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搭載低空機載AIoT終端系統,便裝上了“最強大腦”,實現對工地的智慧監管。9月16日,由江蘇省委網信辦、江蘇省發展改革委、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江蘇省數據局、江蘇省通信管理局共同主辦的2025網絡強省建設優秀實踐成果宣傳展示活動舉行,首站走進中郵通建設咨詢有限公司,其自主研發的“智慧工程監管低空機載AIoT終端系統”,獲評“2025江蘇網絡強省建設優秀實踐成果十佳案例”,該系統將無人機遙感、低空數字孿生、AI識別與機載邊緣算力深度融合,構建了“空—地—端”一體化監管網絡,讓工程監管更聰明。
![]()
傳統工程項目主要依賴人工巡查和經驗判斷,而在中郵通建設咨詢有限公司的展示廳,無人機搭載“智慧工程監管低空機載AIoT終端系統”,實現無人監理、遠程監管。只見工作人員遠程操控,無人機緩緩升空,裝上“最強大腦”的無人機可對不穿反光背心、不戴安全帽、吸煙等違反安全規定的行為自動識別,并啟動報警和喊話功能,實時杜絕違規行為發生。“傳統無人機巡查,只能把采集到的信息上傳云端,之后進行處理。無人機裝上我們研發的系統,便可以對工程實時監管。尤其是到了沒有網絡的偏遠區域,依然可以使用。”中郵通建設咨詢有限公司低空經濟負責人顏曉杰表示。
![]()
此外,該系統還可以對工程質量進行監管,這是如何做到的呢?顏曉杰介紹,通過無人機搭載激光雷達與傾斜攝影設備,構建工程的四維數字孿生模型,就可以遠程對工程進展以及工程質量進行監管。
![]()
中郵通建設咨詢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亓清華表示,系統核心亮點是“看得準、審得明、管得穩”,已在“東數西算”“西電東送”等戰略工程落地,形成標準流程,大幅壓縮溝通與復檢時間,推動工程項目從“事后驗收”轉向“事中預判”。
談及未來發展,亓清華表示將從三方面將智能化做深做透。首先是把模型“訓得更懂行業”,持續擴充跨運營商、跨專業的規范知識圖譜,強化RAG與多智能體協同,使系統從“能查會審”進化為“能診斷、可決策、可評估”,實現監測—診斷—處置—評估的自治閉環。其次是把能力“裝進更多場景”,以“低空+AIoT+數字孿生”底座向電力、公鐵、市政等行業復制,形成數據、模型與算力的多行業復用,構建區域級、行業級數字監管能力。
第三是把算力“搬到更靠近現場”,繼續做輕量模型和云邊協同,把關鍵算法下沉到機載終端與邊緣節點,在弱網、斷網、極端氣候下保持穩定識別與決策。并進行強化數據確權、隱私計算與可信存證,構建“可審核、可追溯、可量化”的合規框架,“同時我們也愿意把沉淀的方法論固化為可共享的行業標準和評價體系,推動形成工程項目的數字監管新范式。”
亓清華表示,面向城市安全韌性,將“高層建筑體檢”納入重點方向,以紅外熱成像,電磁雷達,低空導航,AI識別的路徑,對外立面空鼓、裂縫、滲漏、霉斑及附屬物風險進行快速普查與分級評估,識別率可達90%,實現“掃描即所得、即時出報告”,顯著降低高空作業風險與城市安全隱患。
據悉,在為期4天的活動中,來自中央及省、市主流媒體組成的采訪團將先后走進南京、無錫、常州、南通、鹽城等地一線,集中探訪江蘇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與應用的生動實踐。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趙丹丹 文/攝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