅斯、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哈薩克斯坦等11個國家的12位外國記者走進全國唯一的自然環境下航天育種基地——陜西省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地面選育基地。該基地以150畝核心試驗區及新增126.265畝設施農業用地的規模,向外界展示了中國航天農業科技的前沿成果。
![]()
在研究中心科普研學部部長楊勇帶領下,記者們走進田間地頭,參觀了航天瓜果蔬菜種植區、牧草選育實驗區和太空糧油作物示范區。奇形怪狀的"打爛掛"葫蘆、降糖辣椒等特色品種引發外媒濃厚興趣。當看到富含蛋白、具有降三高作用的“蛋白草”時,記者們紛紛俯身掐菜,快速將菜葉沖洗干凈后嘗了起來。白俄羅斯明斯克-新聞通訊社(Minsk News Agency)編輯布內吉亞·阿納斯塔西亞(Anastasiya Bunehina)感嘆道:“味道不錯,吃起來像我們國家的野菠菜。”
![]()
據楊勇介紹,研究中心的蛋白草目前已經跟西安本地的茶莊合作研發出降三高的航天品質茯茶。“我們有多個牧草品種正應用于大健康產業。”他告訴記者,“我們正在研發新的蛋白菜產品,未來將通過技術轉化推動航天育種牧草產業鏈發展。”
![]()
作為陜西省科技廳批準設立的科研機構,該中心通過太空誘變技術,結合分子育種和傳統方法,致力于選育優質、抗逆、高產植物的新種質。中心主任李艷愷教授表示,針對中國北方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面臨的沙漠化、糧食安全等挑戰,中心依托陜西航天產業和人工智能技術優勢,聯合西安國家超算中心,研發農業智能裝備及航天農業大模型,為科學決策提供支持。
目前,中心已與歐洲科學院院士塞爾索·格雷博吉(Celso Grebogi)等國際團隊開展合作,在多機協同控制、復雜環境感知、能源優化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并在典型地貌區開展試驗驗證,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