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
從8月29日起,美國暫停對價值800美元以下的進口包裹給予免稅待遇,掀起跨境電商領域“成本地震”。在2025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簡稱服貿會)上,國內外展商都關注如何降低成本壓力。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多家電商嘗試利用人工智能(AI)技術“補短板”。
“太多了,我數不過來這兩天接待了多少外國客戶,東南亞、歐美,甚至墨西哥、哥倫比亞客戶都有,他們主要過來找貨源。”阿里巴巴1688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岳鴻飛11日在服貿會現場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外國客戶最感興趣怎么找到中國貨源,1688是阿里巴巴集團旗下源頭廠貨拿貨平臺,他們希望通過1688平臺能跟工廠直接對接。同時,國內外商家也關注,如何在關稅戰下,通過類似阿里巴巴這種跨境電商,讓生意“繼續賺錢”。
岳鴻飛告訴記者,盡管取消小額包裹免稅待遇,但全球市場仍急需中國質優產品,在新規則下,很多傳統貿易訂單變成了“高小采”——高頻次小訂單采購。
“比如,過去國外客戶通過跨境電商每年向國內商家下單一次,每次1000萬,但在不斷變化的關稅下,客戶不想承擔過多風險,便把1000萬變成10個100萬,分10次下單。按常理,國內商家僅報關的工作量就會翻10倍,但是現在阿里推出的AI應用,一鍵就可以解決這些工作,減少商家的工作量。”岳鴻飛表示,1688已基于通義千問與DeepSeek,為商家提供“生意大模型”。AI幫助工廠把過去“不愿接、接不了”的小單,變成“接得住、做得快、賺得到”的穩定生意。
數據顯示,跨境小單業態仍在快速增長。過去一年1688跨境用戶采購呈現高增長、高需求,買家數和交易規模增速迅猛,跨境用戶數超700萬,跨境在線交易規模超3000億元。
“中國賣家不再滿足于局限在歐、美等單一成熟市場發展業務。”亞馬遜中國副總裁、亞馬遜全球開店亞太區市場及合作拓展負責人邱勝10日在服貿會現場分享稱,新興市場正在成為中國賣家掘金的熱土,他們在亞馬遜全球站點上展現出愈發強勁的競爭力。
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邱勝表示,中國跨境電商發展邏輯從“卷價格”轉向“拼價值”。他認為,AI正在徹底重塑跨境電商每一個環節,加速降本增效。
11日,京東旗下跨境進口電商平臺京東全球購、京東全球售以及京東在歐洲的線上零售業務Joybuy等,也在服貿會“打包”亮相。據悉,京東已在倫敦地區測試運營線上零售業務Joybuy,提供覆蓋日用百貨、電子產品、家電家居、美妝護膚等商品。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來展臺咨詢的外國客戶很多,不僅關注如何將產品賣到中國,也關注京東AI技術的落地場景。來自巴基斯坦的學生Zee和幾位朋友一同聚在京東展臺,認真地看京東機器狗、元蘿卜AI下棋機器人等產品。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自己一直關注中國人工智能以及機器人領域的發展,在服貿會上看到中國企業展出的產品,“不能再好了,太棒了!”
“800美元以下小額包裹免稅額取消,將重塑整個跨境電商的商業設計,成本利益分配會重新調整,但是并不代表這門生意不能做,因為中國產品在海外多地是剛需。”岳鴻飛說,跨境電商將被激發出新潛力,由一個相對粗獷的發展階段,進入一個更加關注精細化管理、精準化運營、更注重技術的高質量發展階段。





京公網安備 11011402013531號