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17的發售,又把eSIM推成熱點。
關于這項技術我寫過好幾次,自以為從技術角度看真沒啥值得分析的。如果還對技術方面有疑問,那就直接看小棗君這篇《關于eSIM,看這一篇就夠啦》,寫得很全面、很專業。
這一輪傳播中有個熱點,就是國內幾家運營商的態度。從最初“中國大陸地區只支持中國聯通”,到周末時蘋果官網調整為“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將為本產品提供eSIM支持”,這一變化更激發了圍觀群眾的興趣。
我想通過分析eSIM推廣后各方的獲益程度,解釋為什么運營商會對eSIM又愛又恨。
最大受益方:手機廠商
從技術上說,eSIM不是新近出現的黑科技。我們先看幾個大的時間節點:
2011年,蘋果公司申請eSIM專利;
2014年,蘋果公司發布了基于AppleSIM的產品,當時我寫了《AppleSIM會讓運營商抓狂么》,認為即便有了AppleSIM,用戶也不能隨性地擺脫運營商;
2016年,GSMA發布了eSIM規范。這一規范得到了多家設備商、終端廠商和運營商的支持,自此之后,eSIM就成為多廠商支持的通用技術。
如今的通信全產業鏈都非常卷,大家在存量市場上打來打去,競爭十分慘烈。手機廠商的研發人員絞盡腦汁尋找創新點和新賣點,目的就是引導客戶換新機。
而如果電信運營商網絡升級,支持eSIM,手機廠商就可借此理由推出和銷售新機型,以匹配網絡升級的理由吸引客戶購買新手機。這是可以驅動海量客戶更換新機的好機會啊。
實際上,蘋果推eSIM的初衷是取代運營商成為入口,只不過,現在看來,這一目標只能退而求其次,借助eSIM拉起手機銷售的市場空間。
如果把eSIM作為賣點,那將是所有手機廠商的新機會,所以我們看到,最賣力推eSIM的,努力宣傳eSIM帶來的好處的就是手機廠商。
第二受益方:設備制造商
前面說了,通信全產業鏈都非常卷。對于通信設備商來說,在已經完成5G全覆蓋的中國區,如今也沒有多少能向運營商兜售的產品了。
以前那種大規模的網絡升級,與之同時出現的是產業玩家之間的激烈競爭,帶來產業大洗牌。在這個過程中,后來的玩家為了改變現狀以及獲得后續收益,不惜掀桌子;領跑者最優的結果是慘勝,一不小心還會出局。
現在呢?設備商只剩下有限的幾家,與后面的潛在對手拉開了足夠的差距,網絡演進平穩推進,保持平衡地和諧共贏,產業整體利益最大化,大家不亦樂乎?
所以從主觀意愿上說,目前設備商不想也不愿讓6G過早到來,主導產業標準的設備商逐漸形成默契,不急于推動網絡在短期內大規模升級。
存量空間不足,6G還遠,可運營商不花錢的話,設備商的業績會下滑啊。于是設備商會主推小版本的升級,最多就是做到5G-A這樣的程度,鼓勵運營商進行網絡優化和配置升級。
搞eSIM這種規格的升級改造動作,不產生高強度的競爭,不會打亂現有格局,還能收取不菲的改造升級費用,正合適。
我不否認有專業人員會出于對技術演進的熱愛,執著于推動eSIM的發展;但一般來說,技術專家們會醉心于新東西,對這種十幾年前的老古董的興趣不會很大的。
但也有打著技術專家的旗號,以“技術先進”和“使用便利”為由,形成業界普遍支持eSIM的氛圍,其目的無非是給運營商增加壓力,然后掏錢給設備商罷了。
第三:最終客戶
無論是企業客戶還是個人客戶,無論是手機還是物聯網終端,eSIM能給最終客戶帶來好處。
只不過受益的程度有多大呢?我認為十分有限,所以將最終客戶排在受益方的第三位。
出于安全可控、企業自身情況、所在國家政策等因素,不同運營商會對eSIM的使用提出各種限制性要求。對此,包括蘋果公司在內的設備商都有說明,這樣也就把操作不便的責任甩給了運營商。
也就是說,通過eSIM更換運營商的具體操作,肯定不統一,而且可能并不簡單。
因此,最終用戶看到的傳播內容,大都是夸eSIM好的;使用時出了問題,或者操作不便,都是運營商的責任。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提升便利性后引發的安全問題,這在此前發生過。安全問題會對使用者會受影響甚至產生損失,而這方面的責任也是要由電信運營商來承擔的,與設備商和終端商無關。
那么拿著有eSIM功能的手機,通過在手機上的操作更換運營商,這種行為的頻次有多高?我認為對絕大多數客戶來說是超低頻次的操作,低到使用時多半需要求助。
有了eSIM,用戶會比以前更容易更換運營商,但真用到這個功能的概率并不高。
更何況,我在《能幫你換運營商的,不止攜號轉網這一條路》里寫過,無論是攜號轉網還是eSIM,都無法實現客戶心目中對網絡的自由選擇的期望。比以前容易并不等于隨心所欲,轉網的限制和門檻永遠都會存在。
最后:電信運營商
不管他人如何忽悠,運營商心里很清楚:舞動eSIM這把雙刃劍,傷到自己的概率很大。
那些說發展eSIM對運營商有好處的,基本觀點是eSIM提升用戶轉網入網的便利性,有助于運營商擴大用戶規模。
然而,稍微深想一步就明白,eSIM降低了用戶入網的門檻,同樣也降低了用戶離網的門檻。
如果只有一家運營商支持eSIM,客戶可能會因為某款eSIM手機而入網這家運營商,此時這家運營商是有競爭優勢的。
在成熟且飽和狀態的市場中,如果有一家運營商打破平衡,其他運營商大概率會跟進,避免在競爭中處于劣勢。
而當所有運營商都支持eSIM的時候,終端形成的差異化立刻消失,影響用戶決策的還是網絡質量、資費和服務。
畢竟,無論是網絡設備還是終端,這些都是從第三方購買的成熟技術和產品,運營商無法借助這種能力形成自身的競爭優勢。
我在《eSIM卡真正顛覆的是什么》中分析過:eSIM帶來的“換號不換卡”模式既不會顛覆運營商,也很難給運營商帶來增量;但會加劇運營商之間的競爭,尤其是在物聯網以及那些對用戶ID不敏感的領域。
現實中,eSIM業務曾經被運營商開通和推廣,甚至在工信部的“十四五”規劃里也出現過,那么在這幾年的嘗試中,eSIM給運營商帶來的效果怎樣,用戶規模因eSIM增長了多少,收益如何?運營商自己心里清楚。
如今,無論是蘋果手機的推動還是對發展物聯網的期待,運營商又重啟eSIM了。我的判斷是:eSIM和“攜號轉網”類似,會迫使運營商投入更多的資源和成本,卷得更厲害,但不會對市場份額和經營結果造成太大影響。
說得直白些,就是在產業側的鼓動下,eSIM能讓運營商花錢做網絡升級,引導客戶花錢買新手機,而這些投資卻很難帶來新價值和新體驗。
彩蛋:媒體與投資者
設備商、手機商、運營商、最終客戶,這些是通信產業鏈上關鍵角色。而在產業鏈之外,還有些角色是eSIM的受益者,他們的收獲甚至比主角們更大、更多。
那就是媒體人士,以及股市里的一些投資人。
對于媒體來說,尤其是自媒體們,特別喜歡這種隔一段時間就熱一下的“黑科技”。
一方面話題可以有熱度,有流量。
一方面容易有金主爸爸,而且是真金白銀。
而且,由于存在技術門檻,且實際價值并不高,話題很快就消失了。等到下一輪的時候,大部分受眾已經忘了以前發生過什么,拿以前的素材就能迅速成文,學習成本挺低的。
舉個例子:eSIM的最初形態AppleSIM,現在還有多少人記得?
我再大膽推測下:不到兩個月后,絕大多數人就不記得什么是eSIM了。
股市里的情況也類似。基于一個消息,再加上分析師和專家們的一通解釋,足夠炒一輪波段。
有些企業的股票長期是一路下行的趨勢,但完全可以在一段時間之內拉出非常漂亮的曲線。
eSIM的傳播炒作比eSIM本身更能帶動價值,這才是真相。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