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年的外灘大會,年輕面孔格外多。
在創新者舞臺上,一款即將推向市場的桌面機器人,創業團隊未滿30歲;在“機器人小鎮”里,幾位“90后”用三個月制造出了面向工業應用的“靈巧手”;AI科創賽上,最年輕的參賽者為初中生;會場里,百余名演講嘉賓是90后甚至00后。
這些活躍的身影宣告中國新生科技力量的崛起。一批批有熱情、有創意、懂技術的年輕創業者紛至沓來,用豐盈的想象力與扎實的科技力,勾勒出一幅幅人工智能的未來藍圖。
AI原住民
每年的外灘大會,都是一場中國科技研究者、開發者、創業者云集的盛會。AI科創賽、創新者舞臺、前沿科技展區、“創投 Meetup”……今年在每一個舞臺上,年輕人都已經挑起大梁。從科技研發到商業應用,他們不僅是技術的使用者,更成為創新的驅動者。
AI科創賽里,獲得AI安全賽道季軍的程皓楠來自中國傳媒大學媒體國家重點實驗室。雖然是一名95后,但她已經成為碩士生導師,帶領團隊開發出“白楊智鑒——可解釋音視頻鑒偽平臺”,以技術創新打造了深度偽造泛濫時代的“謠言粉碎機”。
在“機器人小鎮”里,主要由“90后”組成的無為科技團隊展出一款多模態交互機器人,能夠像人類一樣表現出細微的表情變化,還能在交流中,學習理解使用者的性格,從而在交互中,給予恰當的回應。
這些創業者不僅年輕,還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眼光敏銳、出手迅速。在數字科技浸潤下成長的他們,對AI、開源等技術范式有直覺般的理解,沒有傳統經驗的束縛,更能以“初生牛犢”的姿態打破常規認知框架去思考和應用AI。
![]()
外灘大會現場。海沙爾攝
創新者舞臺上,閃貓科技創始人肖喬威直接將自己稱為“AI Native”(AI原住民)。1998年出生的他,曾擔任過阿里云架構師,并認定AI機器人是自己的“本命”行業:“我的經歷讓我看到很多領域里可以融合AI的場景。所以我覺得這個行業非常有意思,也看好市場的潛力。”
于是今年4月,肖喬威與一群志同道合的“95后”伙伴共同創業,成立閃貓科技。僅用數月時間,研發出開源的AI桌面人形機器人。通過創新性地將3D打印技術與通用電子元件相結合,讓普通用戶只需30分鐘,就能親手制作出一個專屬的AI機器人,極大地降低了機器人普及的門檻。
“現在95后乃至00后已經開始登上創業舞臺,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成長環境和經歷,他們理解世界的方式與我們不同,這些差異性會帶來新的觀點。”九合創投創始人王嘯甚至認為,投資人也要在心態上年輕化,打破“經驗主義”,學會與年輕人同行。
在他眼里,年輕人有足夠的試錯機會,富有激情敢于冒險,值得去做一些高風險高收益的事情。“關鍵是要學會積累能力,確保能力匹配得上自己的野心,即便不能創業,跟隨優秀的創業團隊也是一個明智之舉。”
未來夢想家
走進前沿科技展區,中央“C位”展示出年輕科研人員利用人工智能對宇宙自然的推演。
復旦大學人工智能創新與產業研究院帶來兩款氣象大模型。其中,伏羲中期大模型提供全球15天逐小時的天氣預測,有著45億參數;伏羲次季節大模型,提供全球未來60天日值預測,是全球首個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次季節大模型。
旁邊緊鄰著的,是之江實驗室帶來的“三體計算星座”。該系統能為衛星添加算力,最高單星算力達744TOPS(每秒萬億次運算)。5月首發入軌的12顆計算衛星均搭載了星載智算系統、星間通信系統,能夠實現整軌衛星互聯,具備太空在軌計算能力,將構建天地一體化網絡。
上至天文地理,下至生活日常,創業者天馬行空的創意如何落地?外灘大會就像是一座橋梁,將全球的創新資源與國內的年輕人連接起來。年輕創業者可以直接跟行業“大咖”交流經驗,也有機會拿到投資,真正實現產業落地。
![]()
外灘大會現場,智能眼鏡“看一下支付” 參觀者可現場體驗。海沙爾攝
由“90后”上海交大校友創立的菲零科技,專注于機器人末端執行器研發,此次在大會現場帶來獨創的“結構柔順—感知一體化”靈巧手,通過創新的“機械結構功能化”設計理念,實現主被動柔順功能,安裝在機器人上將提升其環境適應性與交互友好性。
“每天來交流的人絡繹不絕,微信加了200多個。”公司CTO陳正濤說,對于一家成立才三個月的初創企業來說,這意味著更長遠的發展之路。目前,已經有不少企業向他們表達了合作意向,包括3C電子、汽車零部件等需要精細操作的行業。
同時,年輕人也是一座橋梁,連接著國際前沿技術與本土實際需求。“95后”“00后”們憑借開放包容的心態、跨界融合的思維以及協同合作的精神,正重新定義科技的邊界,推動科技普惠。
曾入選福布斯中國30歲以下精英榜的賴蘊琦就是一位跨行業的創業者。她曾擔任洪泰資本控股執行董事、百度投資總監及百度鳳巢高級產品經理。2021年,她毅然轉身,在新加坡成立了AI金融科技公司RockFlow,瞄準Z世代群體,提供跨市場、多資產的全球一站式投資服務。
“未來十年,世界上有30%的財富會從50后、60后轉移到90后、00后,這將產生36萬億的金融服務市場。”賴蘊琦認為,AI的普及將實現技術的平權:“金融不是一件艱難晦澀的事情,更不應讓人望而生畏。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將金融數學領域最艱深的原理,通過AI和交互創新,轉化成最簡單的產品。”
“目前仍是年輕人AI創業的‘黃金時代’,以我的經驗來看,當前還沒出現‘創業紅海’的領域,這便是創業者的時代機遇。”因此,螞蟻集團戰略投資部負責人紀綱認為,年輕創業者要跟隨技術的發展軌跡而成長,不斷學習才能跨越技術的門檻,加之持續創業的熱情,有機會成長為下一個“張一鳴”和“王興”。
原標題:《從AI原住民到未來夢想家,年輕人已在外灘大會挑起大梁》
欄目主編:張楊 文字編輯:張楊
作者:解放日報 葉宇 查睿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